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的围观
说起围观,想起了某次高考模拟作文题目,大致如下描述:
百度百科曰:“围观,网络新兴用语。若某人做出非常醒目的行为就有可能招致围观,也有指中国人的围观特别事物的癖好。多见于论坛和微博中。”通常情况下围观有一个公共的现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围观也可以指一种舆论关注或参与的方式,这是一种互联时代不在场的围观。人们围观的心态和动机是不同的。有的人是被正义感所驱使去捍卫公共价值,有的人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甚至是为了赏鉴咀嚼别人的不幸和痛苦,这种人曾经被周树人称之为“看客”;有的人围观时并没有看清事实只看到人墙,而被一种情绪所牵引,有的人围观时仍能独立思考保持一分理性。根据上述材料,以“围观的围观”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围观的围观,意即以文围观”围观“的本质,颇有无限套娃的感觉。第二个围观是指,微博上常见的”暂不吐槽,表示围观“语境中的意思。围观可以,但是不要做单纯的看客。所谓看客就是仅围观,他们一般见事不管,只看个热闹。这种心态过于冷漠,不可取,消费别人的不信和痛苦更是要指责,由己推人,谁都不想受到二次伤害。
信息庞杂,围观很容易受到感性驱使,忽略或者看不清事实,只看到人墙。建议就是要保持理性。如今,网民发明了新词”后真相“,就是用来描划“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很重要。
围观的人也在被围观,算法也在围观你。这里的算法说的是推送机制,不过也算是题外话了。微博早已采用了大数据智能推荐系统,感觉不能多说,见好就收。
从哲学层面上胡说,二律背反围观的人也在被围观,围观的人在围观,不停刷下来,到底又是为什么在围观?在哪里,又是谁在围观?想到了这些问题,停下来刷新的手指,开始思考人生。
下次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