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 真实电影节 Amos Gitaï的作品真香
观影前的小插曲
可能大家对于以色列导演Amos Gitaï并不是很熟悉,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这个导演的作品。这个月16号的时候学校老师组织了一场和Amos Gitaï的见面会,探讨了一下他的作品,然而他的声音很低沉又没有麦克风,没听进去多少。
可能因为对于以色列多次挑起中东战争的偏见,口头上说着,Amos Gitaï肯定没有那些大师厉害,结果看完电影,真香啊。回到这部影片,为什么会使我改观?很简单,因为真实。Amos Gitaï这部影片的底片曾经被以色列当局摧毁,用了比较客观的视角记录了一座耶路撒冷西部房子的变迁,其中涉及了以色列政府迫害阿拉伯人的桥段,自然就被禁了。
谁是Amos Gitaï
Amos Gitaï于伯克利大学建筑系获得博士学位,其父亲是包豪斯的建筑师。在访谈中,Amos Gitaï不止一次提到了建筑生涯,这对于他的影片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非影视系毕业的他,在创作上不受陈规制约,富有独创性。而从事建筑的经历,又给予了他影视创作的灵感。

关于House(1980)
他的处女作House(1980) (1980前拍过短片,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Amos Gitaï的电影生涯始于1980年),原本是由以色列政府要求拍的彩色纪录片,Amos Gitaï不仅拍成黑白片,还在这部作品中详细记录了阿拉伯建筑工人的形象,从他们的口述中,不仅有因战争流离失的家庭史,还涉及了阿拉伯集中营。Amos Gitaï把镜头聚焦于一座小小的房子,这座房子几经易主,唯一不变的却是流亡和战争。

最开始的房主是一位巴勒斯坦医生,因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这位医生逃走了,而空房被以色列政府占领,在1956年租给了一位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而后又被一名大学教授买下,把这座房子改成了奢华的别墅。影片正是拍摄了改造过程中的故事,在片尾,这名巴勒斯坦医生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家”,而今却即将变为他人的乐园,叙事于是形成了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开头的冷幽默恰好呼应了制片方的要求,导演和被拍摄的工人们讲,这是一部彩色电视节目,而事实上却是黑白片,突出一个反叛精神。黑白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更好地呈现建筑的结构和砖块的纹理,除此之外,对于工人们的微表情也能更好地捕捉。本片的剪辑节奏很快,多选用近景镜头,来表现工人的劳作和采访对象的表情。片头片尾,砸在砖块上叮叮咚咚的锤子声音好似乐章,给黑白的底片增加了几分趣味性,而再往下细想,这座房子背后却是不复曾经和平生活状态的悲凉底色。
著名电影评论家Serge Daney很喜欢这部影片,认为Amos Gitaï通过影像,保存了最真挚感动的生活细节,“He achieve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s a camera can register 'live', as it were; people who look at the same thing but see different things - and who are moved by that vision. In this crumbling shell of a house, real hallucinations begin to take shape.”这也呼应了巴赞所说的“木乃伊情结”,通过影像,保存本会在时间长河中逝去的生命和记忆。
放映结束后,通过观众与导演的交流也了解到一些幕后故事和导演的生平。Amos Gitaï曾经在赎罪日战争中拍摄而受伤,由此可见他对于影像的执着。

今天看完第二部A House at Jerusalem,又定了四月初House改编的戏剧表演,感觉自己从一开始的假“黑粉”变成了真粉丝。
明天去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另外也会更新第二部的资讯,大家明天见呐。
26/03/2023 À Paris
Amy
P. S.一个小彩蛋:
看,我在同一层的45photos展发现了谁,没错,纪录片导演王兵的照片!


讲述了东北铁西区改革后的工人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