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活在自己的平面国
有一本奇书叫做《平面国》,诞生于1884年,是一位神学家写的科幻小说,他比爱因斯坦还要早几十年聊到了高维空间,据说也启发了后人对多维空间的思考,并受到许多后人的追捧,例如阿西莫夫、卡尔.萨根、斯蒂芬.霍金、刘慈欣和诺兰等大神。
这本薄薄的小书,除了有丰富的数学哲理和想象力以外,还蕴藏了一个完整的虚构社会科幻设定,并且辛辣地讽刺了自以为是的社会思想,强权压制真理和社会阶级不公等社会现象。

那么这本奇书,究竟讲了什么?
1884年,一个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未完成,科学和宗教混沌的时候,作者埃德温.a.艾伯特就已经在畅想高维空间,思想实在是过于超前了。《平面国》展现了一个二维平面世界中的正方形科学家因机缘巧合体验了一维世界的直线国和三维世界的立体国,并且认识到了平面国的真理,却无法解释给别人,被人当成疯子的故事。
这本书除了展现了一个丰富想象力的多维世界,包含直线国、平面国和立体国,还详尽地构造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
例如:平面国是一张巨大的纸,在纸上面的是线段、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其他各种图形。平面国没有上和下,只有东西南北。整个平面国的阶级,其中女性是线段,士兵和底层的体力劳动者是等腰三角形,中产阶级是等边三角形,专业人士和绅士是正方形或五边形,最高管理等级是圆形,因为他可以被看做是拥有近乎无限的边。

里面有很多反常识的设定,例如所有男孩都会比父亲多一条边,正方形的儿子是五边形,五边形的儿子是六边形,所以孙子的地位比爷爷高。爷爷要喊一声孙子:爷爷。
而最具讽刺性的一个设定是,上述的“儿子多一边“的规则不适用于商人、士兵和体力劳动者等底层阶级。因为他们各边的等长条件都不满足,都不配称为“人”。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儿子仍然是等腰三角形,但偶尔的战功和特别突出的成就可以让这些底层的等腰三角形第三条边稍微变长,并且经过最高阶级安排,让其中的优秀者联姻,有概率生出等边三角形。这样子让底层阶级偶尔能生出更高一级的等边三角形后代,让底层阶级有了希望之光,防止因绝望而产生的阶级革命。
以上的这种设定,里面还有很多。包括如何通过触摸和声音来判断对方的身份,平面国曾出现过的色彩革命,让底层阶级差点颠覆了整个社会,最后贵族阶级禁止了所有的颜色,都在这本只有10万字的小说里一一呈现,想了解的同学可以去下单购买看看
回到这本书,平面国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认知升级的名词“盲维”,他是由《21世纪商业评论》的执行主编—吴伯凡老师创造的一个词。《平面国》这本书,就很好地解释了盲维的概念。处于二维世界的正方形,永远理解不了上下这个立体三维空间的维度,这就是正方形的盲维。

而我们正在生活的世界里,也有许多我们并不理解的事务,包括神、宗教、占星、占卜等等,这些都可能是我们的盲维。就算不上升到神学的层级,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属于自己的盲维。人的认知有一个特点:一旦你建立了一个维度,你就会收集大量的证据来证明你的思路是正确的。所以,切忌思考的时候活在了自己的平面国里。
举个吴伯凡老师提过的例子。很多间谍片有一个场景:一个人偷摸进别人的房间找东西,主人突然回来,发现房间有异动,就认真搜索,但最后什么都没发现,关门走人。这时候,电影镜头往上摇动,潜入者手脚并用贴在了天花板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盲维例子:主人是在一个平面上搜索,他忘了房间里还有一个维度就是上下,但主人的观念当中就认定人是不可能停留在半空当中。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不仅是我前面提到的想象力和社会制度的设定,更多是对于我们自身认知的盲维,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想问题通常存在天然的缺陷,由于某种局限会忽略掉整个维度,掉进致命陷阱中。
所以,每次思考的时候,尽量看事情看本质,往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去思考,尽可能减少自己的认知盲维。有时候,你的认知越完备,越致命。因为有可能你的认知里缺少了整个维度,所以看上去是饱满和完备的认知,其实是对整个维度认知的缺失。所以通过假设-实践-检验,不断以这个闭环去探究真理,或许能更好地解决我们自己的认知盲维。
从《平面国》这本科幻小说聊到了认知升级中重要的一个观点—盲维,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认知的盲维呢?欢迎评论区分享告诉我,让我们一起了解和学习一下。

写在最后
阅读从来都不必是什么高格调的事情
更不需要什么仪式感加成
在汲取观点、故事之后
你也许会有想要诉说和表达的欲望
欢迎进群分享你的读书笔记、疑惑
这里有一群热爱阅读的终身学习者
我们不替你定义好书,但会推荐
不限制笔记形式,但希望有思考
如果你在某天的阅读之后,有话想说
我愿意做你的读者
后台回复:读书
就可以得到进群入口
给自己一个读书的理由
共创一个读书的好环境


微信的规则进行了调整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多点“在看”
赏个星标和赞👍
这样才不会错过学习、读书、运动知识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