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九ᯀᯪ]关于国际辅助语的一些问题(2)
沒錯,這系列有第二篇文章了!喜)
我在某平台看到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

于是,我想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干脆写一篇心得罢!

一下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小聲:因为我的草稿是繁体字,字比较多,我用了转换器转换成简体了)
你说的这个,可以说早就有人想到了,并且这种语言有一个名字,叫国际辅助语。国际辅助语的初衷,便是一种人造出来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排除民族性,使得世界各国人能通过它平等、方便地交流。最早產生的较成功辅助语应该是沃拉普克语(Volapük),诞生於1880年。但是出於种种原因,这门语言很快夭折,在1887年诞生的世界语(Esperanto,以下简称EO,直译“希望者”,英语直译hopinger)后来取代了沃语的地位。乃至今日,虽然世界上也存在Ido(EO后裔),Interlingua,Glosa等知名辅助语方案,EO仍然是辅助语中势力最强的语言,但是仅仅听说过世界语的人恐怕还比不上英语母语者的十分之一。
如果想要瞭解EO的更多提问,可以看【[猫九]关于国际辅助语与世界语的一些问答 01-哔哩哔哩】 https://b23.tv/8qyGXQX
那麼,EO就是一门好的辅助语吗?有人把EO当做唯一正统义无反顾狂热拥戴,也有人使其為必将被歷史淘汰的草芥——眾说纷紜,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辅助语的初衷里总结一些成功的辅助语所需条件。
1.音系简单,发音方便,应当从世界上大多数语言存在的音素取捨作為音位。简言之,用人们容易发的音。譬如世界语的音系,可以说不尽人意,比如存在/x/和/h/的对立,而/x/这一音位几乎濒危。还有清浊塞音对立,如/p//b/导致很多以仅有送气对立為母语的人难以分辨和发音,最终不得不用/p//pʰ/区分,但这样固然造成了EO圈发音的分裂。再如沃语的/ø/,诸如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英语、日语等母语者都不能很好地发音。
2.语法简易,要用很多语言中可以互通的语法。我认為沃语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了欧洲屈折语都有的通性,即动词随人称变位。但是这一通性在分析语/粘著语中,如汉语日语挪威语英语,完全不存在,造成使用者不便学习。因此语法应当儘量简易,从屈折语、粘著语、分析语之间互相取捨。
3.词源的平等性和整齐性,因為辅助语的初衷是要去民族性,那麼词源的选择必然与此息息相关。譬如我认為词源十分失败的一个辅助语,叫地球村语(注:对事不对人),它的词源全部都是自造,虽然用了跟汉语很像的合成构词以减少词汇记忆负担,但是用自造词本身就是记忆负担。有的词早已国际化,比如“玫瑰”在很多语言中都读/'roza/或者/ros/或其他类似读音,这一类词是最适合作為词源的。像世界语在词源选取方面也是不尽人意,既有古典的拉丁语词源,又有十分现代的日尔曼词汇,譬如birdo(鸟)havi(拥有)来自英语,osto(骨头)krei(创造)又来自拉丁语。
4.宣传力度合适、时机恰当等
综上所述,我相信国际辅助语Simplingua的作者Luis的一句话:平衡即完美。如果有一天人民可以在这三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一切辅助语推行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音系如何才能简单?什麼样的语法是简易?词源到底怎麼选?这我不敢完完全全妄下断言、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