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 ——“洪荒之灾”下《设计公司》之“逆转乾坤”

本期作者:姥爷
本期美编:琦琦

序言: 非常有幸的是界非界公司2020年开篇公众号由我来编写(也许是近期公司内唯一闲人的缘由吧 ......)。
通过近3年的努力,公司可是培养了一批撰写公众号的能手,无论是已离职的小伙伴或是还在为理想奋斗着的设计师们,在此,请允我表达由衷的感谢之情!另外,对于关注我们公众号的各位敬爱的客户、领导,设计师同仁、合作伙伴以及亲朋好友们,在此,也允我献上界非界最真诚的“爱的抱抱”!界非界也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必定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01 有关疫情
早在2020年1月初始,公司管理层在做本年度工作计划时,其实已经关注到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后续,也提醒及关切员工回老家时需佩戴口罩等预防措施。直至1月20日之后,疫情逐渐开始肆虐、扩展,也几乎是一夜之间,从1月21日起,上海的各类交通系统上随处可见佩戴口罩的上班族。
随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晓了,各种“家里蹲”呗!。。。。。。
此处对于疫情就不再展开了,如需扩展了解疫情实况的,那就请关注我们亲爱的张老师及钟院士。
02 各行各业
“一切没有想的那么好,但一切也没有想的那么糟!没有必要因为政府采取了紧急卫生响应而造成社会恐慌。春节之后期待大家都能正常去上班,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一句“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同时也道出了目前多少企业的“辛酸泪”啊。。。
通过以下的一系列数据、图片大家可以先简单了解下:
简单估算,仅春节短短7天时间,电影票房的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线问诊、网购蔬菜、远程办公、在线上课成为了疫情期间人们的日常。这样的改变,在击溃了无数线下消费行业的同时,极大的促进了互联网电商,新零售以及生活服务类平台的崛起。
而仍然面临着不小人才缺口的企业更是在寒潮之际逆流而上,如火如荼地启动大规模招聘。这些扩大招聘力度的企业主要分布于出海科技、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物流、生猪养殖等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菜鸟面向全国开放2万个岗位;盒马开放大约3万个岗位;叮咚买菜计划招纳1500人左右;苏宁开启校园招聘,计划新增人员8000人;京东面向全社会提供超3.5万人的就业岗位;新东方新增1000多名教师需求;华图教育面向社会和高校招聘1000名专职教师;万兴科技官宣启动春招活动,预估招聘百余岗位,为公司史上最大规模春季招聘;而牧原集团则计划在全国18省区150余子公司新增10万名员工。
03 设计行业
随着疫情的不断对外肆虐,截止发稿前,中国以外的感染人数也已近“三万”;万众期待的“拐点”何时真正到来也无从确定;全国各类学校正式开学的网传时间也是一拖再拖;可以说,针对本次疫情到底何时能真正“结束”或“告一段落”也是众说纷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此背景下,设计公司肯定也是避之不及的。无论是民营企业业主资金链断裂撤资,又或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停摆,可以说从项目源头来讲目前都处于截流状态;而伴随着施工方迟迟无法及时复工,已有项目的进度开展也是举步维艰;设计公司同时还要面临优秀设计师离职、在线开展项目设计难度剧增等窘境,可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那,设计行业在此疫情期间该何去何从呢?
1 做一家“不务正业”的设计公司?
本次疫情从一开始爆发,国内已有一些企业“不务正业”干起“兼职”了。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2月6日,五菱旗下宝骏汽车发布消息称,将联合供应商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然后一下子设置了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为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日生产量预计达到170万个以上。2月14日,生产下线的100万只“五菱牌口罩”正式交付。

开最野的车,做人民最需要的事,五菱无愧是中国老司机。作为一个老司机,五菱不但生产口罩,还生产口罩机!没几天,五菱又宣布,他们的“五菱牌”口罩机正式下线,投产后将快速提升“五菱牌口罩”的产量。
紧随五菱,比亚迪也在2月8日宣布着手防护物资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比如口罩、消毒液。2月16日,比亚迪生产的消毒凝胶成功发货,优先提供给了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同时,比亚迪口罩也开始在2月17日正式量产下线。
这其中,广汽也一起跨界批量生产口罩,随后一批小企业也开始跨界,例如制酒企业生产的消毒酒精等。
那,问题来了,设计公司可以这样任性地“不务正业”么?
显然,设计公司想要转型是困难的,甚至于非常困难以至难上加难的。当然,上述的转型或者“不务正业”不是指跨行业,而是指的跨领域设计,或者提供“不一样的产品”设计来满足现阶段的热点。
设计公司是以“人”为第一生产力的企业,卖的是各专业设计领域里面的设计产品,衡量产品好坏的即是“质量”及“服务”。随着设计专属领域的市场化细分再细分,当前,已很少有设计公司能够同时成为各个专项设计上的领头羊了。
例如,大家都知道的CCD(郑中设计事务所),主要业务范围是酒店、商业、地产项目,之前,公司也是有幸因某项目合作的关系去拜访了其在上海的分公司,了解了一下CCD的具体设计流程,过去后才发现,从生产方面来说,上海分公司重点负责的不是空间设计,而是其配套的后续软装,软装设计人员的比例占生产人员总数的近70%。可想而知,按此人员结构搭配,一般的设计公司还未PK,就“先天不足”,难以比较了。
好,再冒昧地拿我们界非界公司做比较,界非界主营业务范围是文化、教育、公建类项目,而且针对上述项目,公司通过近6年的专业技术沉淀,提炼得出了一整套专业知识体系架构,并为每一位业主打造极具项目属性、个性化的设计。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给到项目后期运营以客观条件保障。试问,又有谁比我们更了解文化项目呢?


从上述2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让CCD,又或者让界非界一时间调整自己的业务范围及重心,跨界设计生产自身不熟悉领域的产品,从前期自身的条件来讲都是有所缺陷的;那如果将CCD及界非界的业务范围一时间互换呢?结果真的很难想象。。。
当然,如果有新的项目类型可以拓展,那设计公司也应该多尝试,但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注重“质量”及“服务”,因为这是设计公司的“生存法则”。真的需要转型或拓展的,相关的“准备期”及 “阵痛期”会真的很长。
在这里,我们建议可采用“合作”,“联合体”的这种形式,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在拿下项目、做好项目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服务业主。

以商业空间为重的香港设计公司Oft Interiors创始人邹卓明表示:“这次受到疫情重创的电影院是公司核心项目之一,虽然电影院倒闭风险较小,目前项目存量也趋于饱和。但通过此次危机,他认为跨公司合作可以有效优化业务结构,设计公司之间协作,可以形成强大力量共同抵御风险。”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绝对的”,或者“一成不变”的。随着本次疫情期的不断延长,可以说,无论大型设计集团或者小微设计企业都损失巨大,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设计公司或许又必须要去思考除开设计本身,设计师与设计公司还能够做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2 着力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团队管理及办公模式?
曾经何时,人人都梦想着“弹性工作制”、“移动办公”,不用为了打卡而打卡。如今,大家可都梦想成真了么?又或许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

据了解,从2月10日起,大部分的设计公司都已陆续复工。首先采用的就是在线办公的形式,“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开始成为现象级爆款应用。
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设计公司一直都是很重视的,但往往“人”这个因素却时常被设计公司所忽略。回忆,当初自己在CCDI中建国际(后改名为悉地国际)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各项协同设计软件、插件,各类网上办公、管理软件,体会最深就是“烧脑”及“无序”。当然,“利”与“弊”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也许方便了你的同时,却麻烦了他人。

设计公司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始终应遵从以“人”为核心的根本创造条件,做好以提升产品质量及提高生产效率为最终考核指标,循序渐进地发展好信息化建设,切不可浮于表面,将其完全形式化。
大型设计集团有开发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能力,那就应细化再细化,实用再实用,以落实满足每一位员工为根本;小微设计企业应充分、合理利用好现有的各类软件资源,适当投入,以开发员工工作潜能、提高效率为目的,循序渐进地落实好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3 深耕经营、倾力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着重提升设计师个人IP价值
个人ip,网络用语,指个人对某种成果的占有权,在互联网时代,它可以指一个符号、一种价值观、一个共同特征的群体、一部自带流量的内容。——摘录自《百度百科》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设计企业属于“第三产业”;在提供产品输出的同时,配套的服务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界非界公司的使命(提供极致优秀且与众不同的产品体验,使设计成就生活之美)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设计公司所特有的秉性。
设计公司的企业品牌,在无形中同其产出的作品一起进行捆绑,打包输出给了项目业主、经营者及使用方,企业品牌价值得以显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就是一件产品,尤其是设计行业,核心是人的思考,设计作品更被赋予了“灵魂”,贴上了个人标签。而个人品牌一旦打造出来,就很难被复制,在无形中保护了其知识产权。
如今的存量经济时代,设计师个人IP价值定会进一步凸显。以公司及其品牌为平台基础支撑,着重提升设计师个人IP价值,也是每个设计企业目前的当务之急。企业应摒弃狭隘的自身发展观,接纳、培养、打造“个性鲜明”、“思想开放”、“努力勤奋”、“天赋异禀”的设计师,从而促进公司内部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培养良才。
事实上,个人IP价值的显现更容易在海量无差别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并更容易建立信任,带来溢价等无形资产,最后经过相关媒体渠道的传播,从而转换成商业利润。

4 制定、细化企业内部的设计标准,完善针对项目的专业知识体系架构
时至3月初,惊蛰已过。本次疫情也正逐渐走向尽头,万众期待的“春暖花开”之时也是指日可待。在已过的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中,设计师们是否“闭门修关,勤练内功”了?大家看了几本书?设计师们画了几幅画?又或者看了几部电影?听了几首让自己为之心颤的歌曲?拍了几部抖音?——大家修炼的形式可谓形色不一,五花八门。。。其实看来大家都在以不同方式 “进步”。
回到设计企业如何面对本次疫情这个话题。近2周的时间自己也是在网上和朋友中寻找解决方案。一开年,多数企业面临着生产空窗期,又或者项目不饱和的状态,而一线员工又迟迟不能到岗,到岗后也很难进入工作状态,那企业该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呢?
设计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设计创新”!好的设计作品相比于“成熟”两字“创新”显得更为重要,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更多的企业,是如何对待创新的呢?“高喊创新口号,头举创新大旗,撸起袖管就是干的设计企业”比比皆是。“结果不重要,我们看中的是过程,过程比起结果更重要!”类似这样的话语在行业中也是不甚流行。扪心自问,到底是“注重过程”还是 以“结果为导向”呢?
针对项目本身,“创新设计”的定义应为:建立在以各专业知识体系架构为基础,成熟技术为必要条件,轻形式、重理念,以业主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实用、新颖并具有成果性的一种实践活动。从项目本身而言,使用一款新材料,一种新的表现技法,赋予成熟产品以新的功能都是创新,就看企业怎么理解了。
疫情期间,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创新,打好桩基,做实框架。所以,制定、细化企业内部的设计标准,完善针对项目的专业知识体系架构就是重中之重。




上述框架仅供参考,欢迎各位设计同仁及领导指正、补充。
结语
当生存还是毁灭不再是哲学问题而是现实问题时,设计企业应该怎么做?当影业、旅游、餐饮、零售业等期待市场报复性反弹的同时,设计企业又应该怎么做?
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近10年来,设计产业由低至高,又从高至低,一路坐着过山车;伴随着本次疫情的发展,也到了停下脚步反思关口的时候了。
自我提升内力、修补BUG,积极扩大合作、提升IP价值均已刻不容缓。
未完待续中。。。。。。
上海界非界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愿景:致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服务领跑者
公司使命:提供极致优秀且与众不同的产品体验,使设计成就生活之美
本文部分数据来源:时代数据、个推大数据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