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史话】天津的“紫禁城”——柳墅行宫

柳墅行宫曾是天津相当辉煌的一处皇家建筑,但如今却鲜为人知。本文搜集自网络上各种关于天津柳墅行宫的文章资料,希望能尽量汇总各类关于柳墅行宫的信息。全文大部分非原创(位置考证为原创),如有侵权,欢迎评论或私信。

柳墅行宫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长芦通纲盐商共同合资建造的,专供皇帝巡幸驻跸用的行宫,同时也是清代天津府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行宫。乾隆三十年始建,历经两次修缮,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殆毁,历经八十一年。行宫建于天津南门外海河东岸,四面遍植垂柳,周围高墙长二百四十丈,内有各式亭阁、门楼、戏台,并备有水池、御船及“溪桥山石,林木花卉,鹤鹿禽鱼”,设施齐全,规模宏伟,被誉为“八景何堪比上林 ”。
乾隆非常喜爱这座行宫,无论专巡津沽,还是南游途经,都以此为下榻之所。他先后在此驻跸八次,为各牌楼、殿堂题写楹联、匾额十余处,并吟写成数十首诗作,以表达其喜爱之情。这些诗作和匾联,乾隆都亲书于钩金素蜡笺、洒金蓝蜡笺、碧蜡笺或藕色绢上,并钤“乾隆宸翰”等御玺,保存于内。他还在这里处理政务,赐宴盐商,并向盐商赏赐了御书福字、貂皮及荷包等物。而驻跸所耗银两,皆由芦纲众商课外捐派。柳墅行宫不仅是帝王巡幸游憩之所,也是清王朝维系当地政局和盐商关系稳定的媒介。

历史资料
目前清嘉庆十年梓行《长芦盐法志》是研究柳墅行宫的重要参考史料,该书详细记载了行宫的营建起因和衰落历程。对柳墅行宫的建筑布局、建筑规模以及景观要素均有详细的记载。

分析柳墅行宫的营建历程和基址方位所用资料有两方面。一是图像资料:
1)清道光二十六年(1864)《津门保甲图》中描绘出柳墅行宫的基址方位及周边环境,该图运用象形画进行描述。光绪二十五年(1899)天津城厢保甲全图佐证了柳墅行宫的方位和基址。
2)清嘉庆十年梓行《长芦盐法志》卷二十图识中绘有柳墅行宫图识,宏观再现了柳墅行宫的建筑布局和造园特色。行宫图识绘制完整,是今后复原研究的一手资料。《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十一章插画描绘了大宫门一座。对柳墅行宫的造园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图像依据,为之后对于柳墅行宫复原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文字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关于柳墅行宫的朱批奏折、上谕档、起居注均有其记载。其他文献资料用以佐证其文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如《天津县新志》、《天津府志》卷之八记述了天津的行政划分和区域分布,为柳墅行宫的基址确认确定了条件。《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提及武备学堂的基址与行宫相吻合,为确认基址提供依据。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十一章浅要描述了柳墅行宫的外观,原文记载:在第二天的航程中,看到一个大庄园,……他的住宅突出的是三座大门,门外有两根四十尺高的旗竿。并配有所描绘的插图。

与《长芦盐法志》中提到的“御题中记载柳墅赢津牌楼一座,大宫门一座三间”相吻合。且斯当东于乾隆57 年(1792)访问,可佐证其史料记载准确。《天津县志》、《天津通志·中卷》、《长芦盐法志》都记载了皇帝驻跸柳墅行宫的时间,其文献相吻合史料准确。嘉庆年间《长芦盐法志》、《重修天津府志》卷一·皇言(一)诏谕中记述了柳墅行宫的兴建和衰落过程。《乾隆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长芦盐法志》记载了乾隆皇帝对柳墅行宫的诗文记述。并多次用诗文颂其行宫八景。
建制沿革
兴建(1765)
清嘉庆年间《长芦盐法志》中记述了行宫营建的原因和历程。原文记载:“谋于始事之谓营,一成不易之谓建,营建亦必有其要也。………长芦通钢商人呈请购材恭建,豫备巡幸驻跸之所,由巡盐御史高诚奏准,众商公捐公办。”从康熙帝始,雍正、乾隆二帝多次驾幸于天津,亲阅天津河工水事,但这里却无一处专供帝王驻跸之用的行宫。以往皇帝多驻于海河楼、海光寺或芥园之间徘徊休憩,没有一个固定的休憩场所。天津财力豪旺的长芦通纲盐商们感念皇恩浩荡,此种情况让他们很是不安。于是经商议,决定由其集体捐资,在津为皇上兴建一座专用宫殿。此动议之产生,时在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
众盐商将这种动议,报告给了时在天津的巡盐御史高诚;高诚又将其上奏朝廷。乾隆皇帝阅后大为高兴,即予允准。于是,兴奋无比的长芦盐商积极集资,广募工匠,自行出资购置木材,当年便将该皇家宫宇建竣。因其地多柳,乾隆御题牌楼匾额为“柳墅赢津”,自此称为“柳墅行宫”。
鼎盛(乾隆年间)
柳墅行宫历经兴盛、衰落两个时期。乾隆皇帝曾八次驻跸于行宫之中,是清代帝王巡幸天津府城驻跸之所。乾隆分别于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五十三年、五十五年、五十九年驻跸于行宫之中,并多次在行宫中设宴款待大臣和盐商。御题御制诗文一百余篇,对柳墅行宫中偕乐堂、播醇斋、海棠厅、校签室、柳径、石屏、曲池、横桥等行宫园林景观进行咏写。
没落(嘉庆、道光年间)
建成后的柳墅行宫,“属鹾臣所经管”。鹾臣(盐官)依靠众盐商的雄厚财力,将这座行宫保护得本来很好。到嘉庆年间时,柳墅行宫鲜少被皇帝问津,盛极一时的柳墅行宫遂变得冷清起来。据《长芦盐法志》记载,嘉庆皇帝仅驻跸于行宫一次,其驻跸原因为巡视河工至行宫阅兵设宴。嘉庆指示鹾臣说:“行宫是巡幸驻跸之所,宜时加察看,所有捐赀修葺,准通纲借拨课项应用。”
嘉庆六年(1801),天津遭受一场“汪洋横溢弗百里,洪涛浊浪弥四庐”的特大水灾,柳墅行宫因而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当时,身任盐政之职的别苏图曾上奏朝廷道:“天津被水较重,海河一带沿河堤岸并行宫、船坞内外房屋墙垣,俱多坍塌,众商请于公捐拨存参课项下先行动支,估计兴建。”这项修葺的奏请,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柳墅行宫的首次重建。
重建后的柳墅行宫,似乎并没有发挥其“巡幸驻跸之所”的实际作用。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记载,嘉庆五年九月,长芦盐政那苏图面奉谕旨,垂询行宫,率领长芦商人逐一查勘修茸。嘉庆十一年三月长芦盐政李如枚向嘉庆皇帝奏报柳墅行宫兴修事宜。十三年三月,仁宗睿皇帝巡幸天津,阅视河工,从静海县的杨芬港启銮,到天津王家厂水营。次日,到柳墅行宫阅兵,赐随从官员和本地官员宴,赐长芦商人宴。后再无记载。道光四年(1824),诗人崔旭曾冰日:“往日銮舆曾此临,津东胜地柳成林。宫门深闭花千树,应抱春风望幸心。”柳墅行宫就好像被打入了冷宫的嫔妃,再也难得圣恩的眷顾。
究其兴亡的驱动因素,从相地角度看,行宫建造于海河旁,行宫中楼殿屋宇多次因水患而修缮,所耗费用巨大,清政府无力负担此项巨额开支。又因自嘉庆帝后,皇帝鲜少驻跸于行宫,行宫长久“冷落”,鲜少人问津。柳墅行宫既然不能发挥作用,朝廷对它的兴趣自然渐渐减弱,据天津县志记载:道光二十六年(1846),“奉文裁撤柳墅行宫,行宫中废屋木料,拆作以建造军装器械库房用。”于是,存世81年的这座天津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便从天津土地上消逝了。
湮灭(1900)
最后一次从历史资料上看到关于柳墅行宫的文字,就是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入侵天津时(1858),柳墅行宫的砖墙被拆掉用来堵河道,作防堵侵略军船艇犯津之用 。然而 ,此举并未能挡住敌人舰艇的进犯。
光绪十二年八月,奉旨在唐家口柳墅行宫的旧址上建立武备学堂,柳墅行宫便彻底地被湮没了。至庚子之变后,学堂因战火沦为废墟。与1900 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时间点相吻合,学堂被焚毁于战火之中,曾经辉煌一时的皇家行宫荡然无存。
天津柳墅行宫消亡的主要原因为两方面,其一,天津柳墅行宫隶属于皇家离宫御苑,乾隆时期巡幸制度达到鼎盛,乾隆皇帝曾八次巡幸驻跸柳墅行宫并御题其诗文。到嘉庆年间,仅驻跸一次,道光年间逐渐废弃,并下令裁撤柳墅行宫。可见其园中之消亡原因与帝王的巡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二,园之建造,起于盛,亡于衰。柳墅行宫兴建于清帝国最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由长芦盐商主动“报效”而建造。乾隆时期,高宗八次驾幸天津。视察水事及关心盐政事宜。以巩固其清朝统治并随之下榻柳墅行宫。并在行宫中处理政务宴赏大臣及盐商。柳墅行宫得以兴盛。由此可见,柳墅行宫是清代帝王维系盐商关系的纽带。晚清时期,清帝国走向衰落,清朝统治式微,道光之后皇帝已不再临幸于天津。因而行宫的使用功能随之削弱。又因柳墅行宫中修缮耗资费用巨大,遂下旨裁撤。
园因人而兴,亦因人而亡。柳墅行宫是盐商报效朝廷为帝王巡幸而肇建,又因皇帝鲜少问津而消亡。其消亡原因主要取决于当朝最高统治者的决策和一代王朝的兴衰。
行宫位置考证
清嘉庆末樊彬《津门小令》咏曰:津门好,福地五云边。柳墅春融花笑日,芥园秋老树含烟。望幸自年年。词下有注:“柳墅行宫在海河滨。”百转迴肠的海河,数百年前,贯穿着整个天津城,这座柳墅行宫,到底在海河畔的哪一段呢?
对于行宫的位置,先上我的结论:行宫位于海河东岸,大光明桥东侧,十一经路附近。
这个结论和网上流行的“第一热电厂”的说法是矛盾的。
柳墅行宫(1765-1846)
柳墅行宫,位于天津府城南门外海河东沿河牌楼,行宫外宫门西向,内宫殿南向,居北面南,占地约五十余亩。
嘉庆十年梓行的《长芦盐法志》中记载了行宫中的大致方位选址:“行宫位于海河东岸,大直沽西南向。”《续天津县新志》中亦记载:“行宫,在海河东岸。”以上可推断出柳墅行宫基址方位在海河东岸。《天津府志》卷之八的乡都户口志中记载:“乡都隶属于天津县,东路包含自堤头至宁河县界…季家楼、唐家口、田家庄、大直沽。”

清代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堪舆中描绘出柳墅行宫其地理位置。图像所示柳墅行宫东临田家庄,西临唐家口。以上可确定柳墅行宫位于旧时天津县东路。图中地处海河东方向与《长芦盐法志》中记载柳墅行宫位于“大直沽西南向”相吻合。因此依据上述史料阖图可推论出柳墅行宫位于旧时天津县东路。基址在唐家口与田家庄一带之间。

通过对照古地图,你可能认为柳墅行宫位于靳庄子对面,也就是现在十二经路和十三经路之间,而且这个位置显然更接近唐家口和田家庄两村连线中点。那么为什么我认为柳墅行宫在十一经路那里呢?
武备学堂(1886-1900)
据《天津通志旧志点校·上卷》中记载:武备学堂,建在唐家口柳墅旧址,光绪十二年八月奏建。………规模益宏,由北洋大臣委道员总司其事。可推断武备学堂建在柳墅行宫旧址之上。光绪二十五年天津城厢保甲全图中清楚标记出武备学堂在唐家口与田家庄之间,其河对岸为英国租界紫竹林。上述史料与古地图所述方位相吻合,叙述准确。

通过这张图,可知武备学堂在天津濠墙之内,炮台西北。
濠墙和炮台的位置可以通过1900年左右绘制的两张地图确定。


两张地图都非常精确,可以直接叠加到卫星图上,这样就确定了濠墙的准确位置。

这样一来,柳墅行宫不可能在十二经路和十三经路之间,因为这里刚好是濠墙。
接下来看另一张更精确的地图:1888年天津城至紫竹林图。

我怀疑,上面1900和1901年地图可能也参考了这张1888年的地图。
这张图上画出了武备学堂的范围,中部深色区域应该就是学堂的主体建筑,而且东南角刚好有一片水池,可能是行宫的遗存。面向海河的一侧似乎还有通向海河的道路,道路几乎正对现在的曲阜道。

因此,我认为柳墅行宫在现在大光明桥东侧,东至六纬路,南至十二经路,西至海河东岸,北至十经路延长线。
俄租界时期:俄领事馆、俄国公园(1900-1924)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武备学堂被毁,被划分到俄国租界区域。1933 年7月17日《益世报》刊登出清逊帝内务府大臣郑孝胥在俄国公园中的日记,1926年4月24日日记称:“白粟斋云:此行宫旧址,名柳墅,尝为武备学堂。白管理堂日,尚有湖石数十在州中,今皆淹没。西角树下犹见残石,是其遗也。”1936年词人郭则沄《清词玉屑》卷三说:“其址建武备学堂,再毁于庚子。今为海河公园,宫础尽湮,惟荒池一角,中有方渊,老柳数十株绕之,逭暑犹胜。余居沽上,屡涉之。尝结须社同人约限百字令赋柳墅感旧。”

通过1910年的地图可以看出,当时武备学堂已经变为俄国公园和俄国领事馆,并应该留有行宫的残迹。

俄国领事馆建于1903年,对面有73亩的俄国公园,公园东至尼克拉路(今六纬路),南至亚历山大罗夫路(今十三经路),西至河岸路(今海河东路),北至领事路(今十一经路)。公园内种植了杨树数百棵,挖掘了深水池塘,建有马球场、网球场、游泳池以及凉亭、花坛、草地等,整个公园绿树碧波,风景怡人。俄国领事馆还在海河上开辟了花园专渡,供领事馆人员往来于海河两岸。公园的中间西面,有一座北清战役纪念塔(“北清战役”就是八国联军侵华)。在“庚子事变”爆发后,俄军立即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1901年,俄军为死亡的军人建立该纪念塔,塔四周环置八国联军战争中被俄国掠夺的大炮数尊。1909年,俄国东正教会在“北清战役纪念塔”基础上扩建了一座教堂,名“救世主堂”。至1922年,再次将“救世主堂”扩建,名“圣母堂”。原址今新建为天星河畔广场等商业建筑。

照片中右侧建筑为俄领事馆,领事馆下方的空地就是武备学堂主体建筑的遗迹,领事馆左侧还有水面,可能就是行宫遗址。
1924年以后:海河公园、仓库、商贸区
1924年俄国租界归还中国,俄国公园更名为“海河公园”。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据了公园后,将杨树全部砍伐,在园内建造军用仓库和码头,俄国公园从此废毁,行宫基址也已不存。新中国成立后,在俄国公园旧址所建的仓库一直为天津市一商局储运公司等单位使用。20世纪80年代,海河沿岸的俄国花园旧址被改建为海河带状花园的一部分。近年来,这里建起了天星河畔广场等几座商业和餐饮大楼,成为现代化经济商贸区。
现在网传说法“柳墅行宫在第一热电厂一带”,很多学者似乎都认同这种观点。我不清楚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但第一热电厂所在的河东区六纬路与十三经路之间甚至都在濠墙之外,显然不可能是行宫旧址。毕郁的《天津清代柳墅行宫建置沿革》中考证了行宫位置,所有古地图上标出的武备学堂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但最后两张2000年和2019年卫星图却错误标在了的一热电厂附近,我不太理解怎么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或许也是受到了网传说法的干扰。

(行宫现状照片见文章末尾。)
园内风光
柳墅行宫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史料中图片甚少。1793年8月5日,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船队自大沽沿白河(今海河)前往天津。在航行中,其见一个规模宏大的庄园。使团副使斯当东记载:“在第二天的航程中,看到一个大王园,和英国绅士的家庭花园非常相似,这是我们进入中国后首次遇到。这是本地“大王”的住宅,大王就是一地之长的意思。他的住宅突出的是三座大门,门外有两根四十尺高的旗杆,白天悬挂各种标明尊贵身份的旗帜,晚间悬挂灯笼。”有考证者认为是由于柳墅行宫临近“大王庄”,使得他便误称此行宫为大王园了。但那时的大王庄还未成村,因而这一说法无据。究竟斯当东为何将行宫记录为大王园还缺乏有利证据。但不管如何,这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唯一柳墅行宫图景。(见前文图3)
行宫布局
柳墅行宫居于天津海河之东,居北面南,周围植柳。行宫外宫门西向,内宫殿南向,“宫墙甬道、内外朝房,殿阁亭台、溪桥山石以及林木花卉、鹤鹿禽鱼,靡不具备。”行宫围墙周长240丈,有房约500间,内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楼宇密布,层次分明,设有军机处、朝房、前殿偕乐堂、内殿播醇斋、海棠厅、校签室等建筑,其中偕乐堂、播醇斋是皇帝办公和召集大臣的场所。可见,柳墅行宫并非只是供皇帝享乐的糜烂之地。这里,是乾隆的另一个紫禁城,另一个处理政务、与官吏共商国事的所在。
苑景区花木扶疏,小桥弯环,颇具皇家气派,设有溪水曲池、柳径横疏、横桥戏台、假山怪石、奇石嶙峋等景观要素。皇帝在此赏玩游览,泛舟御行,并留下大量御制诗篇和碑刻。依据《长芦盐法志》营建篇中记载,柳墅行宫中南苑设有方亭、船式房、藤萝厅、南苑山亭、临河房、六方亭、柳径碑等众多古典园林造园要素。景色别致优美,吸引皇帝在此游赏,御舟泛行。
柳墅行宫隶属于清代的行宫御苑,采取前宫后苑的形式,延续了清代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和静寄山庄的格局。《长芦盐法志》中曾有一幅“柳墅行宫图”,当年这座皇家行宫的豪华气派,从此图中便可见一斑。行宫图中记载有宫殿房屋的建制间数和命名,共有房屋五百余间。其中偕乐堂、播醇斋、海棠厅、校签室、柳径、石屏、曲池、横桥被乾隆皇帝称其为行宫八景。行宫图虽是黑白的平面的,然而,遥想二百多年前,这座立体的行宫中百花竞放、奇石林立、溪水潺潺。一幅“柳态欲眠花欲笑,春风犹望翠华临。”的美景便在眼前跳脱出来。

民国年间出版的《天津县新志》描述柳墅行宫“周二百四十丈,有房五百间。”按照“柳墅行宫图”的比例看,围墙的长宽大约是2∶1的比例,做一个简单的运算,行宫围墙长约80丈、宽约40丈,占地面积达35000平方米。而其中提及的“有房五百间”,亭台殿阁建筑达五百间,广植花木,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整体,可称得上是天津历史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了。
匾额楹联、诗歌词赋
在驻跸该行宫的时日里,乾隆为这座行宫题写了大量的匾额,楹联及诗章。其题东面牌楼曰“柳墅”,题西面牌楼曰“瀛津”,题前殿曰“偕乐堂”,又分别为内殿题“播醇堂”、“海棠厅”、“校签室”。
乾隆为该行宫题写的楹联几乎是数不胜数。如偕乐堂联:“苔方绿处阶迎午,花欲开时露润晨。”播醇堂联:“何处不堪体物理,于斯亦未忘民艰。”海棠厅联:“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此外,校签室、奉佛处、顺山房、歇山楼等处均有乾隆皇帝题写的楹联。
乾隆为柳墅行宫所作的匾额、楹联及诗章,都是亲笔书于钩金素蜡笺、洒金蓝蜡笺、碧蜡笺、藕色绢或洒金黄绢上,并钤印“乾隆宸翰”、“陶冶性灵”等御玺,保存在行宫内,有的还刻木或镌石立于宫中。可惜的是,如此之多的乾隆手迹,随着柳墅行宫的毁圮,已经荡然无存,不知今后是否还能得见。
乾隆的御制诗集中有多首描写柳墅行宫的诗,其中乾隆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七和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三十八题中咏写了行宫八景的曲池,“池以方圆度,溪增曲折情。桥诚备溪用,溪必借桥横。”此诗刻于横桥碑中,描写了东苑曲池横桥的景色。可推测出皇帝在东苑悠闲漫步的场景。“两度海棠俱未开,芳姿弗睹识丰裁。”此诗描绘了海棠厅中海棠盛开的美景。
据《长芦盐法志》载,除“丙戌(乾隆三十一年,即1766年)至甲寅(乾隆五十九年,即1794年)所有宸翰、诗笺、额联,墨宝,琅函、石刻,一一茶贮于内”外,乾隆还曾“颁存《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这些书籍也不知流散何处了。
行宫功能
柳墅行宫隶属于清代的行宫御苑,与以往的皇家行宫使用功能不同,柳墅行宫营建目的是为皇帝巡幸天津时提供固定的驻所。乾隆八次巡幸天津的主要目的,一为巡视河工,二为视察民生,施加恩赏于盐商,减免或延期税务的缴纳。依据《长芦盐法志》营建篇记载,柳墅行宫中在二宫门前。设有军机处房三间。清代军机处房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利机关,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公务批阅奏章。因此可推断出柳墅行宫是皇帝另一个政治活动中心。乾隆皇帝在其御制诗文中写下“小憩片时闲,书斋绿柳间。甫他四库就,仍此两言颜。惩奖事难罢,支离率与删。若论亲切句,惟在念民艰。”、“可知商力即民力,历阅观萦转闷萦。图静书斋闲以憩,乍瞻题额愧循名。”两首诗描述了乾隆皇帝在播醇斋思索民力,感念民生疾苦。在校签室中写下“纵罢军书仍不寐,投阶颇觉似天康。”可推测出乾隆皇帝在行宫中处理政务,思索民生。
自古长芦有“盐荚之设,上裕国计,下便商民”,关乎着国家民生生计。其中天津长芦盐业在清朝时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长芦盐法志》卷五盛典篇记载,乾隆在柳墅行宫中两次设恩宴于长芦盐商,并赏赐貂皮、荷包等物。乾隆五十三年二月驾幸天津,恩宴众商于柳墅行宫,赏给御书福字、貂皮、荷包等物。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圣驾东巡,回銮幸天津,恩宴众商于柳墅行宫。乾隆对长芦盐商施以恩赏,以稳定盐商民心,借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柳墅行宫也成为皇帝宴请大臣盐商的场所。行宫被赋予一定的政治性功能。
附1:行宫现址复原猜想
以下是意淫时间。
根据前文“行宫围墙长约80丈、宽约40丈,周长240丈,占地面积达35000平方米”可知,行宫南北长约267米,宽约133米,且面积与35000平方米相差不大。依据这个数据,自己做了一个叠加层:


当然,是我猜的,没有依据,图一乐就好。
附2:行宫现状





(照片是2021年拍的,当时地理课讲服务业区位因素,我们到华润万家调查了一下,那时候还不知道有一个柳墅行宫,没想到照片竟然刚好能用上)
参考资料
论文:
(主要参考材料)毕郁,杨至德. 天津清代柳墅行宫建置沿革
网站:
百度百科:柳墅行官(题目都错了……)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F%B3%E5%A2%85%E8%A1%8C%E5%AE%98
网易:柳墅行宫好气派https://m.163.com/dy/article/HT81RKB40543OOCY.html
360个人图书馆:柳墅行宫乾隆的天津“紫禁城”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02/10/32366243_750425683.shtml
新浪:旧影寻踪——柳墅行宫http://k.sina.com.cn/article_7454002067_1bc4b0b9300101cg6i.html
百度文库:故纸里的天津“大王园”实为柳墅行宫https://wenku.baidu.com/view/86ef5533a4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