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蝙蝠侠,也不侦探

马特·里夫斯的《新蝙蝠侠》单就工业完成度来说,无疑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画面、色彩、音乐,等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罗伯特·帕丁森的演绎也可圈可点。故事切入点也很有新意,当然也造成了一定的观影门槛。主创团队可谓是诚意满满, 接近三个小时的片子也绝对对得起票价。但有些细节,或者情节真的让人很是费解,不那么符合整体的基调。换句话说 它本来可以更好,然而最终整部电影给人一种上不上、下不下的扭曲感。既没讲好蝙蝠侠,也没讲好侦探。
故事开始于布鲁斯·韦恩化身蝙蝠侠于哥谭市打击犯罪两年之后,蝙蝠侠的效仿者(谜语人)揭露哥谭市高层的黑暗面,制造杀戮和恐惧、妄图颠覆哥谭、传播自己的思想。蝙蝠侠被迫牵涉其中,逐步破解并最终揪出幕后黑手(谜语人)、破坏其最终计划拯救哥谭(新市长)。在这个过程中蝙蝠侠逐渐成长,完成了从复仇使者到英雄的转变。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那么强的蝙蝠侠,他对自己的另一份工作也没有那么坚定,他还只是布鲁斯·韦恩,但他也在成长。
创作团队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现实的蝙蝠侠,回归DC漫画的本质,以侦探片的角度来讲述代号“Batman”侦探的探案故事。本片沿用了一个比较泛用化的模板:案件发生,主角受邀请或者受到线索牵连被迫参与案件的侦破,逐步抽丝剥茧理清案件,揪出幕后黑手并阻止反派的最终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主角必然能够发现关键细节或者破解关键线索,通过常规或非常规手段不断推动案件的破获;同时收获爱情,或者发现尘封的真相解除隔阂,又或者坚定信念、完成角色的升华。本来对于普通侦探片来说,这个模板没有问题,只要逻辑合理、细节到位,基本不可能烂。但是这部片子讲的可是蝙蝠侠啊,蝙蝠侠可以是侦探,但侦探可不一定是蝙蝠侠。很不巧,就本片而言,将侦探的身份给布鲁斯·韦恩,蝙蝠侠仅仅保留侦探属性,有可能更好。
从第一个案子开始(市长被杀案)就给我一种十分别扭的感觉。先不论蝙蝠侠那个刻意的缓慢移动,就单纯从前一段独白和背景介绍里,我们可以总结出现阶段的蝙蝠侠的人设是这样的:对犯罪分子、暴徒,他是阴影中的恐惧;对于哥谭官方,他是私刑者;而他自己,他自称复仇使者(对于谜语人,他是引路人、是潜在的合作者)。也就是说至少在明面上,他并不是被官方承认的义警,他任然是那个法外狂徒。然而,这个官方定义的私刑者竟然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被警察塞满的犯罪现场、参与调查?仅仅就因为戈登的一句“他和我一起的”就被无视了,甚至于彼特局长也仅仅是口头抗议了一下就不管了。应该说戈登的面子确实大么?或者换一个思路,这部分蝙蝠侠是以侦探布鲁斯·韦恩(穿西装)的身份参与案件调查,平民参与警方的调查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紧接着就是布鲁斯和管家开始破解谜语人留下的的第一条线索,但是最终的破解方式尽然是直接使用谜语人给出的谜底的符号,而没有使用符号代表的字母。也即是,使用谜语人给出的符号就可以直接破解密码表的线索,根本没有用到谜语的谜底。那么无论猜对猜不对谜底都对后续的线索的破解没有影响。所以应该理解为,谜语人故意这么做,就是为了嘲讽老老实实解谜的人?我有点理解不了。还有整个解谜过程中完全没有展示哥谭警方的进度,是哥谭警方就是混子还是要表达什么?我个人觉得,要表现蝙蝠侠过人的智慧,那么放一个对照组是不是更好一点?
接着随着剧情的推进,线索指向了冰山俱乐部(黑帮据点)。然后,蝙蝠侠直接就孤身一人明目张胆的找上门了(也许是后门),在非常程序化的打斗之后企鹅人就出现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一个蝙蝠侠的故事,而他只是一个凡人。既不是超人也不是吸血鬼,那他是凭什么这么勇的?罗夏那个憨憨都没这么勇好吧?而且企鹅人是真给面子啊,但凡下个黑手,布鲁斯·韦恩cos蝙蝠侠的故事就结束了,这段一点都不蝙蝠侠。
猫女上线之后,好几个特写,尤其是她看到照片的时候,就差用字幕告诉观众:她认识照片上的女孩,这就是线索,这就是重要人物。导演是觉得,他设计的所谓探案环节太过烧脑,怕我等普通人看不懂?还要表达是什么意思?总之线索加一,然后又是一个????剧情,蝙蝠侠化身偷窥狂可还行。至于跟踪猫女,而完全不顾照片上的女孩到还算可以解释的通;毕竟从蝙蝠侠的视角,他并不知道和猫女一起的就是他寻找的照片女孩。经过又一段公式化的打斗(或者叫打情骂俏更合适)之后,蝙蝠侠终于确认了猫女的“朋友”就是和市长一起的女孩,并且和猫女建立了初步的信任。果不其然,当他们返回的时候,那个女孩已经被绑走了。同时通过新闻,蝙蝠侠得知谜语人再次犯案,杀死了警察局长。
从这开始,哥谭警局是彻底躺平了。谜语人给蝙蝠侠的第二张卡片就放在那个本应该是证物并且仔细搜查的笼子里,那个开启夹层的按钮还那么明显。非得蝙蝠侠才看得到,卡片弹出来之后,他还瞥了一眼戈登,仿佛再说:就这。卡片里,谜语人给出了第二条谜语,重点貌似是找到并曝光某一只“老鼠”。所以,顺理成章,蝙蝠侠和猫女开启了第一次集体活动——刷剧情副本:隐藏俱乐部。真的就是剧情副本,前边不是刚解锁新线索“老鼠”么,马上就有一个剧情人物(检察官)来提供线索(说了,又没完全说)。还给了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检察官喝醉了。因为是第一次合作,所以蝙蝠侠和猫女在任务重心上没有达成一致,导致未竟全功。“老鼠”的调查指向了检察官,那么此时蝙蝠侠的选择:A,堵检察官盘问真相;B,开灯召唤戈登并与其交换信息。理所当然,选B,????然后检察官就被绑架了。
管家阿尔弗雷德破译出了第二个案子谜语人留下的密码:你是“有翅膀的老鼠”(蝙蝠)。结合谜语人给蝙蝠侠的第二张卡片,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谜语人希望蝙蝠侠能够站出来和他一起完成对哥谭的净化。然而布鲁斯还有管家将谜语人的意图解读为揪出“告密者”。从后边的剧情我们知道导演确实给圆回来了,毕竟还有有什么方式比谜语人亲口解释更权威的?但是这样一来,就显得谜语人的智商啥的不是那么稳定,忽高忽低的。或者是给最后直接把谜语人关到阿卡姆疯人院作铺垫?又或者这叫一语双关,既是要蝙蝠侠走到明面,和他(谜语人)一起进行伟大的事业;也是要蝙蝠侠揪出哥谭的幕后黑手?
在市长的追悼会上,被绑了炸弹的检察官再次出现,蝙蝠侠也迎来了于谜语人的第一次正式交锋。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蝙蝠侠脸接炸弹竟然只是被震晕,别和我扯他拿手臂挡了。然后蝙蝠侠就被搬到警局了,而且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想着把他的面罩摘下来,哪怕是检查瞳孔确认他的生命体征都没有取下面罩。然而,就在有人想摘下面罩看看蝙蝠侠是谁的时候,他居然就醒了过来。在蝙蝠侠醒来之后,在被警察团团围住的情况下任然没有被直接拿下?我不理解,你不是设定蝙蝠侠是私刑者么?不归警察管?明明也就戈登对他没有敌意的说,强行给戈登加戏,强行给蝙蝠侠设计跳楼剧情?还有落地的时候,撞来撞去也没怎么受伤,要知道这可不是钢铁侠,没有盔甲,或者说这才符合之前蝙蝠战衣的防弹设定?(毕竟各种弹药都不破防,撞几下洒洒水啦)
在蝙蝠侠逃脱之后,果然又去了灯那里和戈登见面并约定一起去蹲企鹅人(因为他们觉得长翅膀的老鼠指的是企鹅)。说实话这个灯设置点的也太随意了,但凡坏人长点心、设个陷阱,这两直接杀青。然后就是所有的动作片基本上都会有的公路追逐环节,其间复数无辜车辆受到牵连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最终蝙蝠侠抓住了企鹅人。在企鹅人狠狠的嘲讽了戈登和蝙蝠侠一波之后,蝙蝠侠终于破解了所谓“你是有翅膀的老鼠”的含义其实是网址。短暂的交流之后,谜语人给出了第三个案件的谜语,谜底指向哥谭市的老旧孤儿院。蝙蝠侠和戈登紧接着就赶往了那里,但是企鹅人就被丢到一边不管了。戈登你是警察吧,罪犯不抓的么?
到达旧孤儿院后,蝙蝠侠和戈登找到了谜语人的布置,也明白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哥谭市的王子布鲁斯·韦恩,也因此留在韦恩庄园的管家阿尔弗雷德受到谜语人的邮件炸弹袭击重伤入院。同时谜语人通过电视爆料,将一桩悬案扣到了布鲁斯的父亲托马斯·韦恩身上。信念崩溃,陷入怀疑的布鲁斯找上了谜案中父亲所谓的伙伴——黑帮头子法尔康。在法尔康的刻意引导下,布鲁斯对自己的父亲彻底失望、信念也到达了崩溃边缘。好在管家阿尔弗雷德及时苏醒,向布鲁斯解释了当年真相,并帮助他重建信念。蝙蝠侠也再次上路,重新回到对谜语人对哥谭真相的调查中。
在蝙蝠侠看到召唤并赶往召集点与戈登汇合后,猫女再次上线,并带来了关键证据和重要信息(法尔康就是那只老鼠)。同时强行Q了谜语人的第二条谜语“有翅膀的老鼠”,这次他们解释为“猎鹰”。在对法尔康的处置方式发生分歧之后,猫女选择单独行动刺杀法尔康,蝙蝠侠则要坚持底线主张用法律审判他。于是猫女和蝙蝠侠先后再次来到了冰山俱乐部,前者为了刺杀法尔康,后者为了阻止猫女堕入黑暗并抓捕法尔康。顺便说一句,这一次蝙蝠侠终于以他应该有的方式出场。
在蝙蝠侠将法尔康移交给戈登之后,谜语人借着企鹅人的过激行动直接射杀了法尔康,也导致了蝙蝠侠和戈登终于锁定了谜语人的据点和谜语人本人被捕。之后本在谜语人家中搜查线索的蝙蝠侠受到谜语人的见面请求,遂前往阿卡姆病院与其见面。这本应该本片的高潮,主角与反派终于面对面对抗。然而这也是本片最大的华点,在所有观众能接收到的信息和谜语人的语言和表情都在疯狂暗示他知道蝙蝠侠就是布鲁斯·韦恩的情况下,让谜语自己告诉观众“你们想多了,他不知道蝙蝠侠是谁”。除了这一点,这一段还算比较精彩。至于后续的拯救剧情,蝙蝠侠终于从复仇使者升格为英雄,充满了公式化的刻意,当然这也并不是一定不好,但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呢?尤其是蝙蝠侠斩断电缆落入水中,然后点燃焰火于黑暗中引导受难者太过刻意,差一点让我觉得这又是一部扎克·斯奈德的电影。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单从蝙蝠侠的角度或者单从侦探的角度,虽然说各有缺陷但也还算尚可。然而合到一起之后却是起到了一加一小于二的效果,既不那么的蝙蝠侠,也不那么的侦探,甚至给人一种多个导演各自为政的割裂感。尤其是蝙蝠侠的几次出场,太过刻意、太过装逼,毕竟这次不是超人,他也没有吸血鬼血统。希望罗伯特·帕丁森这个新血能给蝙蝠侠注入新的活力吧,期待更好的蝙蝠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