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妻的鎖國眼狩令-略談雷電將軍政策本身的成因及動機推測


【鎖國令的頒布】
在璃月主線解完後,我們可以從摩拉克斯得知稻妻進行了鎖國

並且,從派蒙也能瞭解到,鎖國是去年才頒布的(從而導致後來的反抗軍及內戰)
值得玩味的是,即使未頒布鎖國的過去,稻妻早也有局勢不穩的問題,
早在500年前七神討伐坎瑞亞之戰,二代現任雷神即位之後
稻妻就不斷有內亂及災異,例如海賊盤據(百目鬼等)-以及清籁島的覆沒、海祈島的戒備

主線中被奪走神之眼的紺田村武者,也是年輕躲避戰亂來村裡的,
可見稻妻自身就不斷有與鎖國無關之亂事爆發,
只是直到去年鎖國+眼狩令才導致更進一步的事態


而從摩拉克斯口中,我們從而得知,
這兩項政策是稻妻的將軍,也就是雷神為了排除稻妻"不穩定"的因素推行的政策

可以看到同時是商業之神的岩王爺,對此並無褒貶



關於眼狩令的推動,岩王爺對此也只是藉由雷神之口,講述其動機,對此事不予置評,
但這是一項二代雷神執政500年後,才不得不推行的政令


從中也能看到眼狩令是雷神為了"維持現狀",防止惡化所採取的行動,
這與稻妻長年不定時的禍亂有關,
將軍此舉,為的是消除一切不穩定份子(海祈人、海亂鬼、浪人)
以現實來說,就是槍械管制,以日本古代來說就是刀狩、廢刀令的神之眼版本

而持有神之眼,本身就是該被幕府管控的戰力,否則就是有淪為海亂鬼可能的預備人員
而海祈島本身的武裝獨立性,也是問題,眼狩令同時也是對他們的一次削藩
海祈島本身就是國中有國下的潛藏性問題

換言之,在將軍眼中,沒有擔任中央幕府軍務、公職,普通人持有神之眼毫無必要性,
眼狩令同時也是一次對天領奉行、幕府的武裝戰力的補充,對各地民間忠誠度的試探
(想要留著神之眼,就成為幕府武士吧)

作為代表天理的塵世七執政之一,
她自然認為,收回神之眼是合理且天然的權力,天賦神權,神賦人眼,收回無庸置疑


從後面的海祈島叛亂,以及海亂鬼、浪人的藉機發展,
眼狩令作為對地方的武裝削弱限制令之一
只能說執行的太晚,也過於缺乏政策彈性,從而引發更多不滿

民間逐漸混亂,也演變成諸多從幕府陣營的脫離、倒戈現象

但在國外(至冬、璃月)沒有介入下,這些並非不能鎮壓,
本來有效地快速鎮壓叛亂本身就是一勞永逸引出反抗者並解決,即可解決稻妻的維安問題

秩序的重建成功,眼狩令作為維持治安手段的政策,即能取得更多民間及幕府內部支持


卻伴隨著至冬國的金援海祈,璃月的民間船隊北斗的武裝雇傭軍支援下,遲遲未能有所進展

最終這項政策,成為連幕府內部人士都產生動搖的失敗操作,
並在旅行者+眾人意志下被迫收回國策




【將軍為何要鎖國】
推測原因:【外國經濟貿易入侵稻妻】-導致鎖國令的推動
以下是各至冬國商人發言:


不過蒙德至少還能外銷酒類遍佈各國,這是七國都沒法趕超的品牌優勢,
這也是為何蒙德並未斷絕貿易往來,因為他們並不害怕會有入超問題,
但從此人發言能讓人明白,至冬國為首的外國商人狼子野心,尚未做到,不等於不想做

即使是貿易之都,璃月,對於至冬國商人也有所戒備,並做出各類商貿限制的舉動





.




在現實歷史中,鎖國令
實際是針對天主教的西班牙、葡萄牙所形成的自我保護行動,並排除藉由貿易入侵滲透的可能

對於新教系的國家,例如荷蘭,依舊是開放貿易的
鎖國令還有一大特色是強化國家主導式貿易,保護本國商人(御用商),強化自身議價能力,
避免互相爭買或砍價自相殘殺的情況,並從中增加幕府稅收,
這也是為何禁止遠洋貿易的偷跑行為



以及限制奢侈品移入和確保本國生產足供內需,
因此限定貿易總額,防止國外傾銷造成入超的情況,
但直至1685年之前,對外貿易仍是逐漸擴大的,
而日本由於本地物資不豐,長年入超嚴重,造成流失過多金銀流失,最終才不得不限制貿易額








以下是明治維新後擔任過總理大臣的開國元勳大隈重信
主編的"日本開國五十年史"的見解,
可以看到即使是明治維新的元老,對於幕府"鎖國"的認識
日本锁国之初,其意不在禁贸易,又不在拒斥一切外人,只畏罗马教而防遏其祸患余势所及,遂至坚锁国门耳。
观二百五十年之前,日本政府付南洋诸邦人以贸易特准票,且不曾禁中国、荷兰二国人之通商,或擢用归籍英人三浦安针(维廉亚当)令传授造船航海术,可征其决无拒绝交通之意。
日本之惧基督教者,在哲粹志之阴谋,如丰臣绣吉及德川家康之疾视哲粹志,追放葡、西二国之人,固与英国女王埃利萨倍斯之击退西班牙,禁遏哲粹志教,其迹虽异其意则相同。
日本当时之贸易有输进,而无输出。
葡、西商人以获得金银为主,使日本金银溢外者多。
于是,识者谓此非日本之利。政府以贸易之停止,节减为得策,亦非无因也。
如此锁国二百有余年,美国人以新教之宠儿,博爱旨义之急先锋,横太平洋来叩其门户,使醒长梦而向导之扶护之。又有优容不迫之风,不大有助于日本者乎。
---------日本開國五十年史-大隈重信(主編)
雖然關於對外過度保護國內商人的政策的好壞,是否正確先不提,
幕府對內的商業政策,還涉及到國家及地方諸侯的內部限制及債務攤派
也就是國內貿易彼此的限制(例如專買、專賣)以及各地藩政的財政問題,影響了商業
換言之,比起對外的"貿易壁壘",國家"內部也有貿易壁壘"才是問題
不過這與日本此時仍尚未融為一體有關,國中有國、諸侯眾多,幕府只是一大諸侯王有關
與所謂的"鎖國令"無關
锁国政策恃封建制度而全其效用。大小三百有余藩,各成独立小国,
尽力阻其民人之移住,物货之流通,或禁米谷(主食料)之输出境外。
于是甲地则仓有余谷,乙地则途有饿莩,而不能使有无相通焉。
三百诸藩互行其锁国政生活,而其所集成之日本向外国更行其锁国政策,
此可谓二重锁国。
当是时农、工、商民图财富增殖者不徒苦于苛税,苟由勤勉以高其生活程度,则视为逾分之骄奢,而官收没其财产。
民人交互之贷借有时被官吏干涉,而蹂躏其债权,或恣定其价格以抹杀商家利权。
各种商、工之业皆被限制。
大小商贾各一定其员数,付以特殊之利权。自由竞进之途殆见杜绝。
如此国中产业且不可望其进步,况对外之贸易乎。

"貿易限制"是出於國家的經濟調節延伸,
一個政策或許從結果上是錯誤、失敗的,卻未必是不合理性且不具功能性的產物,

這點不該忽視,尤其是很多其實只能說不合時宜的,
也就是時局不同,政令本身的對錯也會因此不同,
"僵化"才是問題的根本,執政者自身缺乏有效操作調整的"無能"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不該簡單一概而論,將鎖國或者是關稅壁壘的策略當成"單純的蠢人蠢事"
應該注重的是政策的具體如何設計及因應操作,而不是單純將對錯,分成開國與鎖國

基本上德川幕府的"鎖國令"並非是古代情況

畢竟即使是今天,
在沒有互相協定免稅下,貿易、關稅保護政策依舊是普遍的方針
並且,在政治因素下,例如敵對、主張中立等,
政府做出禁止人員進出、貿易往來、限制某類物資產品的進出口等經濟制裁也很普遍
反而當初日本幕府開國的單方面被協定關稅、被迫開港、特許地的人員自由進出
只是宣稱"自由貿易"者的外國自由,而非日本的自由
【德川幕府被迫開國後的影響】


開國只代表外國的自由,日本只是單方面自主權的喪失,
與真正的"雙邊自由"協定無關
只是提供未來外國可以傾銷及強買強賣的環境
這也造成日本後續嚴重入超,導致幕末日本的經濟崩潰之一,幕府也在10年內倒台






江戶時代,農民、鄉村都市暴動次數最多的一年為1866年,一共185起
而光是明治元年的1868年~1870年的次數,
竟然比天災頻繁的天保年間(1830-1843年)還要多,
多達近四百起(141+151+92)



【稻妻鎖國前後的影響】

第一是國內外進出人員管制:
實際與鎖國與否無關,稻妻開國後仍舊必須去遠國監司辦理,這點本身是合理的
(現代國家也有護照制度,否則即是偷渡)


只是稻妻此前,由於內亂問題,也就是"海祈一揆"及刃連島等地海賊,必須戒嚴,

藉由海禁,對海亂鬼等全面鎮壓
作為敵我辨識上的防範,從而導致標準從嚴,不希望非相關人士的進出
這在交戰國或是內亂的國家很正常的事
但由於劇情裡戡定奉行所的腐敗,導致核准更加不易且費時費錢(100萬摩拉)

不過,這邊除了勘定奉行所本身的貪汙,
也有可能是幕府為了內戰費用問題、入超問題而將債務承擔到勘定奉行所有關,
這也導致勘定方將稅率調高並將債務攤派給底下商人(至於順便從中牟得私利則是另一問題)

第二是出海者的管控:
與前者同理,顯然這是出於海賊頻繁,漁夫有勾結之嫌或出海被打劫下的設限
此外也有越過幕府的統購批發貿易及抽稅,在港外與外國船進行私下貿易的可能

第三是國外物資的流入不足:(這與限縮貿易有關)
就跟前述所說,基本是對奢侈品的限制,
從稻妻鎖國打擊來看,針對這些奢侈品,
都起源於稻妻經濟體過於依賴國外物資的局面


可以看到稻妻的蒙德商人,試圖改以稻妻當地材料取代蒙德進口酒的嘗試

雖然外國書的進口受到限制,但顯然並無禁止國內書籍流通,
因此稻妻當地的書業八重堂反而呈現興盛之舉

從璃月商人中對談,屬於必要物資的礦石商則未受在稻妻受到過多阻攔

藉由對國外奢侈品的限制,也因此國內消費改為本地材料製造的當地商品導向

第四、國內物資無法出口
禁止本地製品出海後,將軍或許原意應是避免國外購買力過強下的物價騰貴,
藉由鎖國從而滿足國內市場


估計對於將軍大人來說,
滿足國內市場並達成飽含下的物價跌落,自給自足的理想鄉,即是永恆

至於出口用的經濟作物的產業衰退,在她看來,是轉回生產糧食作物或轉向其他行業的動力

也就是必要的犧牲,或者說任何"永恆的變數"都是不必要的

而就如前言,將稻妻對外貿易集中到離島,強化對外貿易統管,本身並非問題,
就像現代國際商港與國內商港的不同,外國船隻也不能亂入該國非國際商港,是同一個道理
此外離島作為稻妻唯一修築的大港,鳴神主島作為各島中最強的供需經濟體
各島小港本身就不具直接對外的競爭力,外國商會也並無想直接跟各島貿易的額外訴求
基本都是以離島為交易核心,在勘定方作為仲裁下,對稻妻進行批發,
稻妻商販再從離島運回各島


因此海祈島也並非鎖國而舉起反旗,而是眼狩令的削弱武備,所引起的危機感

可想而知,戰爭爆發下,進出港口貿易的限制就更加嚴重,
並且為了軍事物資等軍費籌措,再度加重了各類國外奢侈商品稅,
並攤派各類物資籌措給外國商人承擔(例如2.0主線初期離島萬國商會的晶化骨髓徵收)


.
【最後,劇情裡稻妻的協議開國、放棄眼狩令】

戰爭結束後,自然不會像魔神任務那樣場景,大家就這麼手牽手,重歸於好,
雙方依舊處於隔閡,甚至部分有再戰意圖,

畢竟在幕府"鬆綁"貿易保護政策,承諾與外國重啟商路的現在,

加上放棄眼狩令下,換掉兩大奉行,幕府重新獲得國內外的支持
海祈已經失去了討伐的大義,而幕府重啟戰端,反而有奪還八蘊的大義
這也是心海作為勝利方,為何壓下主戰派,願意與幕府求和
因為繼續再戰,就只是將500年前的海祈大蛇全面侵略戰爭再開而已
而這場,不會再有眼狩令受害者、反鎖國政策的既得利益者、國外支持(愚人眾、璃月等)

在與幕府協議承諾下,海祈能夠繼續軍事占領八蘊島,八蘊島礦坑則成為共有現象

珊瑚宮成為了最大贏家

實現了500年前海祈大蛇主神當年也沒達成的偉業

勘定奉行所的離島則變成由社奉行以及九條裟羅聯合監督管控
停戰後,雙方也開放了海祈離島彼此的貿易及海路,重訂海防事項

【戰後海盜仍舊肆虐,與戰前依舊相同】

幕府被迫得依賴海祈助力下,剷除海賊威脅

【此外鎖國令並未因此廢除,而是重新調整】

隨著停戰的和平,在社奉行推動下,離島稅務減輕
(當然這與戰爭結束下軍費得以縮減有關)
勘定奉行所也重新開放商路,但加大力度打擊至冬國軍火商及愚人眾商人,
撕毀戰時與至冬國的特別合作關係,收回各類特權,一律限期趕走,
可以說是拿了各類軍事援助又拍拍屁股不認帳(雖然是至冬國自找的)

結論:
最終將軍大人眼狩令的治安意圖是失敗了,
但作為防止入超的鎖國令,則是以重新調整來繼續推動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