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邓稼先: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

2021-10-16 18:58 作者:探索宇宙科普  | 我要投稿

这是一张拍摄于1986年5月的照片,这张照片中他满面笑容,但仔细看会发现,嘴角上还有未擦干的血迹,此时他已经病入膏肓,照片拍完两个月后,邓老仙逝,年仅62岁,这一切都因为他冒死捡起了那块氢弹碎片,1979年,一次氢弹的空投实验意外,氢弹直接摔到了地上,没有爆炸,为了查明事故原因,邓稼先不顾同事的劝阻,只身前往事故现场。到达核弹坠落现场附近后,邓稼先顾不得考虑辐射的巨大伤害,进行采样分析,这一次的现场处理,使邓稼先的身体受到严重辐射,由此患上了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1953年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从结婚那一天就彼此托付终身。婚后5年,他们生子,生活无比快乐。1958年8月盛夏的一天,邓稼先满怀歉意地告诉妻子,自己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对于妻子“要去哪儿”,“要做什么”的追问,邓稼先只能告诉妻子“这些都不能说”。妻子许鹿希明白丈夫肯定要去执行很秘密的任务,没再多问。只是明白,自己要一个人支撑这个家了。

从那天起,邓稼先便“人间蒸发”了,报纸上再也没有他的身影,也没人能联系上他。为了赶进度,他带着一批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为了做原子弹的技术储备,他一边搞科研一边讲自己带来的关于原子弹理论的外文书籍给大家翻译、宣讲。原子弹的研制是要有大量数据运算的,当时缺乏设备,我们国家那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只能使用算盘进行计算,为了生成一个数据,便需要三班倒,一连9天才能出来结果,中间一旦出了差错,一切都要卷土重来。为了让中国的原子弹早日诞生,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经常是工作到天亮。为了掌握第一手的数据,邓稼先经常跑到大戈壁的试验场去现场领导核试验。

皇天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己研制的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原子弹技术的国家。但邓稼先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氢弹的研发当中。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两年之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而实现这一成就,法国人用了8年、美国人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威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1971年,分别十三年的夫妻终于见面了,当年那个英俊高大的汉子,已经满脸沧桑,长了白发,当年那个端庄的女子,皱纹也已爬上了脸颊。相聚的时光总是飞快的,很快,邓稼先强忍着酸楚,收回了儿女情长,很快回到了基地,回到了他潜心研究的事业中。

时间来到1979年,在一次重要的空投核试验发生重大事故,核弹沉重地砸在试验场区的戈壁滩上。为了查明事故原因,邓稼先立刻安排人进行地毯式的搜索,结果找了好久也没有收获。邓稼先急不可耐亲自勘察,于是他一个人深入腹地,独自寻找散落的弹片。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发现了核弹片,可是因为近距离接触到了核弹片,导致身体摄入了极大核辐射,他的身体再一次遭受了严重损伤。身为核武器的研究者,邓稼先自然知道这些核辐射的危害有多大。可就算如此,他也坚持要亲自去找弹片。而且为了不牵连更多的人,他不准陪同者下车,独自一人深入腹地,值得庆幸的是,那是没有风的好天气,核弹碎裂后泄露的放射性污染物没有随风飘散到更广区域。

回到营地,经专业医生测试,在场考察的领导、技术干部、均被安排到各地接受治疗。但邓稼先却没有进行充分的疗养治疗,心里惦记着查清事故原因,很快带着药回到了工作单位。这件事情过后,他的身体衰败得太明显,各项检测都表明他出现了问题。他时常心跳加速,体温也时不时地下降,有时还会直接晕过去。有次他昏迷送到急救室时,他的脉搏都变得时有时无,医生们经过了整夜抢救才将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那个消失半生的丈夫回来了,可是留给夫妻两人的时间只有363天了,两个人自此一天都未曾分开,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癌症的疼痛反复折磨着这位功臣、英雄,妻子许鹿希虽是医学教授却也无能为力,只能抱着他哽咽。在弥留之际,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1986年7月29日,他因全身大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奉献了一辈子的中国核事业。

在六十多年前,有那么一群人,国家需要,一声令下,便别离亲人,隐姓埋名,来到荒漠戈壁,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为中华铸大国重器。我们享受现有生活的同时,不能忘了那些科研人员的伟大付出,正是因为他们在背后默默地付出,才有我们现在稳定幸福的生活。我们不是出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一个和平的国家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邓稼先: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