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2.1 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1 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光辉著作里,导师一开始就指出,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基本主张是:物是“感觉的复合”、“自我”和环境“原则同格”,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推行的是一条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主观唯心主义路线。根据这条路线,势必导致这样两个结论:在没有任何感觉、任何“自我”以前,自然界就不存在;人不用头脑思想。这是完全违反自然科学最起码常识的谬论。
“自然科学肯定地认为:在地球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和任何生物的状况下,地球就已经存在了;有机物质是后来的现象,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科学证明,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就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如果再往前追溯,那末地球以及整个太阳系也是由其他的物质形态长期发展而成的。现代天体演化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地球和太阳系是由太阳星云凝聚而成的,太阳星云是从银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而银河星云是由星际弥漫物质集结而成的。原来,分布在宇宙空间里的弥漫物质由于内部的矛盾,同时又受到已经存在的恒星的一定的影响,就逐渐聚集成星云。星云的各个部分由于运动方向不一致,便发生了旋涡运动。这种运动引起了星云的分化,分化出来的星云物质由于其各个部分相互吸引逐渐形成球状体,它们就是恒星的胚胎;球状体由于在各个方向上受力不一致而发生旋转,并在自身吸力的作用下开始收缩,这种收缩运动一部分转化成热,使球状体的温度升高,一部分使球状体旋转加速。旋转运动是引力和惯性离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旋转的加速,惯性离心力就越来越大,特别在球状体的赤道上离心力最大,于是球状体就逐渐变成扁圆的球体。起初由于引力大于离心力,所以球状体不断收缩,旋转速度越来越大。到了某一时刻,离心力逐渐增大到足以抵抗引力,并且首先在球体的赤道上占了主要地位,有些星云物质的颗粒就不再向中心接近,同时还有些物质从扁圆的球体上飞出来,在扁圆球体的赤道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环形体。这些环形体上的物质颗粒由于碰撞而逐渐凝聚,并且逐渐有了凝聚核心,出现了旋转的团块。团块由于内部的引力,也逐渐收缩,这种收缩同样能使它本身的温度升高,使旋转加速。当团块内部的压力能够顶住引力时,收缩就停止了。这样,我们现在的地球以及其他行星就出现了,而原来的扁圆的球体本身就形成了现在的太阳。天体这个演化过程,不知经过多少亿万年。
这样形成的天体,体积越小,冷却得越快。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已经不那么热了。地球比太阳冷多了,它不断地接收太阳辐射来的热量。地球大约有四十五亿年以上的历史,正处在青年时期。比地球还要小得多的月球就冷得多了。生物化学认为,地球上本来没有生物。因为地球最初很热,像一团火球,没有硬壳,有机物根本无法存在。地球上的水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像今天的太阳表面那样的高温下,水也不能存在,水遇到高温要爆炸成氢和氧。水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后来,由于地球逐渐变冷,地球上逐渐形成了大气层,出现了水,还有碳的化合物 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碳的化合物和其他物质不断作用,发展出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同水和水中的物质发生作用,经过许多万年,蛋白质出现了,最初的没有定形的蛋白质逐渐分化出核和膜逐渐发展成细胞。随着细胞的出现,整个有机界的形态形成的基础就产生了。在大约三十多亿年前终于出现了生物。在生命的形成过程中,阳光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从地球上最初出现生命到出现人类社会,曾经经过了漫长的进化时期。开始是原生生物,后来原生生物一分为二,出现了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继续分化。在动物中,原来只有无脊椎动物,大约在五亿年前,从无脊椎动物中分化出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鱼类;鱼类不断进化,从鱼类中分化出总鳍鱼类,可以爬到陆地上来,逐渐演变成两栖类。从两栖类动物中又分化出爬行类,例如现在已灭绝的恐龙。后来又从爬行类中分化出鸟类和哺乳类。哺乳类动物不断进化,其中有一支叫灵长类,例如猴、猿,从猿中又分化出类人猿。在大约一百万年前,某些类人猿脱离森林,到平地上生活,开始直立行走,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开始了生产劳动,猿人就出现了,这就是具有自觉的能动性的最早的人类。可见,人类的历史只是地球发展史的一个片断,在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坚持物是“感觉的复合”,或“自我”与环境“原则同格”的观点,无疑会遭到自然科学的严厉的驳斥。
人是否用头脑思维?马赫主义者是明确地加以否定的。这也“与自然科学相矛盾。自然科学坚决地主张:思想是头脑的机能;感觉即外部世界的映象是存在于我们之内的,是由物对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所引起的”。自然科学对神经生理活动的研究表明,人的思想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任何别的物质都不具备这种特性。整个无机界、植物界和低等动物界,都没有认识它们内部和外部发生着的那些过程的能力,它们是没有意识的。最低等的动物连神经细胞也没有,它们没有任何意识,只是具有对外来的刺激产生一定的感应能力。随着多细胞动物的出现,神经细胞才分化出来;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本身的生理构造越来越复杂,较多的神经细胞就组成了神经网,分布在动物全身,这时动物体的感觉能力,还不能完全确定受外界刺激的方向和部位。到了扁形动物,神经细胞由于集中而形成了神经节,以后,动物逐渐有了脑神经节,于是动物的记忆的萌芽就出现了。从脊椎动物开始有了真正的脑;动物体与自然界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动物的感官和脑的发展,脑和感官又相互促进,使脑本身不断分化,构造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善。在生产劳动的推动下,从猿到人的飞跃实现了,猿脑也就发展为人脑。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也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帮助人类脱出动物界,发展自己的思维。由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使人脑的复杂程度和完善程度超出了任何动物。人脑可分为大脑,间脑、中脑、桥脑、小脑、延脑等部分,人的大脑特别发达,分为两半球,两半球上覆盖着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结构复杂的物质,人的大脑皮层由六层神经细胞组成,皮层表面有许多“沟”和“回”。如果把它的表面摊开,比报纸的一个版面还大。大脑的各部分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们同时又密切联系着,共同组成了指挥人的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意识的产生是同大脑的客观生理过程不可分离的。现代神经生理学证明,大脑是进行思维的器官。当外部世界刺激人的感官时,外部刺激就能转化为人的感官的神经生理过程,产生感觉,大脑皮层就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产生了思维,进行思维活动。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损伤,就会影响到正常思维。如在人的大脑皮层上有“语言区”,“语言区”受到损伤,人说话的能力就要受到影响。所以,头脑是思维的器官,没有头脑就无所谓思想;思想是头脑的机能。马赫主义者主张没有头脑的思想,同样是和自然科学绝对不相容的。
自然科学从来都是唯物主义的坚强的支柱,自然界的发展是第一性的。自然科学关于人类以前自然界早就存在了的发现,关于思想、意识、感觉是人脑的特性,而人脑是自然界中的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的主张,都证明马赫、阿芬那留斯的主观唯心主义是绝顶荒谬的。然而[-]却把这种破烂货重新当做“新发明”来炫耀,宣扬什么办事情时要“倒过来”,“从主观到客观”,他这一“倒”,就彻底“倒”到贝克菜、马赫、阿芬那留斯这一伙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反动队伍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