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谣言是否都一样?

2020-01-29 23:27 作者:闲工夫2333  | 我要投稿

马克吐温曾说:“谎言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还在穿鞋。”

在武汉疫情爆发,人民遭受重大事故的时候,白岩松说了:“一定要真想跑到谣言面前。”即使在如此危急时刻,仍有投机分子散播谣言。作为普通公民,抓住散播谣言者的工作就交给警察蜀黍了,但是几百集的柯南不是白看的。我们要用一双慧眼把谣言识别出来,阻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动漫看了不少,接下来要实战了。

1、谣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重大的疫情,往往会激发人们内心的负面情绪,例如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等等。而带有负面情绪的谣言往往很容易被带着同样是负面情绪的人所接受。比如某某大公司不捐款刺激人们的愤怒情绪,资源短缺、城市难以为继刺激人们的焦虑情绪,“内部消息”称十几个医生因感染去世刺激人们的恐惧、悲伤情绪等等。往往这些带着强烈情绪色彩的消息,很大几率是假消息。回头看央视报道,即便是重大疫情,也要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很少带有情感因素。即使带上情感因素,因为避免对抗疫带来干扰,都是正面情绪。诸位请擦亮眼睛看,不要被谣言附带的情绪带动了。

2、谣言带有着强烈的道德批判指向

典型的谣言是制造民众的隔空对线,利用人民的道德优越感,诱导人们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对人、组织、事件进行批判。殊不知,这个“道德制高点”就是谣言刻意制造的幻象。借助所谓道德正义的大旗,欺骗民众,煽动事件。一旦发现有强烈的批判暗示性消息,很大概率是谣言。真消息往往会直接声明这是谴责、追责、问责等等,会有明显的字眼表明消息的内容,不存在含糊。

3、谣言往往按照常理出牌

谣言并不会很明显地让你看出它是谣言,日常经验就是它最好的伪装。当一个消息符合我们的日常判断时,就不会惊动我们头脑中的警钟,相信它是对的。这类谣言正是利用了我们的固有观念和日常逻辑,博取我们的信任,使我们失去进一步求证的耐心。因此,遇上消息不要用主观臆断判断其是否正确,要多方求证,不要因省几部工夫轻信了谣言。

4、谣言往往利用人数掩护

中国人应该对于“三人成虎”这个成语不陌生了。到了现在,谣言依旧没有摆脱这个模式。很大一部分谣言依然使用着这个古老却又实用的伎俩。消息并非信的人多就是真的,我们要明确知道一点,人多不是消息正确的理由。当自己为一条消息的正确性找借口时,一旦出现了人多,就该警觉了。

5、谣言往往掐着表来

《新闻1+1》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掐着星期天没有节目散播相关的谣言。具有明显的时间限制性的消息乍一看很靠谱,毕竟时间到了事情有没有一目了然。但是这类谣言,往往是给其他谣言铺路的,因而迷惑色彩更为严重。这类谣言要仔细甄别,到靠谱的官方账号寻找真相。

6、谣言会把自己说的很具体

人们通常会对具体的东西信而不疑。典型的是最近流传的特效药方。很多人就因为其准确的药名、精准的分量而相信了。但是却经不起仔细推敲,只要稍懂药理,都会看出药方是假的。面对这种谣言,我们可以询问相关专业人士。要用专业对付专业。

总之,在疫情面前,我们不能给国家添乱。每一个拥有基本的辟谣能力,就可以减少一分谣言的影响了。


谣言是否都一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