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贵州汇川|小气候中的酿酒福地

2023-12-12 10:38 作者:长江酒道  | 我要投稿

执笔 | 百晓生

编辑 | 古利特

提到贵州的各大酱酒产地,汇川是被低估的产区。论知名度,其不及仁怀、习水,甚至比不上金沙。但要论辖区里的酒企品牌影响力,汇川既有在香港上市的珍酒,也有八大名酒之一的董酒。

目前汇川正以酱香和药香为特色,以“2+N”为品牌矩阵,以喀斯特地貌、汇川小气候为风土表达,在2022年白酒产能已达5万千升,总产值超过63亿元,在整个遵义大产区位列三甲。

优异的先天禀赋

翻看中国地图,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有个中国重要的白酒产地——遵义。这里汇聚着茅台、习酒、国台、珍酒、董酒等知名品牌。

“黔北第一关”的大娄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成为乌江和赤水河的分水岭,也是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山。


汇川位于遵义西部,地下岩层主要由可被水溶蚀的碳酸盐岩和石灰岩构成,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流经汇川时,会经过岩层渗透到地下,形成大量的地下暗河和地下岩溶洞穴。岩溶洞穴中含有很高的负氧离子,造就了独特的地下洞穴微气候和微生物环境。

地下水在遇到砂页岩阻挡时,会从岩体的断层处冒出,形成岩溶泉水。石灰岩对重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性,会降低地下水中铅、镉的含量,让水质变得纯净甘洌,同时地下水与岩石的碰撞摩擦中,会增加水中钙、锰、锌的含量,让水变得微甜。


水为酒之血。汇川产区的酒企之所以能酿造畅销全国的琼浆玉液,优质的地下水有巨大功劳。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遵义分院曾对汇川区12个地下水监测点2012-2014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汇川区地下水质较好,属于Ⅰ类水。

汇川温泉多,地下水易蒸发到空中形成白雾,晚上天气转凉快,湿热空气遇冷易形成降雨,最终形成了湿度高、温度适宜的气候。


汇川这种独特的气候,被称为“遵义汇川小气候”,十分有利于酿酒微生物的生长聚集,为汇川产区的酒企酿造高品质白酒打好生态环境基础。

新产区的老底蕴

汇川是一个“老产区”,具有身后的文化底蕴沉淀,价值优势明显。


早在魏晋时期,汇川董公寺镇就开始用杂粮酿制“咂酒”。


据《遵义府志》记载,唐朝之前,在遵义市北郊十字铺一带,就已十分盛行用梗米、小麦等为原料酿酒,自古以来便是酒乡。

后唐时期,来自少数民族酿酒文化与中原酿酒技艺相互交融,酿制出“董公寺窖酒”。此后,董公寺窖酒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的董酒。


1985年,汇川凭借独特的酿酒环境,从五十多个地区中脱颖而出,成功承担起“万吨茅台”异地生产的重任。当时的领导人评价其为“神州佳酿”、“酒中珍品”。以此为基础,“酒中珍品”发展成为如今的珍酒。

现在,汇川以红军长征文化为底色,以土司文化为历史内涵,以三线文化为奋斗精神,共同与白酒生产酿造相互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白酒文化内涵。

千亿产区的野望

2022年,国发二号文《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提出了“发挥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而这一指导意见要求“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引导传统业态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全渠道、定制化、精准化营销创新”。


汇川依靠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齐全的白酒产业配套体系将为贵州产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汇川产区以珍酒、董酒为龙头,发展出“2+N”的白酒产业体系,共培养出79家白酒生产企业,30家玻璃制品、包材等各类包装企业,白酒包装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形成了齐全的产业集群。


2022年,汇川产区白酒产能达5万千升,总产值超过63亿元。在整个遵义大产区,汇川产能仅次于仁怀与习水,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


2023年7月19日,遵义汇川区提出,聚力打造遵义白酒核心产区,充分发挥汇川区作为“赤水河流域特色产区”的优势,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30年,汇川区白酒产能将达到20万千升以上,白酒及配套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当前,白酒朝着品牌化、集群化、产区化的发展却是越发明显。汇川产区依托酿酒风土,在珍酒与董酒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完善,将成为遵义、乃至整个中国白酒产业中闪耀独特的光芒。




-- The End --


贵州汇川|小气候中的酿酒福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