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图】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艺术 王贵祥

2023-02-24 09:34 作者:mangoyoubili  | 我要投稿

第一讲 何为中国建筑

匠人营国(城市),方九里,城三门——《周礼考工记》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大地景观、建筑设计、建造过程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阿尔伯蒂《建筑论》


1.(人创造的)空间:居住性空间、公共性空间、宗教性空间(礼仪空间)、纪念性空间

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2.环境: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人居环境


3.文化:建筑有强烈的文化可识别性

建筑这个词,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它永远存在一个文化的维度。……建筑,负载了对特定文化中熟知该文化的人来说正确的信息——[英]安德鲁·巴兰坦

房子+人的文化内涵=建筑

开化寺--最完整的宋代佛教壁画,天宁寺塔,正定-临济寺

独乐寺-观音阁,平遥市楼(城市建筑),米脂窑洞


4.艺术(建筑风格,在小说、诗歌文学、雕塑上都有类似的潮流)

谢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有比例、有节奏、有韵律(母题反复重复)、有权衡、有重点高潮

形式美--印度、中国、欧洲,印度也是追求形式美的。

审美趣味--两个民族,比较


5.技术:建筑与一个时代的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技术从根本上在改变着建筑的形式与空间

如:

  • 结构技术:材料、形式
  • 室内光环境技术
  • 室内声环境技术
  • 室内热环境技术
  • 室内空气环境技术


弗莱切尔《比较建筑史》/《世界建筑史》


第二讲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研究综述

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伯希和、鲍希曼、叶慈


梁思成:中国建筑特征

1.以木料为主要构材(VS砖石材料为主)

2.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洛基耶的有机功能主义-结构机能主义,墙倒屋不塌)

3.以斗拱为结构关键

4.外部轮廓形式特异

中国与西方传统建筑不同的四个方面

1.不求原物长存的观念。为当世人建的,西方认为是monument,首要原则是坚固

2.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约束:卑宫室,等级制度

3.建筑布局重视等级规制

4.建筑艺术与技术依靠师徒传承,不依赖书面传承

《木经》《营造法式》


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1.翼展的屋顶造型。诗经“如鸟斯革,如翼斯展”

2.崇厚高大的建筑台基

3.正立面多为玲珑剔透的木刻造型

4.建筑群有多重院落组成

5.建筑色彩的施用

6.建筑平面分为两种:整齐对称式和自由多变式

7.在石结构力学特征上的认知不足(石材仿木)


刘敦桢

中国建筑的四个特征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2.对于各种气候条件的充分适应性,《住宅史》

3.具有一定的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作用:斗拱、柔性铰接

4.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两位学者对中国建筑基本特征的一致看法:

1.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土(嘉峪关城墙)、木

2.灵活自如的木构架体系:抬梁式(北方多见,柱子支撑梁,梁支撑坡屋顶,有机功能主义)、穿斗式(南方多见,常见于民间建筑。料比较好找,柱子可以做得比较细);斗拱形式多样(额枋到屋顶的过渡区域)

3.既严谨对称又自由灵活的庭院式空间组织(规整中有变化)轴线+跨院

4.玲珑剔透的正立面外观

5.色彩趣味多样的装饰处理(工匠的创造力)


王贵祥老师总结的基本特征:

1.墙倒屋不塌的木结构建筑体系

2.以居住型的宫殿民居为建筑发展主流(不同于欧洲,欧洲以宗教建筑为发展主线,16-17世纪才开始有宫殿,没有很强的国王君主,城堡--府邸)

3.不求建筑之永恒,建筑为当世人服务

4.以庭院空间族群为主要建筑组织方式而非单体建筑造型

5.两种截然异趣的基本空间组织方式,方正规矩和自由灵活

6.屋顶、墙柱、台基三段划分的建筑造型(宋代就提出了三分式)

7.以具有等级标志性的斗拱体系为重要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和西方建筑特征区别

1.材料:西方以石材

2.形体和空间选择:西方建筑以单体建筑见胜;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以庭院为基本单元。一座建筑就是由层层落落的庭院所形成一个完整建筑群。(每个建筑有不同的建筑功能,不囊括各种各样的功能)不会孤零零的(大体量单体建筑)

3.艺术旨趣:西方建筑坚固(石材)、实用(功能)、美观(透视)。西方建筑如同一幅西洋油画,可以从一个角度做整体的观察,整体性好,像一个大雕塑一样。中国建筑如同一幅中国传统卷轴画,需要随着画面逐渐展开,才能渐渐看到全貌


第三讲 中国建筑简史

希罗多德,西方和中国人都是重视历史,自古有写历史的传统,文化连续性、脉络很清晰,对未来有目标(人间之城到上帝之城;大同),印度没有历史的记载和记录。但是以往中国人对建筑的历史书写不重视。

西方鲍希曼、日本关野贞、常盘大定,中国建筑史非历史的(没有记录)对中国建筑史。乐嘉藻第一本中国建筑史,系统地按照西方建筑史的标准写成建筑史的是梁思成、刘敦桢


1.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分期(梁思成分为六个阶段)

  • 上古或原始时期(--ad200):石刻、明器、墓阙、墓碑、青铜器
  • 两汉时期(ad200--bc220)
  • 魏晋南北朝时期(bc220--590)581年隋朝统一北方,590年南陈灭亡:石窟寺、佛塔
  • 隋唐时期(590--906):文献记载的城市遗址、宫殿、佛寺、道观、壁画(画上的建筑)、石桥、木结构建筑
  • 五代宋辽金时期(906--1280):文化上多样性,中国建筑留存最多样最丰富(文化有要素)元大都、陵墓、紫禁城、道观建筑
  • 元明清(1280-1912)
  • 近代建筑


2.刘敦桢分阶段

上古三代时期(形象资料少、遗址发掘多)、战国秦汉时期(形象资料多)、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时期(西夏)、元明清时期


3.总结

(1)先秦及秦汉时期(孕育期):殷商之前无实物可考。出现基本的四合院形式(陕西岐山周原遗址、祭祀性四合院式建筑、影壁、主堂),三段划分、斗拱雏形、建筑思想和原则出现

青铜器,坡屋顶、采光亭(防雨)、屋脊、炝脊



厚葬--明器

(汉)郑玄注《周礼·考工记》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匠人营国、方就离、城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室、左祖右社。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长安城到邺城到后来的京城,城市格局没有变

(西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集注: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城市应当经过治理规划、分割成里坊,其中建房

周礼王城图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宫殿、佛寺建造勃兴。受到外来影响(佛教文化传入,一世纪初欧洲人面对基督教)琉璃瓦、鸱尾、犍陀罗,已脱离汉时期的格调,有创新之风,遗存多为石窟、佛塔、陵墓等。

壁画中寺院的轮廓、瓦的形式、鸱吻、双塔,以塔为中心的石窟寺的代表当时寺院格局。两个塔中间是佛像/一个大殿

斗拱的形式:一斗三升、人字拱,为什么栌斗为什么在中间断掉了

城市:北魏洛阳城(5-6世纪)大型都市。园林、戚里(贵族居住的地方)、方格网


(3)隋唐时期:成熟期,建筑气魄

城市发展到高潮:长安城、洛阳城依次建成(隋朝两个皇帝)、扬州城(规整、逻辑、韵律感、里坊之间大小相嵌)

宫殿建筑成熟:规制清楚

佛寺道观大规模建造

有设计规划的皇家园林建造

艺术、生活化的私家园林广泛出现、发达:白居易“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宋朝的时候《洛阳名园记》记载洛阳城中的唐朝-宋朝的名人家园

斗拱体系成熟:明确的例子

建筑色彩出现雏形,此前没有明确的彩画(七朱八白),唐晚期出现彩画

建筑等级制度趋于细化:唐朝总章明堂(祭祀万神的建筑)、武则天明堂


(4)两宋辽金和西夏时期(从成熟到繁缛、细腻、多样化)

  • 《营造法式》的颁行:总结式管理书籍出现,目前所知公开印行最早的建筑书籍。
  • 建筑体系成熟:大量宫殿-宫殿体系成熟(屋脊、戗脊、正脊、鸱吻、配楼--五凤楼)、多样建筑造型(奇伟的塔楼--江南三大名楼、技术,建筑形象复杂、华丽)、宫殿体系紧凑、空间严密、装饰华丽、大量运用砖石(此前是木建筑,技术)琉璃瓦、彩画丰富、斗拱体系成熟细腻化
  • 皇城(宋朝是由原来的州县官邸改扩建而来,子城、外城、郭城),宋代城市是自然发展出来的,不是一次规划的。城市平面图根据人和水系的原因而不方正
  • 城市出现转折:由唐朝城市的封闭管理(宵禁、里坊)到宋朝的开放--经济生活繁荣将里坊冲破,街道化+商业化(临街的房子和店面,近代化)
  • 园林趋于成熟、完整


(5)元明清时代

元代是过渡期(外来文化影响--喇嘛塔、盝顶,斗拱小、曲线小、白琉璃瓦,尺度更接近人),城市和宫殿(技术精致、华丽丰富,中小城市发展快);明代是一种复兴,对唐宋的模仿、制度重建、大规模建城运动(土城--元拆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砖砌城、八达岭长城);详细的建筑等级规制;成熟的城市庙学体系;简约、工整、端庄

元大都:威尼斯人游记写汗八里城的宏伟

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发展

建筑造型趋于工整,形式上更加简约,街道城市体现晚近的气氛

多样的地方化风格:官式、民间--大量私家园林,南方北方(岭南、云南、藏式、蒙古式)


(远古-bc220年)(bc220-581)(581-907)(907-1271)(1271-1911)


偃师二里头遗址:回廊、门、主殿、台阶、柱子支撑坡屋顶、主要建筑外面周围还有空间、合院、茅草屋顶(文献记载尧时代“土阶三等,茅茨不翦”


汉代:坡屋顶、重檐、台基、阙(标志空间的位置,类似牌楼)、木结构

宫阙

早期雕刻、楼阁建筑

汉代城里,在街道中央有一个旗楼(观察整个城市的动向)四个角楼、一个门楼。汉代人喜欢盖楼

瓦当:排水设施


翅膀(西亚文化)


隋代的赵州桥,石结构、拱券(肩券)、曲线优美(石结构只用在桥梁、陵墓上)

寺院(佛光寺9世纪中叶-代表长安城官式建筑的做法、大雁塔、敦煌壁画中五台山)、宫殿(大型、占地广)

1038年

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琉璃瓦、彩画、精致雕刻、斗拱)

辽受唐代影响,金受宋(南方)影响,斗拱(复杂的斜拱)

宋 四面抱厦



贵族,极尽奢侈、极尽繁复


柱子:原木==拼接组合柱,唐宋必须有大料

元代是过渡:雕塑繁琐、尺度小一些

元代阿拉伯风格

城门(梯形--拱形-用石头做成梯形)

明代:斗拱的结构作用消失了,梁架体系完备

清代--样式雷


第四讲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史简说

建筑历史发展的历史(结构、技术),经济史(财力),艺术史(欧洲温克尔曼把艺术史做了系统梳理,建筑、绘画、雕刻、诗歌、音乐,将其列为五大艺术之首)中国对建筑对认知,更关注工程、技术的一面,实用的一部分。

建筑是把技术和艺术综合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将中国古代木构殿堂的艺术风格划分为三个时期

  • 豪劲时期:9世纪中叶-11世纪中叶,唐宣宗大中至宋仁宗(857年佛光寺大殿,782年南禅寺大殿),唐辽古风--北方工匠,雄大、线条简单、屋顶平缓,斗拱/高的比例大,简单大气,斗拱只有一组但檐口很大,没有补间
  • 醇和时期:11世纪中叶-14末宋金时期,圣母殿、正定隆兴寺摩尼。柔和、细腻、线条优雅软和、翘、弯、曲折,轮廓线多样,形象丰富
  • 羁直时期:15-19世纪末,技术发展、工艺简洁、大规模建造。皇家和官式建筑硬挺,地方民间建筑保留了部分宋的风格。(屋脊是平的,精雕细刻--洛可可--繁琐)

《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

梁思成佛塔的艺术时期(对着实物来判断)

  • 古拙时期:南北朝至隋唐,方形塔时期,500-900年(两个特例,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柱子犍陀罗、曲线抛物线印度风格,12边形;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塔;山东历城小龙虎塔;陕西先兴教寺玄奘塔-楼阁式砖塔;陕西西安香积寺塔;江苏南京栖霞山舍利塔--八角塔最早的例子)古拙、简单、斗拱形式弱化、雕琢痕迹不明显
  • 繁丽时期:两宋辽金时期,八角形塔时期(形式多样,有楼阁式、密檐塔、华塔、单檐塔),900-1300年:这段时期塔的特征是平面呈八角形,并开始用砖石。在塔内砌出横向和竖向的间隔,形成回廊和固定的楼梯(精细、雕刻繁琐)
  • 江左人文,关中人雄,代北人武,山东人质
  • 杂变时期:元明清时期,1280-1912年,形式多样(喇嘛塔、金刚宝座塔,风格没有统一,自由多样丰富的时代,受到世界其他地区宗教和工匠的影响)

《历代佛塔型类演变图》

总结:中国建筑、雕塑、绘画艺术,有明显历史风格变迁痕迹,循着这个痕迹,可以梳理出中国人的艺术风格史:(和诗歌有些类似)

  • 粗旷、质朴的秦汉艺术:画像砖
  • 豪放、包容的南北朝艺术:石窟(创造性、包容性)鸱吻、琉璃瓦、斗拱
  • 雄大、飘逸的隋唐艺术:屋顶扁平,檐口大
  • 繁缛、细腻的两宋艺术:檐口小,屋顶曲线弯曲、五彩彩画,雕饰、琉璃瓦
  • 放浪、随宜的金元艺术:空间自由(减柱造、移柱造)
  • 精致、规矩的明清艺术

山东青州的佛像--青州博物馆




第五讲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简述






第六讲 中国古代建筑重要














【国图】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艺术 王贵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