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508
简单说下。这波银保因为加息效应大涨。过去不止一次发生的,贴一张新闻:
加息“利好” 保险股领涨大盘
2010年10月21日
虽然仅有3只保险股上市,但就是这3只股票昨日领涨大盘。中国平安[2.02% 资金 研报](601318)、中国人寿[1.82% 资金 研报](601628)和中国太保[4.58% 资金 研报](601601)昨日涨幅均超过了4.5%,整个保险板块的涨幅高达5.45%,成为涨幅最大的行业。与此同时,保险板块昨日也获得了6.78亿元的资金净流入。
昨天是央行近三年来首次加息实施的第一天。3只保险股在昨日开盘后率先上涨。中国平安放出了近8个月来的巨量,93.5万手的成交量将中国平安推升至6.95%的涨幅,收报66.98元。至收盘,中国太保也上涨了6.26%,收报28.67元;中国人寿(601628)上涨了4.54%,收报27.88元。
此外,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的H股昨日也同步上涨。至昨日收盘,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A、H股的价差比依然分别有1.099和1.111,唯有中国太保A、H股股价格存在倒挂,与A股的价差达到0.983。
市场认为,加息对于保险股来讲,属于利好消息。主要是因为保险企业的资金80%左右配置在固定收益类资产上,当利率进入上升周期后,八成资产的投资回报率都将提升。
申银万国分析师孙婷指出,由于加息可能带来新一轮的股市上涨,由此各保险公司的权益类投资收益将在今年下半年大幅提升。
当时及之后的股价表现大概是这样的:

对于保险股而言,加息和降息都可能构成利好(加息利好固收类资产,降息利好权益类资产),但下跌通常都是莫名其妙的原因。保险股的23年一季报的业绩都很好,引发共振。把银行股也带起来。
4月中旬以来每隔几天我还是会习惯性看下市场模型,这半个月联动的板块太多,集中在:铁路、海运、码头、银行、保险等,统称为“中特估”。

一般情况下,只有刚刚启动起来,我会在联动的板块中寻找这样的公司——性价比高(包含很多)+短期成长性向好+容易达成市场共识的。选择会很快。
以上公司中,没有任何一家符合财务模型,多数公司第二梯队都进不去。也就是说,以上的多数具有短线/中线价值,但长线价值未知。于是我就躺平了。
回头看,当中表现最好的公司,应该是久泰邦达能源,它经历了漫长的下跌,而且,不考虑公司资本开支的静态估值基本上是最便宜的。我并不持有这些哈。

22122X 我挑选的餐饮公司,目前还在我的成本价。但是相比于呷哺呷哺海底捞等其他餐饮公司,它没有下跌,所以我挺满意的。一直在买,买到了第二大持仓。目前餐饮消费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恒指23年1月底以来是下跌的。

23010X 我对比了品牌服饰,当时选择了佐丹奴国际,已经卖出。即使卖出,目前仍有10%左右的股息率。卖出不是不看好,而是我的持仓,失衡了。

23011X 券商当时选的就是耀c,目前并不持有。

230206 在游戏股中,我当初的初筛只有三家,年报出来后,买了其中的某一家,目前差不多翻倍。

它涨到了我的第三大持仓,它是一家较早出海的SLG龙头。由于它涨得太快,我花几天时间简单研究了一下SLG游戏的成长曲线。它有多低估呢,这么说吧,它一年的研发费用,是市值的33%(当时),而且历史累计分红跟当时的市值差不多。
如果没有这个持仓,我4、5月份的收益将惨不忍睹。主要是教育卖出的节点很尴尬,不愿意轻易追高。短期内又找不到“跷跷板的第一根拉高”或“XXXXXXXX”。我的选择,都比较“小众”。第一大持仓,算是大众会喜欢也敢持有的吧(医美相关)。
总之,22年11月份以来,好运气已经用光。不认为还能持续挖掘到快速上涨的公司。
对于巴菲特看好的日本商社:


所以巴菲特看好的是“旧能源”,本质上是看好上游大宗商品。有句话叫“富ren通胀穷ren通缩”。很巧的是,在23Q1择股中,这次看到了两家上游企业。按策略,5月1日持有至今,平均涨幅2%。不过本人并不持有以下任何一家公司,也没有仔细研究过。

A股我主要持有三家公司,仓位不多,一家影视相关(成本价附近),一家教育相关(翻倍以上,降一半仓了),一家是菠菜(港股通标的),买入时的逻辑均是疫情复苏,前两家并不打算长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