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20528 “乡土中国读书会”预热活动

2022-05-28 21:49 作者:千叶秦风  | 我要投稿

群友们的头脑风暴。以我的评价标准做了精选,并简答归类,简单整理。好了,开始。


费孝通写乡土中国的初衷是为了从观念的角度解释中国社会。费老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一种提炼过的概念,是一种基层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这种方法叫ideal type,不是虚构,也不是纯理想模型,而是一种存在于具体事物的普遍性质。是人民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费孝通理解的乡土中国概念一句话概括:仅仅是种族繁衍,再生产家庭体系的代谢,生活稳定,从不幻想更好的生活,而是满足温饱。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在绅士的天下观念下形成的,其实这种不变是相对士人的变。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根据我查的资料是40-解放这段时间的写出来的。解放后出版过,很快就再版了。那段时间是温老师所说的激进现代化的时期,也是内忧外患乡土社会面临危机的时期。 做研究肯定是有假设的,既然我们看到现在的 《乡土中国》,费老当时的假设起码是 中国的乡土社会 是值得做调查研究并且搞学术工作的一个命题。

既然旧中国土地占有上的不平等不是农村贫困、小农破产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什么是旧中国发生农民革命主要原因?旧中国发生农民革命的现象上的直接原因,是农民贫困和农业破产;但从本质上看,最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村的过量剥夺。若从理论上看,则是S的阶段论不适用于中国………

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农村手工业破产,农村自给性大幅降低,除农产品和手工品之外没有其他方法来吸引城市资金。特别是具有乡村小工业的乡村社会,在城市现代化的冲击下基本面临劳动力和资金的双重流失。

“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土中国》这本书也并非只对50年代的人了解,中国乡土社会有所帮助,它确实提供了一个线索,摸着这个线索,对于我们理解如今的乡建 和乡村振兴 都会有所帮助。乡村 不是  穷 私 蠢 病泛滥 而是有它独特的运作方式, 如果拿 现代化和 西方世界那一套理论工具去做乡村工作 是会头破血流的。


农村交易成本我感觉不低,主要是小范围内数据的熟悉,但是这种成本平摊到了长期的相处中,这种成本还包括人情成本的问题。

而人的生活是无法避免的。传统男耕女织,或者一些手工活其实都是农村生活的一部分。

费孝通认为这种其实无法抵抗现代工业,所以他的想法是合作社,但是政府要作保。

乡村建设全靠地方军阀,支持就能办,不支持就办不了。

合作社是教员早在延安就推动的。合作社建设是1925年,农村社员每人交25元办丝织学堂和丝织厂,材料本地获取,丝织厂主力是妇女,学堂教的主要是现代丝织厂的机械操作,成品卖到城市和县城,收益社员平分。


我是想知道,费老作为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然后又是留洋博士。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工业化,哪怕因为工业化牺牲部分农村群体也是值得,而且当时甚少有人关注工业对中国原有村治模式的冲击。费老这个思想转变过程,我很好奇。

费老一开始就讲“土”,就为农村不土、农村人并非没文化辩护,这个点就有很多值得展开的。穷=土=懒惰、落后,这个观念的历史有多久?费老是如何解释乡村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费老提了两对关系,乡与城、土与洋。城乡在今天仍然是很常见的矛盾关系,土与洋似乎被转化成了中与西。其中一对矛盾内部的关系是什么,有何演变,反映了什么?这两对关系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如何理解?

《乡土中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差序格局”,与之相对应的是“团体格局”。哪种更符合你的习惯?如何理解作为模型的两种格局的适用范围?

团体格局这个概念,对于欧洲贵族群体是否适用?


中体西用的“实业救国”在甲午战争之后就算破产了,实业救国先是在甲午破产一次,又在黄金十年破产一次。

最近我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历史是连贯的,这一点的份量。虽然夏商没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但从周开始,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明发展脉络,无论是起是伏,都是前后逻辑连贯的——一直连贯到今天。

所以,想要认识一段历史,以及一段历史下的人物、论断,就需要在看待那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要将那一段历史容纳到整条历史长河中去审视。

不然,或吹或喷,都可能不在点上。

话说,我有一个问题想知道:鲁迅的文章中,关于乡村的印象,和几十年后费孝通的调查分析,有多少异同?


其实重要的不是这本书,而是这个意象,《乡土中国》这本书反而只是“乡土中国”的一小部分。其他包括乡村建设、发展,土地制度、乡村工业、人口、生态农业、法律下乡等等。


220528 “乡土中国读书会”预热活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