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函数的概念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国外需求。
u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uAD=C+I+G+(X-M)
u总需求=GDP=总支出

2、总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反方向变动关系的原因
第一,利率效应
若价格水平上升,商品和劳务越贵,所需交易的现金就越多,即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注: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向变动的现象。价格水平↑(↓)Þ利率↑(↓)Þ总需求量↓(↑)。
第二,实际余额效应
若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注: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价格水平↑(↓)Þ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总需求量↓(↑)。
第三,税收效应
若价格水平上升,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
注:p税收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税收同向变动,进而使消费水平反向变动的现象。价格水平↑(↓)Þ税收↑(↓)Þ总需求量↓(↑)。
第四,外贸效应
若本国价格水平上升,外国人认为本国商品变贵,减少需求,从而出口减少;同时本国人认为的外国商品价格相对变便宜,从而增加购买,尽快增加;最终导致净出口下降,从而总需求下降。
注:p外贸效应:价格水平↑(↓),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商品相对↑(↓),购买↓(↑),中国出口需求↓(↑);同时,国内认为外国商品变得相对↓(↑),购买外国商品↑(↓),使得进口↑(↓)。两项相加,中国净出口↓(↑),进而总需求量↓(↑)。
3、总需求曲线的概念
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4、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

5、AD曲线的变动
沿AD曲线变动。只有价格变动导致总产出沿着AD移动。
AD曲线水平移动。价格水平不变,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变化,可看作AD曲线的水平移动。主要原因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D曲线旋转移动。涉及AD曲线斜率,表示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绝对值)越大,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则越敏感。
影响AD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d、k、h、b等参数。
6、经济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
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与长期宏观生产函数
1.宏观生产函数的概念
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表达为:y=f(N,K)
N为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业量。
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总供给: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和政府向国内和国外提供的,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

2.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第一,短期宏观生产函数的概念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可表示为:y=f(N,K)
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很大,新的投资流量在短期内对于资本存量的影响很有限。可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将K作为常数处理。表明:一定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下,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就业量。总产出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照递减的比率增加。

第二,短期总产量曲线的特点
①短期总产量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②短期总产量曲线随着就业的增加越来越平缓,原因在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二、劳动市场
1.劳动需求曲线
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表示劳动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即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需求量大;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需求量小。

2.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值,表示劳动的供给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即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成同方向变动关系: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供给量少;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供给量多。

3.劳动市场的均衡
第一,劳动市场的均衡
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相交,就表现出了劳动市场的均衡——一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另一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
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NS(W/P)=Nd(W/P)

4.劳动市场的作用
劳动市场在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它决定经济的总供给或产量,使得经济中的产量始终等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或潜在产量。
第三节、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短期和长期,在时间的绝对长度上,都比微观经济分析中相应的短期和长期长。
宏观上的短期与中长期的区别在于“调整时滞”其实和微观的要素可变平行但是对象不同宏观着眼于总产出社会平均价格失业率(也就关系着社会平均工资)货币流量(也就关系着利率)所以如果社会平均价格平均工资利率在短期出现(外生的/意外的)冲击时这些变量将不会调整到新的均衡而是停留在原地出现一些扭曲而长期这些变量将调整到新的均衡。
第四节、古典总供给曲线
1.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假设:实际工资能随时调整,使劳动市场达均衡。就业不随价格变而变动,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产量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影响。
根据货币工资与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种总供给曲线:古典、凯恩斯和常规总供给曲线。

2.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的原因
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劳动市场最终调整到均衡状态,从而使得经济的就业水平或产量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即经济的产量水平总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3.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与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相交,决定了充分就业的产量。此时,国家通过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并不能增加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第五节、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1.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的原因
第一,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也就是说,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
第二,《通论》所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即使不动用刚性工资的假设,由于时间很短,W和P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第六节、常规总供给曲线
1.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一,常规总供给曲线的走势
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二,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在短期,当经济中的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相对固定,或不太易变时,随着企业产品价格的提高,企业增加产量通常能够盈利。因此,更高的价格水平将导致更高的总产量。所以,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
第三,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在0和∞之间,或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大于0。
2.线性的常规总供给曲线
线性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易于说明和理解,所以它经常被用于教学中。


3.非线性的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一,左下方的点代表较为严重的萧条状态,由于这种状态存在着大量的失业和闲置的生产能力,所以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增加时,价格会稍有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不会很快。
第三,由于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部资源和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均已就业,仍然存在着难以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较差的劳动者,因此,充分就业之后,如果产量还要增加,那么,价格的上升还要加快。非线性的常规总供给曲线可以代表西方经济的常规状态。
第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一、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在短期中,宏观经济企图达到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
价稳定,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同时,物价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二、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比如,充分就业条件下,如果总需求减少,AD曲线会向左移动,使得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从而其产量和价格二者均低于充分就业的数值。但是,价格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

三、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比如,充分就业条件下,如果总供给减少,AS曲线会向左移动,使得经济社会处于滞胀状态,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

第八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含有四个方程,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y-t)+i(r)+g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L1(y)+L2(r)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W/P;h(N)=W/P
短期总量生产函数:y=y(N,K)
2.求得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
第一,在上述四个方程中,把第(1)式和(2)式联立在一起并消去其中的r,可以得到y与P之间的关系,此即为总需求函数或曲线。
第二,在上述四个方程中,把第(3)式和(4)式联立起来,在不同的W和P的假设条件下,消去其中的N,可以得到另一个y与P之间的关系,此即为总供给函数或曲线。
3.求得供求均衡
把总需求函数(或曲线)和总供给函数(或曲线)联立在一起,可以得到供求均衡时的y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