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复盘——关于“永王叛乱”这段历史
因为一个播放效果奇差的视频跟一个人讨论了很多,很遗憾最终不愉快的收场了。
认真地在复盘这一个过程。
为什么最后不愉快的收场了呢?——傲慢。
开始我以为是他单纯地傲慢,而后发现是因为我之前的言论让其以为我是傲慢的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另一部分呢?另一部分是我可以理解的选择——当你发现对方不值得对话的时候自然就会生出打断对话的想法。
这一点除了他这次出现了,我也经常出现。
但是呢,我又不觉得自己属于不值得对话的人,只要不是针对我个人的认真地讨论我也会看,但是不代表我会认同。
那问题就在这里了,两个人各执己见也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最后一定会不愉快收场吗?肯定不是。
我其实很爱说,“那就各自保留意见吧”。
但要说这回不愉快收场的原因就是以傲慢为表实则误会的话,好像也不准确。
因为误会也往往因为傲慢所致,至少这回是如此。那这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了。
中途有没有解开这个死结的契机呢?
有,但显然我也有些傲慢,表达地不够诚恳——“你们随便,我不会改变观点。除非你们正伪史书”。
是的,我也不是全然听不进去别人的看法,只是要说服我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毕竟
“更为重要的是,史料的证伪必须建立在史料互证的基础之上,一切试图用逻辑打败史料的尝试都是徒劳。因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史料的书写与生成都是经历了作者与时人逻辑的检验,有着明显因果漏洞的史料一般是不会传承的。令人惋惜的是,这一系列的逻辑上证伪工作显然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玄肃之争”学说也在这种削足适履的过程之中,越走越远。”[1]
当然这段内容肯定不是我说的,只是让我非常开心,这段话完完全全地写出了我的内心/观点。
我从来不是一个迷信权威的人,从来,除非你用强有力的证据,让我信服。一直如此。
就比如梅赜《古文尚书》,说它是伪的,我其实本来是70%不信的,甚至曾查阅了大量文献研究意图找到支持我观点的文献,当然是找到了,但是发表时间有点久了。[2]在查阅过程中,好吧,我发现自己的找到的论证也没有那么有力了,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考古界也有新发现。后来就只能小小声说一句“嗯,其实还是有可能不是伪的”。
其实早年接触考古学的时候就发现了文科的论文跟我理工科的本专业的很不一样,没有那么地丁是丁卯是卯。很多都是随着研究发现在“争论”中螺旋上升的,个别时候还迂回了一下。
这也是我在关于文科界学术上不迷信权威的另一个原因。
还有个问题就是——B站吞评论,审核半天才出来,看到一条评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对方其实还回复了一条!
(正文完,应该,肯定禁转,也没啥好转的吧)
[1]《“永王李磷事件”发微关于“玄肃之争"学说的再检视》秦中亮
[2] 之前的视频有提到《尚书》,我所找到的能支持我的观点的文献:《<墨子>引书与历代<尚书>传本之比较——兼议“伪古文<尚书>”不伪》 郑杰文
[3] 《唐玄宗<停潁王等節度誥>真僞祛疑及其史料價值》武秀成(很遗憾这篇文章我下不下来只能在线看)
“這很可能不像後世一般所理解的那樣,是玄宗對肅宗奪權的不甘而採取的非正常措施,是他們新老皇帝爲自身權利鬥爭的表現,而我們可以從積極的正面去解讀:這是玄宗爲維護肅宗新皇權而採取的有效措施,這個過渡性的參與權的保留,對穩定和保障新皇權的正確運轉是有利的。而此後兩日,玄宗又臨軒册命肅宗,并派遣使團向新皇奉上册書和傳國寳,以便補上傳遞皇權的合法程序,更進一步表明玄宗對肅宗的新皇權是盡力配合維護的。雖然在新老皇權轉移的過程中,難免他們之間會有摩擦爭鬥,但並非如一些史家所理解的那樣,處處勾心鬥角,處心積慮。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作爲曾經擁有盛世明君的光環而又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唐玄宗所具有的帝王胸襟和謀略。”
《唐玄宗<停潁王等節度誥>真偽討論兼論永王璘案真相》武秀成(很遗憾这篇文章我下不下来只能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