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谈判·中——万历援朝战争(六)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无为畅玄
五月十五日,沈惟敬使团终于到达了日本。从十五日使团到达开始,丰臣秀吉就让日本的各路大名和诸臣好吃好喝地招待他们,想要给沈惟敬一行人留下日本现今强盛无比的印象,让他掂量掂量日本的国力,让他看看日本是不是可以轻易"屈服"的,以此来为他的谈判增加筹码。在之后的正式谈判中,丰臣秀吉还摆出了让两位钦差都惊叹无比的大排场。但他绝不可能想到这些东西最后都化成了一场闹剧。

图一:庆长金货
直到五月二十三日,丰臣秀吉才终于在名护屋接见了沈惟敬使团。为了展现日本的富裕,秀吉给沈惟敬的见面礼就是千枚日本银币还加上一把金装的日本刀,而接见会上的器具更全都是金质,接见室里的陈设也全是古器古画。这些东西的确展示了丰臣家在日本统一后的富裕程度,连那两位"钦差"也是啧啧称叹,直说在大明朝从没见过这种排场。排场摆完,议和的正事就要开始谈了。然而丰臣秀吉的中国功底差了点,不过只认得几个汉字,连汉语都听不懂。于是他只能让玄苏和尚用笔和沈惟敬谈起了和约。照着秀吉的意思,这玄苏一动笔就把发动战争的锅扔给了朝鲜,说是朝鲜人说话虚伪不可靠才把中日关系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只要是明朝和亲的公主一到立马就撤军回日本。锅甩完了还不忘说几句大话——听说鞑靼一直都是大明的祸患,只要和亲一成,我日本就是讨伐鞑靼的先锋,必定席卷鞑靼来报答大明的恩赐。

图二:日本刀(三日月宗近)
两位"钦差"听到话都傻了,这之前出发的时候谈妥的条件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明朝什么时候答应了和亲?怎么还把蒙古人都扯进来了?之前虽然不过是宋应昌的幕僚,但是这两位的脑子显然不含糊,要是现在把他们之前在朝鲜谈妥的条件给了丰臣秀吉,怕是脑袋都得丢在日本。干脆就来了个顺水推舟,继续往朝鲜头上扣屎盆子:我们之前也被朝鲜人的虚伪给哄了,今天听到阁下的高谈我们已经明白了,等我们回奏朝廷之后立刻再派使臣来完成和约中的条款。听到这种"保证",玄苏和尚高兴了,丰臣秀吉也高兴了。看见这种场面,两位"钦差"更是拍起了秀吉的马屁——太阁您的诚意天地可鉴,等我俩回去奏报,万历皇帝肯定高兴,到时候我们两国合作剿灭鞑靼、往来通好,真是稀世美事啊!但秀吉毕竟还是秀吉,这一通马屁下来还是没有彻底拍晕,又指示玄苏再次说明和亲的事,并且强调了如果公主不来,日军绝不退回。强调和亲之后又拿起了朝鲜开涮:之所以打朝鲜就是因为李昖欺上瞒下,搞得明日两国互不信任。这次两位钦差来亲自和谈,和沈惟敬之前承诺的完全一致,现在看来的确是真的,太阁大人也不必御驾亲征前往北京讨说法了。
这一场表演下来,谢用梓和徐一贯可谓是全身而退了,之后又接到秀吉的邀请赏玩名护屋的山水美景,写诗作对不亦乐乎。
一诗称赞名护屋的美景:
重叠青山湖水长,无边绿树显新装。
远来日本传明诏,遥出大唐报圣光。
水碧沙平迎日影,雨微烟暗送斜阳。
四头千态皆湘景,不觉斯身在异乡。
又一首诗,先吹了一遍大明教化四方,而后又是盛赞了名护屋的美景,说是连洞庭湖的秀美风光都比不上它:
杳旋轺车来日东,圣君恩重配天公。
遍朝万国播恩化,悉辅四夷助至忠。
名护风光惊旅眼,肥州绝境慰衰朽。
洞庭何及此清景,空使诗人吟策穷。
诸如此类的诗还有几首,就不一一列举了。让人奇怪的是丰臣秀吉居然还对这些诗文大加赞赏。你说他就只看赞美景色的部分称赞还算正常,但是他看到"播恩化"、"四夷"之类的词还这么高兴,这就很让人费解了。不仅称赞,看到这两位钦差这么有兴致,秀吉又带着两位泛舟百余艘,旌旗飘扬,宴游海上,这两位要不出使日本,怕是一生也没有这种待遇。
直到六月二日,日本终于放人,临海君、顺和君两位王子以及其他的陪官终于重新回到了朝鲜,沈惟敬也趁机溜回了釜山上报谈判情况。但不过十多天之后,之前丰臣秀吉的晋州计划变成了现实。趁着明军大部撤退的时候,日军执行了丰臣秀吉之前的命令,进攻晋州城。

图三:巡察使权栗
在此之前,日军放弃王京向南撤退之时,朝鲜也准备借着这个势头逞一次能,国王李昖下旨在宜宁集中军队,准备南下追击。以都元帅金命元和巡察使权栗为首的朝军只凭着幸州守城获胜的那点勇气就做了决定:渡过岐江,向咸安方向进攻。
但是朝军里也不是没有明白人,郭再佑和高彦伯就直接反对这个计划,他们认为日军虽然放弃了王京但实力仍存,而朝军虽然在幸州侥幸赢了一仗,归根结底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能打仗的兵太少,并且再往前进粮饷难支。他俩刚刚说完反对意见,巡边使李薲跳了出来,张嘴就骂诸将胆小逗留,不敢前进,不忠国家。得,这一骂给反对出兵的人扣上了不忠君不爱国的大帽子,没人敢再有异议了。
朝军立刻开拔度过岐江进攻咸安,但这咸安是个空城,朝军虽说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城,可这一进城就发现没粮可吃,搜刮了半天也只能从树上扯到几个没熟的青柿子来充饥,立马就军心涣散,毫无斗志。过了一天又传来日军向着咸安方向进军的消息,这下军心大乱,有说死守咸安的,有说退守鼎津的,只听着日军的炮声轰轰就心惊不已,慌忙逃命,只出个城外的吊桥就淹死许多人。权栗、金命元和李薲一帮人撤向了鼎津,而金千镒、崔庆会和黄进等人却慌不择路地跑进了晋州。这批溃兵就是守备晋州城的主力部队了。
不久后,晋州牧使徐礼元、金海府使李宗仁等也率兵增援。沈惟敬也给了警告,这场仗本来是加藤清正一力要求,小西行长只想着拆他的台,于是让沈惟敬赶紧发书,叫那群朝鲜人撤走就是。可惜书是发了,但金千镒没管,自顾自的准备死守晋州,虽然他也向刘綎求援,但刘綎也只有区区五千人,完全不是日军的对手。刘綎也只能向加藤清正写了封威胁信,可加藤清正知道他手下兵力并不充裕,完全就没看在眼里。
仅仅只过了七八天时间,晋州城破,所有守军被歼,金千镒跳江自尽,日军屠城并且拆毁晋州城墙,完成了丰臣秀吉报仇的命令。至此,刚刚松弛的两国关系又被拉紧,李如松接到晋州城被屠的消息后立刻命令查大受驻防南原,祖承训移兵咸阳,刘綎移兵陕川,吴惟忠移兵草溪,防备日军继续向前进攻庆尚右道。不过日军显然没有继续向前进攻的心思,晋州屠城之后仍然后撤入釜山,继续等待谈判的结果。

图四:朝鲜获胜的第一次晋州之战
六月二十八日,滞留日本已久的徐一贯和谢用梓终于返回明朝。在晋州之战后,丰臣秀吉更是胃口大开,在那两位临走时又加上了新的议和条件,除了之前谈到的要求公主和亲和恢复勘合贸易之外,又加上了朝鲜南四道划归日本,朝鲜派王子和大臣赴日为人质,********日本三个大条件。
很明显,这些条件对于明朝来说就只能当成笑话来看,根本就不能摆上台面来说。那两位钦差回国后虽然对其他人敷衍了事,但是对着宋应昌和李如松两位顶头上司就敷衍不得了,只能把丰臣秀吉的条件如实相告。
参考资料:
[1]柳成龙.《惩毖录》[M]:朝鲜古书刊行会,1913
[2]川口长孺.《征韩伟略》[M]: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3]万斯同.《明史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M]: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
[5]佚名.《大东野乘.再造番邦志》[M]:朝鲜古书刊行会,1910
[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2015
图片来源:
[1]维基百科:大判
[2]东京国立博物馆检索:三日月宗近
[3]维基百科:权栗
[4]https://www.historyfans.com/Sanguo/Ocean/jpwarstates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