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决定性会战:基督教世界的瓦解(下)
本文摘自[英]J.F.C.富勒著,小小冰人译《西方世界的决定性会战》第二卷
1620年7月间,在马克西米安、蒂利和布奎的指挥下,天主教联盟的2.5万名精锐士兵越过了奥地利边境;斯皮诺拉也率2.4万名士兵从佛兰德斯向巴拉丁地区进发。11月8日,前者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上与安哈尔特的克里斯汀亲王率领的波西米亚人交战,并击溃了他们;斯皮诺拉也攻占了巴拉丁地区。

这两次惨败瓦解了“福音同盟”,如果斐迪南能更加宽宏大量一些,也许战争就已经结束了。然而,斐迪南的统治理念是“宁可统治一片沙漠,也好过统治一个充满异端的国家”,这一理念促使他继续发起战争,而他的迫害也激怒了加尔文教徒。结果,大量绝望的人们加入了残存的波西米亚军队,他们聚集在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的麾下。曼斯费尔德既是一位加尔文教徒,也是一个能力强悍的雇佣兵,他很快就以“基督教世界的阿提拉”之名而名满天下。在他的指挥下,战火蔓延到了上巴拉丁地区。到了1622年春天,布伦瑞克公爵克里斯汀和巴登•杜拉赫侯爵乔治•腓特烈也加入了曼斯费尔德的队伍。到了6月,在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之后,加尔文派的军队在霍赫斯特遭到了一次决定性的失败。于是,曼斯费尔德和克里斯汀撤到了阿尔萨斯,此后又将军队驻扎在了东弗里斯兰。最后,到了1623年的8月,布伦瑞克公爵克里斯汀在斯塔特罗恩被击溃,巴拉丁地区才彻底被征服。
1621年1月,斐迪南以帝国禁令来惩治腓特烈五世—这一举动违背了帝国宪法。为了履行承诺,斐迪南在1623年1月又决定将腓特烈五世的选帝侯权力转交给马克西米安。由于斐迪南无法凭借自己的权威召集国会,因此他在雷根斯堡召开了一次全体选举大会来罢免腓特烈五世。除了科隆选帝侯(此人是马克西米安的兄弟),几乎所有重要的德意志诸侯,以及西班牙国王都对此表示反对。尽管如此,腓特烈五世还是被罢免了,两天之后马克西米安就接任了他的头衔。抗议的风暴接踵而至,萨克森和勃兰登堡的选帝侯也拒绝接纳他们的新同僚。

新教诸侯们的震恐,是有充分理由的—不仅是因为这次违背宪法的罢免威胁到了他们的个人安全,还因为马克西米安的就职会导致选帝侯会议中的权力平衡发生改变:他们担心自己会被剥夺自1555年以来从教会手中没收的财产,其中包括两个大主教辖区和120个修道院。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他们向路德教君主、丹麦的克里斯汀四世(1588年至1648年在位)求助,后者在1624年的5月接受了他们的请求。至此,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它从一个欧洲问题演变成了欧洲冲突。不过这次冲突却由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伯爵的出现,而突然烟消云散。此人是一位富有的捷克冒险家,他主动提出为皇帝免费招募一支四万人的军队,条件是由他来任免这支军队的军官。斐迪南立刻就接受了这个提议,并册封华伦斯坦为弗里斯兰公爵。就这样,帝国终于有了一支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无须任何费用,而且只要有战争就可以无限期的维系下去,因为华伦斯坦的格言便是“以战养战”。
当斐迪南卷入战争之后,詹姆斯一世也最终选择支持他的女婿,并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与此同时,法王路易十三(1610年至1643年在位)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1585年至1642年)组建了一个包含英国、联合省以及丹麦在内的同盟,因为他的政策就是要打破自查理五世以来哈布斯堡王朝针对法国的包围圈。因此,法国开始采取干预德意志事务的政策,从此使得中欧的局势变得动荡不安起来。由于胡格诺教徒的起义掣肘了黎塞留的行动,而詹姆斯又害怕召集国会,因此最后只有克里斯汀四世出兵进行了干预。克里斯汀正急于扩大自己对北海诸港口的影响力,于是他在1626年披挂上阵,开始干预德意志的局势。
4月间,华伦斯坦也领兵出征。他首先向曼斯费尔德发起进攻,并在德绍桥一战击败了对手。之后他攻克了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并在两地征兵,直到所部人数达到大约八万人为止。8月27日,克里斯汀四世在卢特尔被蒂利所击溃,巴伦堡和布伦瑞克也宣告失守。
在占领巴拉丁之后,莱茵河的中游地区得以解放,并重新成为意大利和西属尼德兰之间的主要交通线—这一点对西班牙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华伦斯坦开始着手建立弗兰德斯对波罗的海沿岸诸侯国的统治。1628年3月,皇帝又把梅克伦堡的公爵之位封赏给了华伦斯坦,而此时他的大军正在席卷丹麦。比起把马克西米安提升为选帝侯,这种盛气凌人的行为进一步向新教诸侯们表明他们都将无法自保,而整个德意志地区马上就要变成奥地利的一个行省了。因此新教诸侯们决心联合起来击败华伦斯坦,但是却都对他那八万人的大军感到束手无策。
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征服正在稳步进行,当汉堡和吕贝克拒绝与斐迪南结盟之后,华伦斯坦开始着手进攻斯特拉松德,试图以此来迫使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屈服。4月,华伦斯坦的副官阿尼姆率领一支2.5万人的部队出现在斯特拉松德城外,不过当地的市议员们对此早有准备。他们已和克里斯汀四世以及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建立了联系。此外,由900名苏格兰人、400名丹麦人和600名瑞典人组成的兵团—当时正在丹麦服役—也在芒罗的率领下通过海运来到了该城。在6月23日,古斯塔夫的代表和市政当局签署了一份期限20年的同盟条约。就在同一天,华伦斯坦开始围攻斯特拉松德,不过在两次徒劳的进攻之后,他得知克里斯汀和一支远征部队已经离开了吕根岛,于是在7月24日放弃了围城。
克里斯汀率军在斯特拉松德东南部登陆。作为他入侵梅克伦堡的第一步,他还占领了沃尔加斯特。8月12日,他遭到了华伦斯坦的截杀,一败涂地。1629年年初,双方开始和谈。到了6月7日,他们缔结了《吕贝克和约》。几乎所有的欧洲列强都牵涉在内。
华伦斯坦麾下现在有12.4万名士兵,在击败了克里斯汀之后,他目之所及已再无强敌,因此他便随意地将这些士兵驻扎在各处,无论敌友都饱受其扰。他有一支部队驻扎在萨克森,而这并没有得到当地选帝侯约翰•乔治的允许。在马克西米安的支持下,乔治向皇帝上书诉苦。乔治和马克西米安对华伦斯坦日益增长的实力都感到不安,而斐迪南自己也是如此,因为此时他已经快变成华伦斯坦的傀儡了。不过,斐迪南在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之前,决心先借助自己现在至高无上的权力来实现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归还自1555年以来被不当手段没收的教会地产。他知道没有哪个国会会批准这个想法,所以他决心用圣谕来实施它。1629年3月6日,他向无力反抗的德意志颁布了他的“归还敕令”(Edict of Restitution)。
不过,如何摆脱华伦斯坦仍然是一个问题—尽管斐迪南尚未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他的下一个行动却促成了该问题的解决。在西班牙的唆使之下,当斐迪南同意向意大利派遣军队时,便卷入了一场针对法国曼图亚公爵的战争:这一决定激怒了教皇,也让天主教会内部发生了分裂。此举亦促使黎塞留设法调停了瑞典和波兰之间的战争,以便古斯塔夫能腾出手来率领新教徒对抗帝国。由于瑞典已经占领了斯特拉松德和皮劳2,这使得古斯塔夫可以把战火烧到波兰本土并造成巨大的破坏,于是波兰的西吉斯蒙德三世同意休战六年。1629年9月26日,双方在阿尔特马克签署了休战协议。

华伦斯坦强烈地反对“归还敕令”,因为他认为要对付欧洲的宿敌土耳其人,一个平稳无事的德意志是至关重要的。他开始进一步扩军,以应对古斯塔夫可能的干涉。不过,由于斐迪南和西班牙之间的协议,1630年5月华伦斯坦奉命派遣三万人的军队前往意大利。接着,西班牙又要求斐迪南协助他们镇压荷兰人。在马克西米安的带领下,选帝侯们表示只要华伦斯坦继续掌权,他们便拒绝讨论这个问题;约翰•乔治进而要求斐迪南收回“归还敕令”。
如果抛弃华伦斯坦,斐迪南或许能安抚天主教派的选帝侯们;而收回“归还敕令”的话,他也许能使萨克森和勃兰登堡归顺自己。斐迪南决定选择前者:8月17日,他和议员们在雷根斯堡商讨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解除他那位令人敬畏的将军的职务。令人惊讶的是,当华伦斯坦知道了皇帝的心思之后,他丝毫没有抱怨,并在8月24日主动递交了辞呈。在摆脱了华伦斯坦之后,斐迪南遂把所有收回“归还敕令”的想法抛诸脑后,他把帝国军队交由马克西米安和蒂利指挥:这又回到了战争开始时的状态。就在此时,古斯塔夫正在巩固他在波美拉尼亚的基地—他在7月6日就率军在乌瑟多姆岛上的佩纳明德登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