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音乐会采访 |中提琴家王恪居宝鸡独奏音乐会成功举办,拉开2023全国巡演序幕!

2023-03-14 20:28 作者:古典乐有意思  | 我要投稿


图片


『极致旋律』

王恪居·中提琴独奏专场音乐会

后台专访


PART01

王恪居老师后台专访▼▼▼





PART02

 演前谈


音乐会现场▼


【极致旋律】

王恪居·中提琴独奏专场音乐会

演出时间:2023年2月18日 19:30

演出地点:宝鸡音乐厅

本场音乐会艺术家将通过讲+演的形式,与现场观众分享西方音乐领域那些最伟大的中提琴杰作,以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音乐文化等多角度诠释中提琴柔美与独特的声音魅力。精心设计的曲目,丰富多变的旋律,精湛的演奏技巧,这无疑是今年宝鸡音乐厅最令乐迷期待的现场。



PART03

中提琴演奏家 王恪居

中提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弦乐学会理事

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青年杰出人才”

陕西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夏季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位学历认证专家

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文化艺术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

两届中国·西安国际中提琴艺术节执行总监

2008-2009年度纽约Young Concert Artist International Auditions(YCA)等五项国际音乐比赛获奖者

第15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宣传片独奏家和音乐指导

西安四重奏、Aria三重奏、东南西北中提琴四重奏联合创始人

常年担任国内外各类弦乐比赛评审委员

古驰(Gucci)音乐基金奖、NYO-China名师奖等奖项获得者


钢琴协作 陈亮

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钢琴艺术指导

2005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

2011年获得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梅塔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以及室内乐演奏硕士学位

2001年2002年陕西省钢琴比赛专业组一等奖

2005年香港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

2010年意大利MONZA国际比赛特别演奏奖

2013年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室内乐比赛复赛入围奖

2015年西安国际中提琴艺术节特邀艺术指导

2018年青岛国际长笛艺术节特邀艺术指导,在国内外举办独奏,室内乐音乐会过百场,获得一致好评




PART04

直击音乐会现场,观众翘首以盼


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采访▼▼▼

Q1:对这次音乐会最满意的地方?

姜城中学贾同学:我对音乐会最满意的地方在于演奏的每首音乐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四季》充满俄罗斯风格,《Tango》充满西班牙风格。所以我觉得音乐都非常有风格并且非常经典。

琴童家长刘女士:这次音乐会我非常满意,我孩子今年8岁,学习钢琴3年了,今天带他来音乐会算是来对了,受益匪浅,现场的音乐氛围很好,老师也讲得很细致,孩子也很喜欢。


Q2:对这次音乐会哪首乐曲印象最深?原因是什么?

姜城中学程同学:对于本次音乐会我觉得对我来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帕格尼尼的《钟》,因为我本身是名钢琴生,所以对我来说这是我没有听过的一个版本,并且在我现有的基础上刷新了我对这首曲子的认知。

姜城中学张同学:这次音乐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安里克·科茨的《初见》,然后王恪居老师也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觉得他投入的感情非常深刻,感觉就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沉浮。

姜城中学林同学:我印象最深的是《初见》这首乐曲,这首曲子会让每个人的内心回到从前最开始的那个地方,也会让人想起自己最初的理想。

姜城中学马同学:今天这场音乐会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舒曼的《童年情景》,因为我曾听王恪居老师说这首曲子反映了孩子看大人的世界,而大人也能回忆起儿童的时光,让人会想起儿童时期的片段以及小时候的时光。这些片段让我回想起了当时的感觉。


Q3:对这次音乐会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音乐爱好者汪先生:这次音乐会总体来说比较满意,美中不足就是没有我最喜爱的巴赫《第一大提琴组曲前奏曲》,就是冲着这个来的,但好在其他曲子足够优美动听,演+讲的编排也特别有意思。


Q4:谈谈对王恪居老师的印象吧。

姜城中学程同学:他是一个非常温柔并且他非常符合我心目中拉琴人的形象。我觉得他拉得非常好,在技术方面无可挑剔。

姜城中学张同学:我觉得王恪居老师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中提琴艺术家,相信王恪居老师能在中提琴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姜城中学林同学:王恪居老师是一个在音乐上非常下功夫肯用心去研究音乐的一个人。我之前看过他的很多作品,也去了解过他。我觉得他会用心去创作每一首中提琴乐曲的人。

姜城中学马同学:王恪居老师的谈吐让我觉得他非常有气质有内涵学识渊博,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和他的差距。我也想向他看齐努力。


Q5:有什么想对自己或者大家说的吗?

姜城中学贾同学:我想对自己说的就是,我也是音乐生,看了王恪居老师的表演之后我觉得学音乐最初的目的就是站在舞台上,所以要好好努力,争取早一点像王恪居老师一样登上舞台。

琴童家长郑女士:想对各位琴童家长说,如果有条件,有时间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多带孩子来听一些音乐会,不管是对孩子的以后的音乐学习,还是音乐细胞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现场这个氛围,不亲自来一趟是不能切身体会的。




PART05

王恪居

人物专访



Q1: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挫折,曾想过放弃吗?推动您学习音乐的动力是什么?

@王恪居:对于每一个从小就立志从事音乐表演的人来说,挫折是肯定有的,有的孩子甚至每天被家长打,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过程确实是一种煎熬,很可能就像周海宏教授说的那样——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对于这一类孩子来说,尤其是他们的理智还不够时,放弃的想法肯定时常都有,我小时候也有过这种想法。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可以读一下周海宏教授的《家有琴童》或者听他的讲座。放弃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但在我儿时的内心潜意识告诉我:有很多期待等我实现,包括最艰深的技术、最深刻的艺术体验、最高的音乐殿堂、最高规格的艺术奖项、由音乐带来的、其他事物所没有的感性体验……这些期待都是只有你克服了挫折之后,扶级而上,登上坡顶,自有青天。如果天上有一朵云在闪耀,就应该望云爬坡。所以,一边仰望高天的行云,一边迈步走向接天的远方,甚至可以把你的眼界带向更高的境地。


Q2:作为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奏家,同时又是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您是如何平衡两种身份的?

@王恪居:音乐教育工作者和职业演奏家一般来说是两种独立的身份。作为职业演奏家,常年累月活跃于世界各地,你是很难有精力和热情去专心教学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同样也没有足够时间在各地举办巡回演出。在国内真正的职业演奏家是很少的,甚至没有,我们缺乏这样的环境,也没有一个成熟完善优化的艺术管理体系,大众的审美意识也是需要提升的,这对于职业演奏家来说很具挑战,只有通过教育、美育来引导,因此很多职业演奏家必须从教学入手。对于我个人而言,平衡点是教学实践与表演实践的共通性与互补性,目前我也在做学术理论的学习研究工作,我们过去的艺术教育,总是把演奏技术和学术理论分开,造成了艺术领域中,技术和学术的断层,所以现在也不得不弥补我们的短板。为了未来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兼顾技术教育,同样也要兼顾理论知识培养和积累。


Q3:您平时会听流行音乐吗?您是怎么看待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的?

@王恪居: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很多人喜欢用高雅和通俗来形容,但是我现在不倾向于这种观点。流行歌也有很多经典,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激励人们乐观勇敢、积极进取。人非圣贤,不可能始终以高台教化的形式面对生活,我们追求灵魂的洗礼但也要追求身体的放松,关键在于我们的取舍。柏拉图有一个“白马、黑马和骑手”的隐喻我认为非常经典!白马象征着灵魂、精神的层次,黑马象征肉体、凡俗的追求,这就是人的两架马车,白马象征着精神的美好,象征着人的灵魂、尊严的美好,但并不意味着追求尘世的享受就是低俗。追求通俗的快乐是“接地气”的表现,我们开开玩笑、讲讲笑话、听流行歌、看电影都是很正常的状态,这也是一种追求精神升华的载体。我们凡俗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所以人的理智需要朴素的情感来调节,朴素的情感也需要理智的限束。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通俗简单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只是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仰望星空”。我们读康德、听贝多芬、看达芬奇,和我们看影视剧、听流行歌、读杂志并不冲突。只是我们不要局限和沉迷于某一种层面之中,如果我们只会追剧听歌,灵魂就是空洞的;如果我们只读康德听贝多芬,那我们的脚永远碰不到地面。处于现实社会,我们就像驾驭两匹马一样,一匹白马一匹黑马,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就是这两匹马的骑手,会随时驾驭它们速度和步伐。当然,很多流行音乐表达了勇敢、爱心、道义、善良,对人们是一种鼓舞;古典音乐的音响、织体、乐思很深邃,它象征人道主义、人文精神,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创造,它用抽象的音符表达无法言说的精神渴望,古典用英文表达是classical,这个词还有“经典”的含义,经典的东西不仅属于过去,而是属于自它问世以来的一切历史时期,甚至在很多年以后它还是会启迪人们的智慧,净化人们的心灵。现在的流行音乐是未来的传统音乐,也有一些会被视为精华,它们也可能成为未来经典艺术创作的素材,因为这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直观反射,任何的经典都是通过朴素的现实素材去建构,让经典艺术从地上扶级而上,最终成为照亮人类智慧、指引人类前行的光,成为后人仰望的对象。所以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人们要向着山巅前行,站在地上要向接受阳光的照射,也要朝着星空遥望,因为从头顶上照射的光,会指引我们前行的路。


Q4:您认为作为一名演奏家,应该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王恪居:我们首先要具备规范且严谨的技术水平。只有达到完善的技术要求才是成为演奏家的首要前提之一。其次,是对艺术的感知、审美能力。只有技术是不够的,技术是必要手段,艺术是最终目的,从技术到艺术的蜕变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练习宗旨。但是,我们现在比较缺乏艺术素养和感性能力!现在很多国际比赛,亚洲人总能摘得桂冠,他们的普遍特征都是技术过硬,挑不出毛病,可是很多亚洲演奏家在风光过后,能继续提升艺术修为的却很少,对艺术的感知不是靠技术训练能达到的。第三,是对情感体验的音乐性表述能力。技术最好的永远不会是人,而是机器,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我们不用机器演奏呢?最重要的还不是因为音乐是情感艺术,我们需要的是情感的彰显吗?我们既需要乐音本身带来的情感体验,也需要演奏家的情感彰显,所以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化情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绝对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技术的精进过程中,必须要艺术的感知能力,这种美不是感官上的美,而是精神、意识上的美,这也是Beauty和Aesthetic的区别所在,在国内的文化语境里时常在混淆两者的区别。


Q5:您觉得中提琴这门乐器的未来发展会怎样?您有没有什么秘诀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中提琴,喜欢古典音乐,并开始学习中提琴?

@王恪居:以前学习中提琴的学生大多是从小提琴转过来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如果真要说“秘诀”,那就是让那些喜欢挑战艰深技艺的孩子们多来尝试吧,还有很多未知的技术和音色表现等待挖掘。其实对古典音乐的喜爱也一样,只有经过历史沉淀才是最经典的,在这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强调一下:古典这个词有两层含义,英文中classical既表达古典,也表示经典,古典主要指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古典音乐,我想更确切的表述是经典音乐。经典作品是人类最伟大、最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他们凝结了古典艺术家们生命中最丰富的情感,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他们眼中的社会、人性百态抽象化、隐藏于音乐中,把最深刻的情感转化成音乐,让旁人依据这种抽象的音响来想象更丰富的感性世界,这种艺术体验是其他艺术中无法感受的。因此我们既不需要听懂、也不需要像语言文字一样去了解音乐表达的具体概念,只需要欣赏,所以自然就不存在能不能听懂的问题,很多东西多接触就习惯了,经典作品多听自然就习惯了,就像背诗一样,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自然能随口背上几首诗,有的人甚至会写,平时说话也能诗情画意。习惯了自然会喜欢,同时感性素质和意识思维也自然会提升一个维度。


-END-




音乐会采访 |中提琴家王恪居宝鸡独奏音乐会成功举办,拉开2023全国巡演序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