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三种人对待“恋母情结”的态度以及所形成的“世界观”(俄狄浦斯情结三个

三种主体结构与俄狄浦斯期三个阶段
三种主体结构:神经症、性倒错、精神病。
首先来看神经症(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正常人),三种中主体结构中只有神经症主体走过了俄狄浦斯的三个时间(这三个时间并非指时序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先后)。
第一阶段,前俄狄浦斯期,是将母子带入乱伦享乐关系的阶段。(关键词:阳具,焦虑)
在这个时期,孩子就会欲望成为母亲的想象阳具,这个想象阳具就是母亲所欲望的对象,这个是由于母亲自身的缺失所引发的一种欲望。又由于孩子能敏锐察觉到母亲这种欲望,或者母亲直接去“表达”对孩子的这种欲望(比如她对孩子的期待,想要孩子“做个听话的乖宝宝”之类),所以孩子就会欲望成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在行动上,他会去做一个“乖宝宝”。但母亲所的欲望对象是一个完满的存在,孩子本身作为一个缺失的主体,是永远填补不了母亲的缺失的。(比如孩子会发现他做了母亲口中的“乖宝宝之后”,母亲对他还是会有其他要求。)所以孩子就感觉到一种无能,由此产生一种焦虑。
接下来就到了俄狄浦斯第二时间,这个时期就有了一个想象的父亲被介入,也就是引入了一个法则,这个法则禁止母亲完全占有阳具对象,也就是完全占有孩子,同时孩子也不能完全享有母亲。这首先是对母亲的一个剥夺,即孩子并不是她的阳具对象,也并不能完全填补她的缺失,孩子也并不能做她口中的“乖宝宝”。对孩子来说,孩子会认识到母亲也欲望着她口中所说的父亲,欲望一个第三者,他也并不是母亲唯一的欲望对象,所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父亲当做他的竞争对手。
但如果母亲在现实中并不欲望着父亲,也没有给父亲一个足够的尊重(这个尊重只需母亲用话语去传达给孩子,是在象征层面上的),这首先意味着母亲没有遵守这个法则,即她就是想要完全占有孩子,不想去欲望孩子之外的第三者,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了竞争者,他也就可以完全占有母亲了,即一个父亲的能指没有进入孩子的象征界,或者在那里父亲意味着无能,这时候就可能会诞生一个精神病主体(精神病主体也可能在进入俄狄浦斯前就构成了)。
因为精神病主体没有成功渡过俄狄浦斯第二时间,没有一个法则将他从母子的乱伦关系中分离开,一直处在一种想象关系中,而对他们来说,想象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所以在他们那里是一个没有法则的象征界,一个为所欲为的世界。
接下来到第三时间,这是一个实在的父亲介入的时期,也就是具体的父亲出现(这个父亲不一定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也可能是舅舅、兄长、小姨等,总之要有一个具有父亲功能的人),出现在母子实在的二元关系中。这个时候父亲会向孩子宣誓主权,无论他是通过展示那个实在的阳具,还是通过他全能般的存在(告诉孩子:和我比,你还嫩着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弱小,然后这就会导致孩子放弃与父亲的竞争关系,也就把孩子从不能满足母亲的焦虑里解救出来,因为孩子意识到,只有父亲才能满足母亲的欲望,他就不必试图去填补母亲的欲望了,也不必成为母亲的欲望对象,由此就完成了一个乱伦的阉割,于是他开始向外部世界探索。不过这也促使了他认同了父亲的位置,即认同了法则,也就进入到了一个有规范的世界,正常人眼中的象征界,由此,一个神经症主体诞生。
但性倒错主体与此不同的是,在那个具体的父亲介入的时候(俄狄浦斯第三时间),他否认了父亲的功能,他并不承认父亲的阳具能指,于是他又返回到第一时间去认同了母亲的阳具能指,去再次成为母亲的欲望对象,也就是他拒绝被象征法则阉割,想要继续回到母子乱伦享乐中。在性倒错主体的眼里世界是有规矩的,但他并不承认真的有规矩。他们总是反结构、反规则的。
总结:神经症走过了俄狄浦斯三个时间进入到(正常意义上的)象征世界;性倒错已经走到了第三时间,但又返回了第一时间,他知道有象征世界在,但他持拒绝进入的态度;精神病没有进入到第二时间而一直停留在第一时间(不过大概率精神病主体在俄狄浦斯情结前就决定了),总之精神病主体那儿根本就没有象征世界,所以也就没有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