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Princeton并拿到全奖offer,我用了4年!我的经验,分享给你!

基本背景
本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TOEFL:108(口语24)
GRE:155+170+3.5
GPA:3.82/4 (排名9/175)
推荐信:物院科研老板+密歇根大学暑研老板+物院任课老师*2
文章:无一作文章,数篇挂名文章
申请方向:电子工程、材料工程、应用物理
申请结果:Princeton电子工程PhD,Yale电子工程PhD,Purdue电子工程PhD,CU Boulder材料工程PhD
申请概述
自从我进入北大物院之后,我在和周围同学以及学长学姐的交流中发现,大部分优秀的学长学姐们都会选择出国这条路去继续深造,一方面是因为物理这个学科如果不继续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几乎什么都做不了,另一方面是国外确实有更加先进的科研条件和技术值得我们去学习,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中,我在大一期间逐渐萌生出国留学的念头。但是出国留学的念头最初只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想法,真正把这种想法变成清晰的计划是在我大三上学期加入世毕盟之后,通过与世毕盟的mentor(MIT博士毕业)和老师们的交流,我对留学申请有了一个系统而又清晰的认识,对自己也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变成一步步切实可行的计划,最终在世毕盟的帮助下我也如愿以偿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梦想。
前期准备
在申请的前期准备中,我最开始首先是在和自己对话,问自己到底是在追求什么,想要通过出国留学得到哪些东西。经过一番思考,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我的兴趣在于学术和科研,享受研究并攻克科学难题的乐趣,我想通过出国留学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同最聪明的一群人一起工作和交流,提升自我,因此我觉得PhD项目可能是最适合我的选择。对于不同学科和不同追求的人来说,PhD和Master项目各有利弊,在申请出国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认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在认清了我自己的追求之后,通过和世毕盟的交流,我首先明确了申请PhD项目所需要的一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重要程度排序。对于PhD的申请来说,一般的重要性排序是“推荐信>科研>=GPA>TOEFL,GRE”,在这些要素之中,科研,课程成绩以及英语成绩这三项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获得提升的三个要素,而前期的准备我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要围绕这三点进行准备的。 首先是在科研方面,我在大二上学期就早早加入了一个课题组,并一直在组里做到大四,我觉得早早进组对于我科研方面有非常大的帮助。一方面,我在大二上学期就加入了课题组,早早熟悉实验室的相关仪器和操作,在大二下学期就有一篇挂名的文章发表。但与此同时我在科研方面也有一些遗憾,因此我也总结出来一些建议值得借鉴。我认为在加入课题组的早期,需要多尝试一些课题组,多了解一些研究方向,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可以多听一些组的组会,不用急着开展工作,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在了解多个课题组的同时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之后在大二下学期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后再进入一个组里认真工作。在加入一个课题组的中后期,可以跟导师建议多做一些独立项目,一方面做独立项目有可能会有一作的文章发表,另一方面即使无法达到发表的程度,也可以在将来的个人陈述中进行描述来展示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对我来说,我就是因为一直在跟着组里的高年级师兄师姐做项目,而导致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偏少,即使有一部分成果发表,挂名也不会在很靠前的位置,因此最终的科研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加分项。总而言之,在科研方面,有一作的文章发表强于非一作的文章发表强于没有文章,我的建议就是早早进组,多做独立工作。
接着对于课程成绩方面,我的建议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不要放松任何一门课,往往拉低绩点的正是一些非专业课,对于这些课尽管可能和你的专业无关,但是他们很可能对你的绩点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前期需要努力保持自己的绩点在一个比较好的程度,为最后的总绩点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减轻之后学习的负担。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建议可以修一些和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同时选课最好专而精,在达到毕业学分要求的情况下,没必要再选很多课程,这个时候对于很多课程旁听即可,尤其是对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可以选择去旁听,如果选的话反而有可能拉低绩点。
对于英语成绩方面,我的建议是早做准备,日积月累。在前期可以坚持背单词,提前了解托福、GRE考试题型,早早尝试一次考试,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训练。我的经验是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最好的练习和提升机会,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早报、多报几次考试,尽量在大三的时候解决英语考试,这样在大四的申请过程中就不需要额外分配精力去考英语考试。对于PhD的申请者,因为英语考试对于PhD的申请并不是那么重要,一般托福和GRE只要过线即可,过线之后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刷高分。 总而言之,前期准备可能是提升自己背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最后的申请也是有决定性的影响,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因此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向科研、课程以及英语考试分配时间和精力,最好不要有拖后腿的因素。在英语和课程成绩都大体达标的情况下,可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科研中,努力积累科研经历和成果。
暑期科研
暑期科研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从开始寻找暑期科研机会,暑期科研前期准备,到最后真正去做暑期科研,每一个阶段我都有非常多的收获。
一般的暑期科研机会主要包括官方项目和非官方项目,最开始在大三的上学期期末,我首先申请了UCLA的CSST官方项目,虽然我没有通过最终的面试,但是在申请阶段,在世毕盟老师以及mentor的帮助下,我第一次准备了CV以及PS等文书,相当于一次简化版的申请,也为之后正式的申请打下一些基础。在申请CSST官方项目的同时,我也做了另一手准备,我收集了自己感兴趣的10所学校以及10所学校中和自己方向比较切合的3个左右的教授的相关信息,这个过程也是我第一次去了解学校和教授信息,我和我的mentor师兄进行了很多讨论,他对于整个领域都非常熟悉和了解,他也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和建议。当我在寒假中得知没有通过官方项目时,我就立刻开始了套磁,我先给之前准备的所有教授都发了一封邮件,表达自己对于对方研究的兴趣,之后再对于积极回复以及我特别感兴趣的教授又进行了后续的精套,这一阶段需要仔细研究对方教授的主页以及发表的论文,在套磁邮件里面具体表现自己对于对方研究的疑问和见解,这样的邮件更能吸引教授的注意,提高回复率。最终我通过第一轮套磁就顺利收到了两个教授的积极回复,最终在mentor的建议下,我选择了密歇根大学的一位教授,继续和他保持联系,最终也顺利拿到了密歇根大学的暑期科研机会。在暑研准备阶段,由于我也是第一次出国,世毕盟的老师在办签证等方面也给了我非常详尽的指导,最终也比较顺利地拿到了J1签证。
在美国进行暑期科研的三个月可能是我大学期间收获最大的一个假期。结束学校的期末考试后,我就立刻一个人奔赴美国,由于人生地不熟,刚开始去的时候不太敢和人用英语交流,刚去的时候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等到见到教授,和组里的几个中国学生认识之后,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过了几天发现有很多国内去做暑研的小伙伴,生活中的不适和困难就少了很多。具体在科研方面,我去的课题组里有很多学生,对于暑期科研的学生教授没有精力去一个一个指导,而且来这个组的暑期科研的学生又非常多,为了给教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我之前听世毕盟的老师推荐过一种weekly report的方法,我在开始的一两周就决定之后每周写一份weekly report的总结。在尝试了三周之后,偶然一次和教授的meeting中,我发现其实教授并没有看过我的weekly report的内容,只是每次收到了邮件然后回复收到,所以仅仅通过发weekly report的方式并没有让教授了解到我正在做的工作。为了进一步给教授加深印象,我之后每一次发weekly report的同时,都会再和教授约一次meeting,我当时的暑研老板人非常nice,每次和他约meeting他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在每次的meeting上,我再把我做的weekly report给他展示一遍,这样通过每周的weekly report以及meeting一点点地加深在老板心目中的印象,最后也帮助我在十多个暑研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因此,对于暑研我的经验就是要想方设法给老板留下印象,尤其是对于年龄比较大或者学生比较多的教授来说,一般他没有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去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weekly report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weekly report效果不明显时,可以在weekly report的基础上每周约一次单独的meeting,这样就很容易吸引老师的注意,为之后要推荐信进行铺垫,也为推荐信的内容提供很多素材。
通过整个暑研过程,我一方面提前体验了三个月国外的全职科研生活,也帮我顺利地拿到了美国老板的推荐信,另一方面这也是我第一次去美国,三个月衣食住行的经历让我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开拓了我的视野。我个人觉得暑研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因此如果拿到暑研机会并且条件合适的话,我建议还是很值得一去的,暑研对于申请,科研以及提前适应国外生活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
申请过程
对于最后的申请过程,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推荐信,而且考虑推荐信的时候一定要及早物色推荐人,一般在大三甚至大二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选择推荐人的总体要求就是一定要找和你有比较多交集、且对你印象良好的推荐人。一般学校都会要求三封推荐信,对于国内的老师,一般你申请多少个项目他就会帮你提交多少封推荐信,但是有一部分国外的科研老板,他们只会给你写有限封推荐信,很有可能不能包含你所有申请的项目,因此我的建议是在前期物色推荐人的时候就应该多准备一些候选,准备至少四个或以上的推荐人候选,其中科研老板的推荐信是最有用的,但是大部分同学无法凑齐三封科研老板的推荐信,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准备一些任课老师的推荐信。对于选择任课老师作为推荐人时,大体的挑选依据是选择自己分数比较高的课程,然后在其中选择跟自己申请方向相关的课程,最后课程越高级越好。我的建议是提前一学期物色好某个任课老师,然后下一个学期选他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和他多交流,每节课准备一些问题等到下课去和老师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老师逐渐对你有一些印象,在此基础上你就可以稍微介绍一下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问他要推荐信了。
解决完推荐信的问题后就需要开始选校选教授,我当时在寻找暑期科研的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很多学校和教授信息,这也给我之后申请过程减轻了很多负担。在选校选教授的过程中,我的mentor师兄也给我详细分析了我的背景以及一些学校专业的信息,对于我最后的选择起了很大的帮助。对于选校选教授,我的建议是要留足保底校,因为申请的核心是要有学上,任何人对于最后的申请结果都没有100%的把握,一定不要好高骛远过度自信。还有就是对于PhD的申请者,主要还是需要考察教授的情况,好的教授和好的学校有可能并不完全重合,因此不能完全根据学校或者专业的排名进行选择,而有时在你自身背景稍差的时候,申请一些相对一般学校的牛教授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接下来就是要进入写各种文书的阶段了,主要包括CV,PS以及部分的推荐信。我当时在写申请文书时,最开始感觉无从下笔,但是世毕盟的老师和mentor师兄给了我大量的资料供我参考,在我写完初稿后又反反复复帮我润色修改,尤其是在我写PS时,我自己初稿中的行业insight展示段落有些弱,mentor师兄对于整个领域十分了解,因此给我提了很多提升的建议,让我读一些方向的文献,最后也让我的行业insight展示段落脱胎换骨。由于我申请的项目比较多,因此针对每个项目的文书写作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不过好在有世毕盟的老师和mentor师兄给我出谋划策,并不断修改,最终我也比较快速而且顺利地完成所有文书的写作。
之后就是填写网申系统,在完成了之前的推荐信、选校选教授以及文书写作等工作之后,填写网申系统就会非常轻松,只需要细心仔细地填写,其中也有很多我没有经验不确定的内容,这时候经验丰富的世毕盟老师总能帮助我解决,让我整个填写网申过程十分顺利。最后就是仔细地检查核对,然后提交,至此申请过程也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最后对于PhD的申请者来说,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以及提交完网申之后,在有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尽量套磁,因为有很多学校教授有很大的话语权,如果能够成功和教授建立联系,将会给申请带来很大的帮助。
总结起来,在申请过程中世毕盟老师首先给我提供了一个时间规划表,在相应的时间完成相应的事情,这样虽然事情比较多且繁杂,但是真正做起来就显得有条不紊。另外最后的申请过程是建立在之前三年的努力基础上的,申请的一些流程可以为你加分但对于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决定性的,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过去的努力,因此不应该指望通过一些文书的写作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而应该在决定开始出国留学的那一刻起就为之努力,不断提升。
致谢
大学四年匆匆而过,感谢世毕盟将近两年的陪伴,尤其需要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姐姐以及mentor,感谢他们在我整个申请之旅的倾心指导,以及在选校、文书以及面试等各个方面的帮助,他们专业的指导让我最终实现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