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散步》
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的设置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1、 感知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感悟亲情美,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难点: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听读及自由朗读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教师运用情景导入、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增加课堂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运用歌曲创设情境并对“家”加以阐述,是想用歌曲的优美旋律去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用诗化的歌词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的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沟通语文学习同个性成长的内在联系。 (二)、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听准字音,标出生字新词 2、你从课文中感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温馨和谐,幸福美满) 3、在课文中勾画出散步这一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遵循一种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认知过程,设计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大面积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拉近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一个平台。 (三)、深入探究 1、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解决的? 在解决分歧中,文中的几个人物谁的权力最大?是由谁决定的? 2、说说在“我”、妻子、母亲、儿子四个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青春偶像剧,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4、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说成是背负着“整个世界”呢? 本文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闪耀着亲情和人性的光辉。通过美读课文这一环节,提升学生对亲情的深层感悟,对人性美的理性思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经受一次道德的洗礼,从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体现“学语文先学做人”,注重培养情感方面养成的教学新理念。 (四) 、品读句子,探寻美点,感悟主题 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句子?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诗意表达 请同学根据学习体会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家”为主题进行仿写 例: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家是_ (六)、课堂小结 ,升华主旨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祖国,爱世界。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让爱弥漫在每一个家庭里,最后,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并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动态交互的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畅谈构建和谐班级构想的这一环节,即是通过这一活动,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唤起生活体验的重现,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七)、课外作业: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课外作业不仅是课堂的延伸,通过做课外作业,还可以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发展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踏实、严谨、自觉、主动和富有自制力等性格特征。 七、课后反思: 《散步》是七年级下册一篇体现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本课对于刚深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虽然知识上不是很难,课文分析上也并不太难,但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题思想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实际相联系,所以在课堂开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初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感受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对于本课,我课前进行了精心地准备,安排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品味语言,深究主旨,诗意表达等环节,试图将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做实实在在的接触,亲历阅读,深谈体悟,力求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这一节课对我来说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尝试,一节课下来,按预定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远远没有结束。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成功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成功之处: 1、导入方面,选取学生耳熟能详,同时与本节课爱的主题相当接近的歌曲《吉祥三宝》来导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好的创设了情景,在歌曲中轻松地进入文本,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2、抢答环节的六个问题,有四个问题可以直接从课文里找出来答案,有两个问题需要稍加提炼才能得到答案,这样的设计既照顾了中下水平的学生,也满足了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 3、重难点安排合理得当。刚深入中学一两天的学生,对于中学语文的学习还很茫然,我把教学的重点设定为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揣摩重点的语句,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方法。 4、各个教学环节安排紧凑,衔接得当,过渡语言恰当得体,留有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5、注重鼓励、赞美学生,我认为这是激励学生最好的方法,我们都不应吝啬肯定他们的话语,因为,积极来源于需要的满足。大多数学生能在意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让学习变得很轻松。尽管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自认为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学生不是很活跃,一方面原因是课堂上有老师听课,导致学生心理紧张,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信,回答问题时不是很主动。 2、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分析文中两个写景的句子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文章来源:易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