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光芒耀乳山: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乳娘精神!
将时钟拨回上个世纪,在胶东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为了民族大义,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入人世的亲生骨肉,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最前沿。为了让我军官兵能够安心作战,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23岁成为乳娘的肖国英,在日寇扫荡时,为了保护乳儿,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撂在逃命路上,抱着乳儿小远落跑到了山上。她曾说:“八路军打鬼子,把孩子交给俺是信得过俺,待孩子必须比俺的更金贵。”在我市境内爆发的日军扫荡屠杀的“马石山惨案”中,军民伤亡近千人,其中民众伤亡至少826人,但期间育儿所分散在各个村庄的二三十个孩子,却在乳娘们的保护下无一伤亡。在枪林弹雨中抱着乳儿突围的乳娘大都没有留下名字,但她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在孩子在,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
秉承着“忠心向党 大爱无疆”的信念,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的极端艰苦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共养育了1200多名革命后代,她们用质朴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硝烟中用血肉之躯倾尽全力保护乳儿的乳娘们并不求回报。新中国成立后,质朴的乳娘们始终保守着当年的秘密,对哺育乳儿的事情守口如瓶,没有索取过功劳,也从未主动寻找过哺育过的孩子。
亮出乳娘精神的鲜红底色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留存值得铭记的红色资源,是为了在历史中汲取力量,更是为了不忘初心再出发。
本着敬畏历史的责任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乳山就组织相关部门对乳娘进行查访,对胶东育儿所这段珍贵的历史进行抢救性保护。

为留住胶东育儿所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乳山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胶东育儿所原址民房进行修缮保护,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再现了胶东育儿所基地历史;联合创作的大型红色民族舞剧《乳娘》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和山东省会大剧院舞台;大型现代吕剧《乳娘》登陆央视;开展“感恩乳娘乳山行”活动,帮助乳儿来乳寻根;组织举办弘扬传承乳娘精神高层次研讨会、座谈会,回顾革命历史,提炼革命精神;编写《关于胶东育儿所的历史材料》、组织创作以乳娘姜明真为原型的长篇报告文学《胶东乳娘》、组织拍摄大型专题片《红色的爱》……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70多年过去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乳娘精神,作为乳山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每名乳山人的血脉和灵魂。它是穿越时空的光芒,映照我们前进的征途;它是攻坚克难的法宝,激荡我们奋斗的热血。
胶东育儿所修复时,田家村17个老屋住户不到3天时间,就完成了置换搬迁;70多岁的老党员沙典仁主动让出了自家的房屋,全家搬到苹果大棚居住;胶东育儿所开放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乳娘子女、亲属们自发担当起义务讲解员,一遍遍地为参观者讲解乳娘事迹。
乳山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红色关爱”志愿服务、学乳娘当先锋、重温乳娘精神等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感染和教育了全市一大批党员干部,涌现出了全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先进典型邵本道、牺牲在工作岗位的“齐鲁时代楷模”王伟、25年帮助200多名残疾儿童走上健康路的“齐鲁和谐使者”邢素英等一大批新时期先进模范人物,红色基因成为党员干部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