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色尚

中国历代王朝色尚:
由战国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
《吕氏春秋·应同篇》中提到,黄帝土气胜,色尚黄;夏朝木气胜,色尚青;商金气胜,色尚白;周火气胜,色尚赤;以此类推,秦朝应该是水气胜,色尚黑;汉朝是土气胜,色尚黄···

秦始皇称帝之后,取消了之前周代建立的六冕制度,建立了袀玄「推论有一种是上下都是玄色的袍服,一种说是上玄下甘的袍服」,前后邃綎「一种绶带」,秦始皇之前,冕服一般都是上玄下纁「xun」的颜色搭配,秦始皇觉着自己与天同等,于是摒弃纁色,直接全部用玄色。
而到了汉朝,色尚有四次更改:赤 > 黑 > 黄 > 赤。
1、汉初「应该是刘邦当汉王时期,并非正式登基时期,刘邦公元前206年当汉王,前202年才统一王朝正式登基」尚赤;
2、天下初定时「应该是公元前202年左右」袭秦尚黑:汉高祖刘邦直接承周,略过秦朝;
3、汉武帝刘彻时期土德尚黄:董仲舒根据邹衍的“五德始终说”,确定汉朝是土德,色尚为黄。也就是从汉武帝开始,黄色正式成为尊贵的象征,而真正禁止百姓穿戴黄色的,则是从唐朝以后。从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变了秦朝十月为岁首的历元,以正月为岁首;

4、东汉尚赤:东汉改变了之前以相克为理论基础导致的色尚更改,变为五行相生为理论基础,如此循环,到了汉朝,就变成了火德,色尚为赤。而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依然是儒家大师董仲舒;
色彩禁色的初现和色彩等级(东汉)的表现:
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可以穿12色;特进、列候也是12色;六百石以上重练,9色,不能穿丹紫绀「gan四声,稍微带红的黑色」;三百石以上5色分别是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是4色,分别是青黄红绿;商人只能穿缃缥色「浅黄色与浅青色」。



「标星星的是不能穿的」
紫色因为「紫微宫」的关系被崇尚,被称为“间色之王”,一度盖过赤色。
下面是不同等级戴的绶带的颜色表格:

中国古代色彩等级区分的基本规律:
1、正色和间色的主从关系;
2、间色中色调的深浅,色调越深等级越高;
3、色彩数量的多寡(视场合而定)。
汉代的“五时色”:
穿常服的时候,要戴通天冠,穿深衣式袍服,随“五时色”。即“孟春「春天第一个月」穿青色,孟夏「夏天第一个月」穿赤色,季夏「夏天第三个月」穿黄色,孟秋「秋天第一个月」穿白色,孟冬「冬天第一个月」穿黑色。

魏晋南北朝----刘宋『刘裕刘寄奴建立的』色彩改革:间色的再认识
宋明帝刘彧修订的五辂「lu四声」六服:

1、大冕祭天,宗祀明堂;
2、法冕祭祀太庙,元正大会诸侯;
3、饰冠冕宴会用;
4、绣冕用以征伐不宾「不宾的意思是不臣服」,讲武校猎;
5、紘冕用来耕稼;
6、通天冠是朝服。
黄色什么时候成为皇权的象征?
1、隋文帝杨坚时期,皇朝色尚为赤,火德。所以黄色还不是皇权象征,一般作为戎服存在。
2、唐朝时期,继承了隋朝,五行相生就是土德,色尚为黄。唐高祖李渊时期禁止穿赤黄色的衣服;到高宗李治时期,禁止穿所有黄色的衣服。从此黄色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特指正式场合官员不得穿黄色,民间百姓还是可以的。
「赭黄」大概就是这种颜色:

等级色彩服饰的新建构----品官服色
1、隋炀帝杨广时期,规定五品以上穿紫袍,六品以下穿绯绿色,胥吏穿青色,庶人穿白色,屠商穿皂色,士卒穿黄色。管理层基本是间色,表达了一种以君为贵、以民为本的思想。

2、唐朝时期,品官服色进一步细化。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630年」规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穿绯色,六品、七品穿绿色,八品、九品穿青色。夫人随着夫君穿。

唐高宗李治时期,上元元年「674年」规定:文武三品以上穿紫色、金玉带,四品穿深绯色、并金带,五品穿浅绯色、并金带,六品穿深绿色、银带,七品穿浅绿色、银带,八品穿深青色、鍮石带,九品穿浅青色、鍮石带,庶人并铜铁带。---深青乱紫。
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年」,八九品的青改成碧色「青白色」。
「江州司马青衫湿 --- 白居易贬谪到江州时期所写」

服装僭越:
民间基本上屡禁不止。
主人一般是上下双色,仆人一般是上下一色。
宋以后的几点色彩现象:
1、王朝色尚:元以后都不按五行色来;
宋尚赤,金尚白,元未明确,明尚赤,清朝明黄色。
游牧民族一般是尚白。
明尚赤因为姓朱这个太草率啦,应该不是的吧?宁可相信是承宋。

2、品官服色:逐渐简化以至清代消失

明代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
品官服色在清朝彻底消亡,但品官服色在中国历史上,使得色彩被赋予了一种礼仪尊卑的伦理内涵,从而帮助统治者完成了别尊卑、明教化的心理暗示,显示了我国封建礼法统治下的等级规范和森严秩序,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