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与合欢花(三)——深入解析蘅芜苑、太虚幻境等
本篇还是继续来把宝钗与合欢花的影射关系说完,这个话题的内容太丰富了,不得不写到了第三篇。那么本篇说的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从陈之遴《浮云集》中的一首诗说起,这首就是《赠子渊》:
新鬼不知死,且复邀太虚。
忽挂榛莽间,乃误非故居。
尔我处狴犴,刺刺谈诗书。
弈棋复饮酒,燕笑娱斯须。
所坐敢曰冤,情实或颇殊。
公冶在缧绁,钟仪正羁拘。
天地信辽阔,此步将焉如。
这首诗的意思很直白,无非是写陈之遴在尚阳堡遇到这个名叫子渊的难友,两人日常弈棋饮酒,共同笑对被流放、被羁困的岁月。陈之遴还以公冶长、钟仪来比喻他俩,希望他们日后也可象这两人一样,得以被释放回去。
那么我想说的重点在哪里呢?大家请看前四句。这看起来不就正好是对应着《红楼梦》中的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吗?宝玉梦中被警幻仙姑邀往“太虚幻境”,体验了几天温柔美色之后,最后去到一个“荆榛遍地”的所在,许多“海鬼夜叉”要把他拖入迷津,吓得他蓦然惊醒,才明白原来是在梦中。
陈之遴的诗句同样用到了“太虚”、“榛莽“这些关键词。他比喻自己为一个新死了的鬼,还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死了。还在作着“遨太虚”的寻欢作乐的黄粱美梦。正如书中的宝玉一样:
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風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结果同样是象宝玉一样,忽然被“榛莽”挂住,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已经从天堂来到地狱,已经是个被流放的罪犯,被羁困在冰天雪地的尚阳堡,这里早不是自己原来的温柔富贵乡了。
这首诗很明显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有对应,而且还不止此。大家还记得书中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吗?他唱的那几句里面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反认他乡是故乡”,也是与此相呼应的。
那么很显然,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没有悟,陈之遴在“锁枷杠”前也没有悟。所以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最后那个噩梦场景,在现实中陈之遴的身上发生了。他的确被那“荆榛遍地”的险恶之所困住,也的确被“海鬼夜叉”拖下了迷津,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这书中的“海鬼夜叉”到底是谁呢?从上述的对应影射关系来看,当然就是影射满清人、影射静妃的宝钗了!
一方面,宝钗代表了满清铁骑,在屠杀汉人的时候,正如夜叉恶鬼般凶恶。我之前已经引述了《扬州十日记》中的一句“满地婴儿衬马蹄”,里面还有一句是“如见无数夜叉鬼母驱杀千百地狱人而驰逐之”。
夜叉是梵文音译,原意是“捷疾鬼”、“能咬鬼”、“轻捷”、“勇健”的意思,正符合满清铁骑那来去如风、非常勇悍的特点。《红楼梦》的作者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些特点来进行影射。
例如描写蘅芜苑的《蘅芷清芬》这首诗,我之前已经分析了,“蘅芷”两个字实际上都指向马蹄。杜衡亦称“马蹄香”,“食之可以走马”;兴安白芷亦称“走马芹”。“清芬”两个字一方面指合欢的清香,一方面也暗指马蹄上所沾染的血腥之气。
所以诗中第二句“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是套用“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意,暗示清兵屠杀汉人回来,马蹄之后还拖着一缕血腥之气。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这句就是指向“夜叉鬼母”的这层影射含义的!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
其实有点水平的话,这句诗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话!因为“净苑”就是指清净之地,而清净之地却满是“蘅芜”、“萝薜”这些满地乱爬的藤蔓植物,那成了什么样子了?只有荒芜之地才会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跟“荆榛遍地”差不多意思。
大家来看摩尼教的一部经典赞颂诗歌《下部赞》中的一段:
复是大圣明谷种,被掷稠林荆棘中。
降大慈悲乞收采,聚向法场光明窖。
复是大圣蒲葡枝,元植法园清净苑,
卒被葛勒藤相绕,抽我妙力令枯悴。
复是大圣膏腴地,被魔栽莳五毒树;
唯希法镢利刀镰,斫伐焚烧令清净。
其余恶草及荆棘,愿以戒火尽除之。
这颂诗里面说,“清净苑”中的“大圣明谷种”、“大圣蒲葡枝”等等圣明之物,如果“被掷稠林荆棘中”,“被葛勒藤相绕”,都会被“抽我妙力令枯悴”。这些“荆棘”、“葛藤”,都是“恶草”、“毒树”,必须要“斫伐焚烧令清净”、“愿以戒火尽除之”才行。
大家现在是不是对“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这句诗的含义就明白多了?满清人就如藤蔓植物一样,专门攀附别的植物而生,慢慢把原来的植物的营养都吸食干净了,自己却越长越多,爬满了整个园子。
这里面还有一点,摩尼教就是明教的前身,元末朱元璋起义,就是借助了明教等教派的力量。后来的明朝的“明”字,也跟明教的名称或多或少有点关系(当然后来朱元璋把摩尼教给灭绝了,这自然是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
所以,作者用出自摩尼教颂歌中的“净苑”一词,来影射被满清人屠戮的明朝天下,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明朝天下这原本的清净之地,如今不仅满是“蘅芜”,而且“萝薜”也来“助”纣为虐,这“净苑”就变成了污垢之地、荒芜之地、血腥之地。
同时,这些“蘅芜”、“萝薜”等的恶草毒藤,也就是前文说的那吃人的“夜叉鬼母”。下面我们重点来看“萝薜”这个词,这是作者特意做了文章的。
书中多次提到了跟蘅芜苑重点相关的“萝薜”这个词。先是蘅芜苑的水路门户蓼汀花溆的洞口,就是“萝薜倒垂”;然后进入蘅芜苑后,众人首先就是在反复议论“藤萝薜荔”;最后是“萝薜助芬芳”这句诗再次出现。另外湘云的海棠诗“蘅芷阶通萝薜门” 中也又一次出现。
那么这个“萝薜”被作者反复提及,显然是有重要的影射含义,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蘅芜苑中众人的议论来看,“萝薜”是指“藤萝”、“薜荔”,这是两种植物。其中“藤萝”又名“女萝”、“女罗”。相对来说,后面的这个名称,可是要有文化内涵多了。因为屈原的《九歌·山鬼》中,那个在山中焦急地等待心上人前来幽会的多情的女山鬼,其一出场的形象就是“被薜荔兮带女萝”。
大家看看,这女山鬼不就是只“鬼母”吗?而且又是一个女性的神仙鬼怪跟一个不知是谁的公子王孙在幽会,跟天台桃源里面的仙女性质相似。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女罗”其实还可转义理解为另一个含义,就是女罗刹!
罗刹是与夜叉相提并论的恶鬼,所以女罗刹可也是“鬼母”啊。而且罗刹中的男性丑而凶恶,女罗刹却是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宝钗不就是非常貌美吗?
作为并列的“薜荔”,也是与此相呼应的。薜荔,其中一个意思是梵语Preta的译音,或译为“薜荔多”,义为饿鬼!饿鬼可是鬼中最凶的鬼。
说到这里,大家还记得宝玉房间的后院吧?满是蔷薇、宝相,还有月季、玫瑰、金银藤。这些可几乎都是有刺的荆棘藤蔓植物。特别是金银藤,它有个别名,就叫“大薜荔”!
所以宝玉的怡红院后庭中的这几种植物,影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宝玉后院就是跟太虚幻境中的那个“荆榛遍地”、有“海鬼夜叉”的地方相呼应。这点我在《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那篇文章里有详细分析,大家可以重温一下。
好了,大家接着再注意这个女罗刹,它与合欢树还很有关系!
在《大唐西域记》、《佛本行集经》、《出耀经》等佛教经典都记载了一个相似的罗刹女国的故事:
过去有五百商人,渡海经商,突遇风暴,将船吹到罗刹国。此国人全部是罗刹女,她们穿着华丽的衣裳,带着花冠花饰和各种珠宝,并香汤沐浴,以香涂身,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纷纷赶到岸边,迎接落难的商人。将商人引到罗刹城之后,温言软语,编出一套谎言,劝商人们与她们结为夫妇,恩爱白头到老。商人们经不住诱惑,则在罗刹城住下,真的乐不思蜀了。这座罗刹城美丽清洁,花香鸟语,有各种各样的亭台楼阁,宛若仙境。那些罗刹女告诉商人们,千万不要向城南方向去,那里是是非之地。
其中有一个商人大智师子生了疑心,夜晚趁罗刹女睡熟之后,独自起身出城,向罗刹女宣布为禁地的城南方走去。他沿着一条寸草不生的荒芜小路走了一程,忽听前方传来痛苦的呻吟声,像地狱里那般凄惨。他十分害怕,喘息了很久,才鼓起勇气继续前进。他循着声音,摸索着来到一座铁城边,爬上靠城墙的一株大合欢树向内看望,顿时毛骨慷然。铁城内污秽不堪,全无房舍,地上摆着几百具尸体,横七竖八,臭气冲天。有些尸体只剩下一半,明显是被撕咬吃掉的,还有些虽被吃掉半身,但还未断气的,四处残肢断臂惨不忍睹。血肉尸骨中,还坐着一些活人,因没有饮食,瘦得筋骨暴露,眼窝塌陷,像骼一样,他们饿急了,便互相撕咬,吃周围人的血肉。
在这些活而不死的人当中,有一人看见树上的商人,大喊救命,并告诉他,他们也是商人,在海上遭遇风暴,船只被毁,漂流到此地。上岸时也是五百人,被罗刹女引诱,与她们交女,生儿育女。过了一段时期,就被关到铁城里,已被吃一半,只有二百五十人还在垂死挣扎。由于那些罗刹女贪吃人肉,十分残忍,连自家生出的儿女也都被吃光了。
这铁城内的人非常善良,不但说出真相,而且自言已经无望得救,让商人回去告诉同伴,迅速逃命要紧。并且告知逃脱的方法:四月十五日,有一天马,名鸡尸马王,将来此食岸边的无糖自然梗米,天马有大神通,可带他们逃回家去。
到了那天,马王在高山顶呼唤:谁想回阎浮提洲?声音远震,五百商人听见,全跑到马王那里求救。马王说,凡欲回家乡的人,必须心意坚定,毫不动摇,要是犹豫不决,他也就无能为力了。此时,那些罗刹女也赶来,并不使用强硬手段,而是怀抱着与商人们生出的儿女,宛转娇啼,诉说情意,温存挽留。那五百商人,除大智师子一人之外,全都心意动摇,不能割舍恩爱之情。最后,只有大智师子一人乘天马回乡,而其他的人都留在罗刹界,尽为谈食。
当大智师子回家后,与他配合的罗刹女竟拖儿拽女,飞渡重洋,也追到阎浮提洲来,她到了师子所在国度,故意步行前往,一路上逢人便哭诉师子负心,抛妻弃子。经过所有村落里的人,见罗刹女花容月貌,性格温柔,小儿女可怜又可爱,纷纷表示同情,无不指责大智师子乃负心汉。此事传扬开去,惊动了国王。于是国王传大智师子与罗刹女来王宫,对簿公堂。
罗刹女对国王哭诉说,她与师子结为夫妇,生儿育女,但师子竟另寻新欢,无情无义。并声称,如果师子抛弃她,至少应收留儿女,她自己还年轻,可另寻归宿。国王见她异常美貌动人,香艳妖媚,不禁心猿意马,把持不住。于是质问师子,为何翻脸无情?师子说:这女人并非是人,乃吃人的罗刹鬼。于是将他及五百商人的遭遇和亲眼所见铁城中的悲惨景象描述一番。
但是国王和大臣眼见罗刹女活生生站在面前,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哪肯信她是吃人的恶鬼!全都认为师子所言纯属天方夜谭式的捏造,不禁义愤填膺。本来要将师子治罪,不过国王另有私心,对师子说,如你不要她,就留她在宫中,让我观察观察,再作决断。师子极力劝阻,说罗刹女如留在宫内,宫内必定遭殊。但国王哪里肯听,命人将师子赶了出去。
第二天,直到中午,宫门都未打开,大臣们在外等候,厅里面寂然无声。议论纷纷,都认为是国王新纳美人,意贪欢乐,所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师子听到消息,赶来说宫中必定已然遭难,后说服大臣派人取来高梯,翻墙而入,才发现里面血肉狼籍,死人散骨遍布宫室内外,国王、娘妃、婶女和卫士都被恶鬼咬死吃掉。由于只剩下散骨和零星血肉,已无法分辨哪是国王的尸骸了,只好将所有的散骨合并埋葬。
后来,大臣们选师子为国王,派兵去罗刹国,杀尽恶鬼,报仇雪恨。重新修建了城池,建立了国家,叫“僧伽罗国”(意为“狮子国”,即锡兰,今斯里兰卡)。
这个故事比较长,大家理解个大概就行。但里面有个细节要注意:那个关着商人的铁城的旁边,种的是一株大合欢树!
这个我相信不是随便写的。显然这合欢树就是在寓意那些罗刹女勾引商人,与其合欢。从这个角度说,这合欢树就是一种邪恶的树,就是指代那些邪恶的罗刹女。
那么《红楼梦》里,宝钗就是千里迢迢从金陵来到贾家,然后用种种手段勾引宝玉,并破坏宝玉、黛玉以及其他人贾家人之间的关系的呀。这跟那个罗刹女跑到皇宫害人相类似。
另外,斯里兰卡在明朝时被称为“锡兰”。锡者金也,“锡兰”就是“金兰”,所以有一个清客不就为蘅芜苑题诗“一庭明月照金兰”吗?要知道蘅芜苑的影射含义无论如何与兰花沾不上边,蘅芜苑也没有兰花,宝玉就特意强调“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所以这“金兰”其实指的是“锡兰”,蘅芜苑就是一个“罗刹女国”!宝钗就是个罗刹女!
所以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应该也是暗示宝钗象罗刹女那样善于伪装和骗人,迷惑和哄骗了黛玉,目的是为那包毒燕窝打埋伏。在这一回里,黛、钗两人“互剖金兰语”之后,几乎紧接着就是宝钗送来燕窝。这两个情节显然就是相关联的。
好了,兜兜转转到最后,原来还是跟“合欢”有关。那么宝钗与合欢的影射关系,终于大致上说完了。因为太过复杂,我再来总结一下。
宝钗身上的影射含义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影射静妃,包括她的被废以及与陈之遴的偷情;二是影射满清铁骑屠戮汉人。对这两点,作者又分别运用了多个影射角度或者说多条影射线索来共同构建这个影射系统。这其中,“合欢”就是一个很核心的元素。
如“合欢”又称为“夜合”,这是妓女最早的称呼。所以蘅芜苑有暗示其为妓院的字眼,如“绿窗油壁”等等;“夜合”又谐音“野合”,春秋时“三月三”上巳节就有野合的风俗,于是这有跟探春生日以及妓女云儿的艳曲有关联,并暗示蘅芜苑是一个“兰亭”,里面有人野合;“合欢”又叫“马缨花”,有“葳蕤”属性,这关联到宝钗的金锁的出处,也牵引出宝玉与黛、钗二人的一连串离离合合的故事。
它还涉及到了“良骑野合”或“良骑夜合”、涉及到韩琦的咏合欢诗“清芬逾众芳”、涉及到“罗刹女”,涉及到《扬州十日记》,这些又都跟影射满清铁骑屠戮汉人有关联。其中“罗刹女”还同时跟两方面影射都有关联。
还有,文中一些经典的情节画面是以合欢诗入文,如宝钗扑蝶、宝钗刺绣等,与上述种种元素共同构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射体系。
同时,“合欢”又跟陈之遴与徐灿大有关联,在他们感情生活中这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花,书中黛玉饮合欢酒就与此有关。
所以书中十九回回末有一句脂批是这样的:相合姊妹合欢亲。要知道,这回的最后一段,说的正是宝玉黛玉正说笑打闹到情浓处,宝钗撞进来当了电灯泡。故此,这的确是黛玉宝钗两姊妹都有宝玉有“合欢亲”的关系。
那么除了“合欢”之外,构成宝钗影射系统的,还有象“冷香丸”、“天台桃源”等等,也是很重要的元素。“冷香丸”是影射“返魂梅香”;“天台桃源”跟“罗刹女”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美丽而带有邪气的女子主动勾引迷路而来的男子,主动与他们合欢。
这里再重点说说天台桃源。其实蘅芜苑的建筑布局就是在影射天台桃源的布局的。我们来看干宝《搜神记》中的这个版本:
会稽剡县民袁相、根硕二人猎,经深山重岭甚多,见一群山羊六七头,逐之。经一石桥,甚狭而峻。羊去,根等亦随渡,向绝崖。崖正赤,壁立,名曰赤城。上有水流下,广狭如疋布。剡人谓之瀑布。羊径有山穴如门,豁然而过。既入,内甚平敞,草木皆香。有一小屋,二女子住其中,年皆十五六,容色甚美,著青衣。一名莹珠,一名洁玉。见二人至,欣然云:“早望汝来。遂为室家。忽二女出行,云复有得婿者,往庆之。曳履于绝岩上行,琅琅然。二人思归。潜去归路。二女已知追还,乃谓曰:“自可去。”乃以一腕囊与根等,语曰:“慎勿开也。”于是乃归。后出行,家人开视其囊,囊如莲花,一重去,一重复,至五盖,中有小青鸟,飞去。根还知此,怅然而已。后根于田中耕,家依常饷之,见在田中不动,就视,但有壳如蝉蜕也。
再看看贾政他们进入蘅芜苑的沿路布局:
从山上盘道进去,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度过折带朱栏板桥,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有许多异草。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
两者对比一下:都是沿路有水流,并经过一狭窄曲折的小桥;然后一个是迎面见直立的赤城山山壁,一个是迎面见突出的插天大玲珑山石;然后都是进入山洞(蘅芜苑如雪洞一般),外面的山石把里面的屋子完全遮住,要进入后才看到里面的房屋;里面都是草木皆香,注意都没有花;都住着两个十五六的女子(宝钗有莺儿)。
这样一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进入蘅芜苑与进入天台桃源的沿路布局几乎一致。所以现在可以为蘅芜苑再加多一个属性了:妓院、兰亭、罗刹女国,还有桃花源。
事实上书中对此也早有提示,清客们刚到“蓼汀花溆”时,不就为此处题了“武陵源”和“秦人旧舍”吗?而从“蓼汀花溆” 驾船可顺着溪流进入蘅芜苑这个“桃花源”来看,就有影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意思,象书中“落花浮荡”、“水上落花愈多”就对应《桃花源记》的“落英缤纷”。所以蘅芜苑是同时影射两个版本的桃花源记,重点落在“桃源”的含义上。这个含义不是指桃源避难,而是指桃源是个“温柔乡”。
《蘅芷清芬》的第三句“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就是表达这个意思的。
上句的“轻烟”,就是指宝玉、指陈之遴,因为宝玉曾说过他会“化成一股轻烟”。同时,凤姐在宁府后花园遇到贾瑞的那段中,描写后花园景色的赋文中又有“曲径接天台之路”。再加上太虚幻境中的迷路与宝玉后院的迷路,这“轻烟迷曲径”的含义作者早就其它地方交代清楚了。
下句的“冷翠”,出自李贺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宝钗不就对那句“冷烛无烟绿蜡干”记忆深刻吗?还特意以此指点宝玉。所以“冷翠”实是引自“冷翠烛”这句,指坟墓中的鬼火。因为宝钗是“鬼母”啊,鬼住的地方可不就是坟墓?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跟陈之遴结同心的是徐灿,宝钗自然是无缘了。她也只能如山鬼一般,“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所以《蘅芷清芬》诗最后一句“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就是讲宝钗思念王孙的。这个已经讲过了,不再赘述。
最后再多说一点,书中进入蘅芜苑后,“迎面见突出的插天大玲珑山石”,这句话是有更多含义的。因为这一句影射的是赤城山,而在赤城山顶,建有一座梁妃塔,四面七级,似一柄利剑直刺苍穹,是梁岳阳王为其王妃所建。明颜迈有诗云:“古塔凌云妃子迹,层岩削玉羽人家”。
大家看下图,这就是梁妃塔。是不是就是一座插天的玲珑宝塔?。所以这就是“插天大玲珑山石”的影射含义。
对此,书中还作了呼应的情节。在稻香村那段中,宝玉顶撞贾政,说了一大堆觉得稻香村不好的话,其中有一句,说稻香村“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那么反过来,宝玉喜欢的就是“高有隐寺之塔,下有通市之桥”的地方了。那这个地方,现在看显然就是指天台赤城山嘛。
赤城山就是山顶有梁妃塔,山下亦有沟通山外的桥。为何是“隐寺”?因为塔旁本有飞霞寺,飞霞寺是建造梁妃塔时同时建成。一代高僧定光禅师曾居此寺。后梁亡寺废,塔重建而寺没有重建。因此是为“隐寺之塔”。
宝玉的意思就是不喜欢稻香村,不喜欢世外隐居的生活,而是喜欢天台桃源这样有美女的地方,好享受温柔富贵的生活。这当然也是影射陈之遴在那个时候的心态想法。
好了,我曾说过,蘅芜苑的影射是最复杂的,它同时跟潇湘馆与稻香村两个地方的影射相呼应,设计非常巧妙,构思非常复杂。那么到本篇为止,我终于把其中的主要含义都解析得七七八八了。剩下还有一些没说完,例如蘅芜苑对应的实际地理位置等等,就留到后面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