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1.13 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13 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
恩老师在《反杜林论》中尖锐地批判了杜的反进化论的胡言乱语,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
物种是不是进化的?围绕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过激烈的斗争。我们知道,现在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大约有二百万种。光动物就有一百五十万种以上,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占去约一百万种。此外还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虫、圆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脊椎动物中又分鱼、两栖、爬行、鸟和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包括袋鼠、蝙蝠、鲸、狗等,最高级的是灵长类,有狐猴、猕猴、猩猩等。最高等的是人。现在存在的植物大约有三、四十万种。最发达的是种子植物,占了一半以上。最低级的是菌藻植物和微生物。单就种子植物来说,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又分双子叶类如棉花、油菜,以及单子叶类如三麦、水稻。自然界如此无限多样性的生物物种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在达尔文提出物种进化学说以前,在物种起源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占统治地位。
十八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用自然界以外的上帝的“特殊创造”来解决物种的多样性问题。他认为,地球上的物种是从来不变的,上帝“在地球存在之初,给每一个物种只创造了一对个体、一雄一雌”,同时,“上帝一开始创造了多少不同的形式,现在就有多少物种”。这是公开主张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人们从地层中发掘出很多古生物化石,而且还发现,地层年代越古老,出土的生物遗骸的类型就越简单、低级,同现存的生物的差别也越大。这些事实同物种不变的观点是尖锐对立的。可是,在不同哲学思想支配下的自然科学家,往往会从同一个客观现象中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时法国的古生物学家居维叶就是坚持从不变论的自然观出发,竭力反对进化观念,他认为:地球经历了多次巨大的灾变,每次灾变波及的地区,一切生物都灭绝了,以后又由上帝再创造出跟以前不同的另一批新物种;灾变一次,创造一次。这就是所谓“灾变说”。恩老师深刻地指出这种说法只不过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居维叶关于地球经历多次革命的理论在词句上是革命的,而在实质上是反动的。它以一系列重复的创造行动代替了单一的上帝的创造行动,使神迹成为自然界的根本的杠杆。”[i]
和居维叶同时代的另一个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勇敢地同这种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反动观点作斗争,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他认为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并非由于神力的干预而发生的,“各种物种都是来自变种”,现存的一切物种都是由以前的物种逐渐演变来的,是千万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拉马克试图用历史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阐明生物界的进化和物种的起源,坚决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可是“在拉马克时代,科学还远没有掌握充分的材料,以便能够对物种起源的问题作出并非预测的即所谓预言式的答案”,他的学说还缺乏扎实的科学根据,还包含着错误和糟粕。
一八五九年,英国的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了生物的进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
达尔文根据他对自然界的广泛考察,以及对劳动人民培育家畜和作物品种的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发现,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生殖率,都有按几何级数繁殖后代的趋势。他举例说,一棵一年生的植物,假定它每年只结两粒种子,这两粒种子在第二年萌芽生长、开花结实,再各自结了两粒种子。当然,植物的生殖率实际上要高得多,一棵植物一年结的种子又何止成千上万。尽管如此,就拿上面所说的一年只结两粒种子来计算,二十年过后,这棵植物的后代就可以达到一百万棵。
可是,事实上并没有那一种植物独霸天下;每种生物的个体数目,一般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是为什么?达尔文指出,自然界里存在着抑制和阻碍生物个体、特别是胚胎成活的因素,存在着生存斗争,生存斗争解决了“自然界浪费地产生的无数胚胎同能够达到成熟程度的少量胚胎之间的矛盾”。生物为了争取生存和传留后代,必然要争取食物和空间,争取适应周围的环境。比如,一尾鱼产下了成千上万个卵,这些卵漂泊在江海湖沼之中,卵的孵化要适应一定的水温,即使孵化后,还要争取氧气和食料,要进行大鱼吃小鱼的斗争。这样,在生物同无机环境之间,在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就产生了斗争。在这种广泛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卵才会孵化长大,绝大部分都在生存斗争中消灭了。
在生存斗争中,那些生物si亡,那些生物能够生活下来和传留后代呢?达尔文观察到,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地存在着变异,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则不利。所以达尔文说,在生存斗争中,有害于生存的变异将遭到淘汰,有利于生存的变异就会得到保存,这些有利的变异积累起来,逐代地加强,使得个体间的细微差别变得越来越明显,最后终于发展成相互不同的新的生物类型。例如,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的昆虫,它们的翅脑或是退化消失,以致只能爬行不能飞翔;或是异常发达,矫健善飞。这是因为落到海岛上的昆虫中,那些翅膀发育较差的个体,由于较少飞翔,所以被风刮到海里淹死的机会就少了;另一些翅膀发育较好的个体,则能顶住大风。于是,具有这两种变异的个体获得了最好的生存机会,被保存下来,并分别朝这两个方向发展起来了;翅膀发育一般的昆虫由于吹落入海的机会较多,逐渐地减少而至消灭。结果,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由一种昆虫逐渐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这就是达尔文的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原理。达尔文还指出,自然选择具有比喻的意义。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而实现,在那里发生作用的是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没有意识的作用,也没有上帝的作用。这样,达尔文用自然选择解释了“个别的偏离怎样逐渐成为一个品种、变种或种的特征”,说明物种只有相对稳定性,物种是进化的,物种与物种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证明了生物有机界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ii]。
当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也还存在缺陷和错误。例如,他认为“自然选择只利用微细的、连续的变异而发生作用;她从来不能采取巨大而突然的飞跃”,进化只能以“缓慢的步骤前进”,从而否认了质变。同时,他还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后来就被认利用,强加于人类社会,提出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为zcjj压迫、侵略和剥削弱小民族和劳动人民效劳。这说明达尔文学说有其社会的、历史的、jj的局限性。
可是,杜全面反对达尔文提出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通过适者生存而发生变化的进化观点。就是说,杜认为自然界是知道它为什么创造这个东西或那个东西的,是能自觉地思维和行动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某种外在的最高、最终目的所决定的。一句话,借助于唯心论的目的论。杜“用了一切力量坚持让目的这一概念在自然界中起作用”,就是坚持来到“有目的地活动的造物主那里,来到上帝那里了。”这就彻底暴露了杜反对进化论、贩卖神创论的唯心主义本质。
注:
[i]《自然辩证法》。
[ii]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