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R猫眼圆桌】“我们还能相信CCE吗?”
“我们还能相信CCE吗?”
【猫眼圆桌】M1S4赛时会场
猫眼战术室质询笔录 230531
——————————
随着第五场大奖赛结束,M1S4的赛程正式过半。混沌公路上Blue Eye差强人意的表现纵然让担惊受怕一个多月的猫眼粉丝勉强透过了一口气,但仍然远远无法驱散上半程三场挂零的死亡战绩为这个传奇车队蒙上的绝望阴影。绝对轴心RDI频频失误,争议新人BLI水土不服,面对CCE组队以来最可怕的低迷期,我们还能够继续相信这个曾经的赛场统治者吗?在短暂的中期复盘间隙,猫眼圆桌的主办方邀请了战术室的技术分析员来到演播室接受例行的公开质询,而正在冰川站带队备赛的车队教练White Eye也将以电话连线的方式参与此次见面会。Felynia本部记者Chrys Eye报道。
(全文3400字,预计阅读时间5-10分钟)
P1:战术室对Red Eye选手在绿石赛道的表现有何评价?是否需要重新评估Red Eye选手处理高难度慢速赛道的能力?
战术室:若裁判组声称自己在赛前就已经预料到了RDI在绿石的失利,那是不负责任的;但是根据队伍赛后复盘的结论来看,RDI此次的成绩下滑看似骇人,实则也不过是大量已知短板的一次集中爆发。需要反复主动触壁的小角度连续弯道、缺少精细变道空间的拥挤路面、以及和多位车手的持续近身对抗,所有这些都是从RDI第一年踏上方程式赛场开始就始终伴随着他的固定雷区,只不过在前两个赛季,它们并没有以如此密集、如此激烈的方式出现在某一场比赛之中。
此外,与其讽刺猫眼的竞速优势一去不复返,倒不如说绿鸭站的赛道根本没有让RDI发挥其竞速优势的空间。整个绿石赛道的主要部分都被切割成了零散的弯道和短坡,只有T19-T20、T20-T21和T23-终点是三段有一定长度的直道,且最重要的是,这三个直道后面全部连接着直角弯、电梯等强制降速的环节。这就导致RDI最具统治力的能力“直坡加速”被牢牢限制在了极其有限的几段路程之中,而无法转化成为整场的速度优势。可以说,S4的绿石赛道不仅精确踩中了RDI的每一项短板,还完全压制住了他核心竞争力的发挥。
至于从整体来讲RDI是否擅长慢速赛道,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误解,这可能是因为之前赛季中RDI在雨林赛道等慢速赛道上的冠军光环遮蔽住了对他个人能力的客观评估。然而如果深入每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看到即使在慢速赛道中,RDI还是主要依靠快速路段和通畅路面来积累优势,而他在慢速路段掉名次或大量失速的问题,则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解决。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平衡只能应付普通慢道,一旦到了几乎没有快速路段的高难慢道,慢速性能有致命伤的RDI就回天乏术了。
战术室更倾向的结论是:慢速赛道不仅是RDI个人的短板,而且对CCE全队来说都属于劣势赛道——特别是路程零碎、走线狭窄、小弯密集、强制降速环节多、注重碰撞与对抗的慢速赛道,对于擅长直道加速和流线持速这种“本格竞速”的猫眼来说,几乎是天敌般的存在。可是,在队内没有培养出一个专门擅长应对慢速+障碍赛道的成熟选手之前,RDI仍然不得不以队长的身份承担起所有高难度赛道的比赛,无论那是否是最适配他个人能力的场次。
White Eye:我打断一下。将成绩不佳归咎于赛道的不适配,这似乎听上去没那么体面。不过,我想提醒各位注意的一点是,RDI作为方程式赛场上没有争议的顶级车手,赛道难度设计与他个人能力偏向之间的微妙联系并非不值一提——我做出这一揣测绝非是出于傲慢,而是有实际证据支持的。
战术室:的确,虽然White Eye教练向来注重保护自己的队圆,不过在这一点上战术室倒是十分同意您的猜测。只是我们还要请您谅解,因为战术室也不认为Red Eye本人对这场失败完全没有责任。车手很难在劣势赛道上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RDI这个等级的选手能够在一场比赛中连掉七八个位次、长期被拦在队伍末尾、最终仅以第十九名完赛,如此彻底的被动局面与他个人的战术失误绝对脱不开干系。
有“大肠赛道”之称的绿鸭站可谓是RDI竞赛生涯中经历过的难度最高的慢速赛道,可是他拿出的应对方式仍然十分粗糙和原始,一味地将所有的筹码压在直道加速上。第一,弯道处理敷衍到不负责任,横冲直撞谈不上任何技巧性,多次正角撞壁导致走线拖沓、失速严重;第二,在出发位次已经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还主观回避与其他选手的对抗,过度依赖自己的后程加速能力导致延误时机,全程被牢牢压制在车手最密集的中后段,无法找到任何突破的机会——绿石对于RDI应该也是一个教训,让他意识到即使是他这样的T0选手也不能在瞬息万变的M1赛场上太过托大,橘子洲20-3的奇迹绝非能够轻易复刻的。
P2:混沌公路之后,Blue Eye选手的状态似有回春;这样方差极大的赛事表现应当归因于选手能力的偏科、个人状态的不稳定还是教练组的有意设计?
战术组:由于混沌公路公开转播的视角和清晰度都相当恶劣,因此BLI选手在混沌站的战术报告暂时还没有制作完成。不过后来战术组已经单独联系了组委会,会从他们那里获取BLI在本场比赛的其他视频资料以用作战术分析,等到报告完成之后会再找机会呈现给大家的。只是在此之前,战术组只能保持谨慎态度,恕不能对于这一质询做出详细回答。
White Eye:确实,队圆们也还在等复盘。抛开具体比赛,我自己稍微说两句:其实CCE备赛M1的周期比大家想象的要长。当年为了争取M1S1的资格,RDI和YDI很早就已经作为M1预备队接受训练了。而相比之下,直到22年中,BLI才被队伍严肃地提上M1备选车手名单,在此之前她一直主攻ML,且即使在ML中也没有严肃接受过马拉松分项的训练。虽然,ML的一些综合性项目如沙地拉力、铁球三项等让她表现出了自己在耐力、复杂赛道、短时加速等等方面的优秀潜质,而且她极高的得分效率同样也证明这是一个心理素质强大、善于思考和研究的运动圆。不过毕竟M1对于球员个人素质以及长期竞技状态的要求根本无法和ML同日而语。运动圆的成长需要时间,和比赛也需要磨合,这一点,CCE在决定做出人选调整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为BLI的进步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
战术室:是这样的。其实从BLI在树莓站和樱之亭的比赛就可以看出,她最初对M1的比赛模式的确还没有适应——这一点直接反映在排位赛位次上。排位赛的Q1是单圈个人制,没有竞争标定的情况下,BLI这样的新人非常容易掌握不好速度和体能的分配。于是树莓站18位起步、樱之亭20位起步,之后即使BLI在正赛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拼抢意识,但对她的能力和经验来说,糟糕的排位足以限制死一场比赛的上限。不过,排位赛缺乏经验并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天堑——我们也希望自己正确定位到了问题所在。BLI自己很快做出了调整:上周混沌公路中8位起步之后,她甚至有能力对于领奖台发动凶猛冲击。战术室内部会认为,这些都是很不错的迹象。期待BLI能尽快适应赛场、发挥出自己的真实能力。
P3:第四赛季已经过半而CCE却仍在中游挣扎,White Eye教练在决定改组车队时是否预料到过这样的艰难局面?
White Eye :我非常不赞成您在这个提问中暗示车队重组是CCE本赛季状态低迷的原因,作为赛中场的质询,我本以为我们会进行更多专注于比赛和选手自身的探讨。CCE之所以做出车队重组的决定,绝非是“这个队圆赛季得分低,换下;那个队圆赛季得分高,换上”这样浮躁又功利的逻辑。竞技从业者状态波动就像感冒生病一样正常,除非有充分证据证明某个队圆已经不再适合圆场生活,否则我们不会轻易用一段成绩来否定运动圆个人的。
之所以换上BLI,与其说是为了竞争一两个赛季的荣誉,不如说CCE正在摸索一条更长、更平稳的方程式竞技之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更愿意将第四赛季称为猫眼的探索赛季。RDI和YDI的定位其实是非常相似的,都是直道高性能选手,擅长加速持速,不擅长碰撞与障碍。因此在适合这一类型选手发挥的M1S2中,他们能够通过相似的战术获得非常亮眼的成绩。但是我此前也说过,这种利用单向度绝对优势的爆发只可能出现在一个赛季之中——因为JMR很快就会调整赛道设计来探索运动圆的上限。没有人能够统治赛场,也不该有人统治赛场。
也就是说,如果考虑到之后的M1比赛中CCE很难再重复S2的天时地利,那么车队就必须要改变组成,不能再是“RDI+小RDI”,而是要追求“RDI+反RDI”。RDI是一名极有条件走极致竞速路线的选手,我也无意迫害天才、非要为了队伍成绩把他改装成为“六边形战士”;不过我能够做到的就是为他配备一个擅长慢速、弯道、障碍乃至碰撞的选手,使得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这才是对M1赛制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团队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BLI进入了教练组的考虑范围——当然,战术安排都是理想的,两名车手是否能够实现我们的计划,还需要等待赛场的检验。
P4 : 高歌猛进的20、21两个比赛年之后,ML22和M1S4的持续低迷让CCE经历了相当大的落差,这是否影响到了选手乃至教练的心态?
White Eye:我觉得大家应该还没有忘记,M1S2中殊荣加身的RDI在被问及自己夺冠的心得时,他所说的那句:“我只是足够耐心。”除此之外,我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