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
1
1901~1905是期末新政的第一阶段,是有关学工兵商以下五方面以及习俗的改革。1901年7月份,张之洞刘坤发出了江楚会奏三书,标志了改革的开始。
教育方面
梁启超怒斥了八股文的坏处,认为做学问是立国之根本,八股文的弊端是让天下人成为不了一个学者。张之洞则以另一方面批评八股文,八股文这10年来文体越来越轻挑浅薄,这样的文章,不能通晓古今的事物,不切合当今的经济,而且现在的文章可以说是法度和文笔都消失不见了。1905年,也是光绪32年,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科举下令被废止。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式学堂的建立,自1898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以来,作为戊戌变法的成果,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受到冲击,损毁后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清末新政期间,政府于1902年1月恢复了京师大学堂。
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职业学堂女子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截止1909年,新式学堂已有59,117所学生人数高达160万人。壬寅学制也于此,期间诞生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但未被实行。壬寅学制是癸卯学制的前奏,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13日颁布,这是中国第1个实际推行的学制,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期间还产生了出洋留学的热潮,赴日留学人数最多。清政府给予出国留洋的人机会进入政府,通过考核即赋予官名。
教育的发展让教育有了新宗旨,爱国,独立,坚强,学以致用,成为了新教育的内核。
2
1906-1911是清末新政的第二阶段。1906年9月1号,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的意见,颁布了预备仿行宪政标志了期末新政第二阶段的开始。第2阶段的变更,最为主要的是体制的变更。
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咨政院,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赴开国会,颁布宪法,预备立宪期限等,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9年后实行立宪,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清末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
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影响,往往是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愿望预想发展的。清末新政就是典型的例子。清政府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改革内容超越了封建改革。在实行的方面,期末政府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地方巡抚由于自身的权力不断被挤压,对于改革的态度并不积极,中小官吏对新政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也持反对态度。
还有一些原因,例如产生问题突出没有处理好与立宪派的关系,从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应具备的条件来看清末新政,主要败在缺乏真正的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变革时期的措施,统治阶级的腐败。
清末新政伴随着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对立,实行的效果往往不如当政者所想当政者想要变革,却需要财政支持,苛捐杂税成为了他们获得财政资金的主要方法,例如在食盐行业,食盐作为必需品,不受到商品经济规律制约,贩卖食盐的盐的商人垄断了行业,清政府在其中收取巨额利益,这些行为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产生了民变。此外庚子赔款就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把赔款额分摊给18个行省的所有百姓,清末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矛盾,产生了民变。
有位立宪派的官员说“ 我国今天的新政本是加速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多颁布一项政令就多增加了一个祸端。”鲜花被移植到腐败的泥土中,不能使泥土新鲜,只能使得鲜花枯萎凋谢。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总结到民变,不仅阻遏了清王朝的自我挽救,而且往往自觉,也借助革命的声威,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机制的变化决定了清末民变已经不是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而成了民主革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