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概念解释 第7课

三角贸易:欧洲人来到美洲后,不仅大量屠杀、压榨原住民印第安人,而且带来了各种疾病,导致印第安人人口迅速减少。据统计,1490 年美洲的印第安人约为7500万人,到1640 年只剩下600万人。印第安人人口的减少使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获得足够的劳动力为殖民者创造财富,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中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最后欧洲人再把黑人奴隶生产的大量产品和金银财富运回欧洲,从而形成了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由于三角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非洲的黑人奴隶,因此三角贸易又称为"黑奴贸易"。一般来讲,运到美洲一个奴隶,最少要牺牲10个左右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至少使非洲减少了一亿人口。

对欧洲来说,血腥的黑奴贸易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盛。例如,利物浦作为英国的第二大港口城市就是靠黑奴贸易发展起来的。对美洲来说,黑奴贸易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经济的发展。对非洲来说,黑奴贸易带来的是人口的大量流失、经济的凋敝和文明的破坏。
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出现在中国南海,并在屯门进行香料贸易。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船上货物被风暴淋湿,要求临时借地晾晒,通过行贿明朝官员,终于得以在澳门上岸,以后葡人的居住点不断扩大。正如史料记载∶"嘉靖三十二年,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暂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徇贿许之,时仅篷累数十间,后工商牟奸利者,始渐运砖瓦木石为屋,若聚落然。自是诸澳俱废,濠镜独为舶薮矣。"(《广东通志》卷六九《外志·澳门》)以后葡人不断向当地官员行贿。从1572年开始,居住澳门的葡萄牙人在行贿的同时缴纳了500两白银地租,从此开始了葡萄牙人公开向中国政府缴纳地租的历史,这表明了葡萄牙对中国在澳门主权的承认。地租银的形成和规范化,说明广东官府在事实上已承认居澳葡人的"租居"地位。明清政府在澳门设置管理机构,委派官吏,制定有关法规,严加军事防范,派遣政府要员巡视,行使中国对澳门的主权,但也默许葡人有一定的自治权。
明中叶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明朝中国的丝织业发达,生产的丝织品除了供国内消费外,还大量出口。另一方面,白银也成为明朝的主要流通货币。但是中国自己的银矿储量并不丰富,致使白银供不应求,银价昂贵。正当16世纪中国的白银由于供求失衡而价格昂贵之时,在太平洋两岸出现了两个丰富的银矿生产地区∶一个是西属美洲,一个是日本。前者的白银经马尼拉大帆船运到菲律宾,中国商人将大量丝货运到菲律宾,换回白银。而后者由于白银储量丰富,在16—17世纪初叶,曾是亚洲生产白银的大国,有"银岛"之称。由于双方的供求需要,中日之间开展了丝银贸易,日本以白银换取中国的丝货。但是明朝由于遭受倭寇侵扰,政府禁止与日本通商葡萄牙人就以澳门为据点,参与了中日的丝银贸易。葡萄人从澳门到广州低价收购私货,高价卖到日本长崎,又从长崎换回白银,高价出售给中国商人,两边获取暴利。这种贸易持续了80多年,后被日本停而中国的商人也不顾政府的禁令,继续进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马尼拉大帆船(The Manila Galleon)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芮千吨,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由于这种船装载的主要货物为中国的丝货,墨西哥人也直接把马尼拉大机船叫作"中国船"。新航路开辟后,这条特殊的海上流通路线,形成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巨额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中国学者全汉升统计,从1565到1815年的250年中,西属美洲殖民地的这些白银,当局每年都派遣1—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约一半流入中国。
教皇子午线:新航路开辟伊始,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争斗。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班牙王室担心葡萄牙与自己争夺新发现的和有待发现的海外世界,请求罗马教皇仲裁。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裁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1里格约合3海里,约5.5千米)为基点,在地球上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这条线被称为"教皇子午线"。由于葡萄牙不满意这项裁决,1494年,葡、西两国又签订《托德西拉斯条约》,将教皇子午线西移270里格。根据调整后的教皇子午线,后来巴西的部分地区被划归葡萄牙,而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麦哲伦首先发现的吕宋岛(后来该岛及其周围岛屿以西班牙王储菲利普的名字命名为"菲律宾")被划归西班牙。教皇子午线和《托德西拉斯条约》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世界市场的扩大。原本相对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其二是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地中海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逐渐衰落,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世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三是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随着"哥伦布大交换"的进行,美洲的诸多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特别是其农产品的传播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与商业革命相伴随的是欧洲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的现象。特别是人口的增长引起了食物需求的增长,导致欧洲粮食产品和生活消费品价格持续升高。据统计,16世纪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了4倍,西班牙的物价上涨超过4倍。随着欧洲人口持续增长,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促进了商业革命。16—17世纪,为了给远洋贸易筹集大量资金,人们发展了传统的商业形式并加以创新。新式银行、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以及经营保险等金融业务的机构纷纷成立。例如,1600年和1602年英国与荷兰分别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设立的证券交易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1609年,荷兰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提供保证金,经营货币兑换、存款、贷款、客户转账等业务,为世界贸易提供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导致佃农更加贫困化,也导致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贵族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而商人、新兴地主、自耕农和制造业主的利润空间大大增加。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愈益增长,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是欧洲最早进行海外殖民的国家之一。16世纪,西班牙王室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和海外的殖民利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这支舰队拥有100多艘战舰,装有3000多门大炮,还有上万名士兵,横行地中海和大西洋,故自称为"无敌舰队"。但是,"无敌舰队"也存在致命弱点,如船体巨大而笨重、调头不易、航行速度较慢等。1588年,在英西海战中,西班牙"无敌舰队"败于英国海军。
1588年英西海战:1588年8月,英国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加莱海域展开了一场大海战。16世纪,英国完成了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积极向外扩张。为扫除海上障碍,英国海军针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弱点,改进了自身的战舰,使之船体较小、速度较快、机动性强,火炮的射程也远于西班牙船上的火炮,可以躲开西班牙的射击而远距离对敌舰开炮。在这场大海战中,由海盗出身、具有丰富航海经验和作战指挥能力的德雷克担任司令官的英国海军凭借这支舰队,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再加上当时天气恶劣,西班牙“无敌舰队”撤退不利,最终失败。这场海战反映了英、西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结束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以后英国又经过与荷兰的海战,最终获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中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1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了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他们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政府要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对外贸易实施垄断,鼓励扩大进口,限制甚至禁止出口,并通过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保护国内市场。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重商主义最终被古典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取代。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