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原文解说(86)资本的积累过程—简单再生产(下)

1.英国是如何强迫当时的英国工人不从姿势生产关系中“跑掉”呢?英国直接发布法令,禁止机器工人移居海外,违者予以严惩。一个饥肠辘辘的英国工人如果想“自由地”润出国,到当时的北美做一个小生产者,或者到欧洲大陆当一个技术工人(从而拿到较高工资),哼,想都不要想。就在英国做工厂主们的工资奴隶吧。
2.工人街机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英国工厂主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英国工人的熟练技术,是天经地义地属于他们资产阶级的。换句话说,在资产阶级眼里,拥有熟练技术的英国工人,就是属于他们的“财产”。
3.当时的美丽国南北战争造成英国棉荒以至于爆发了生产危机,由于缺乏原料,英国的纺织工业不得不大面积停摆。工人大片大片地失业,待在家里奄奄一息。
这时,英国工人自己以及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后面我们会看到有识之士是怎么想的,当然其中也包括真心觉得英国工人可怜的人)要求国家援助他们路费,使他们能够去往国外谋生(可以大致想像成英国版的闯关东、走西口),甚至哪怕能允许国民自愿捐款也好。
这还了得!英国工厂主们的代表——波特尔先生在泰晤士报上发话了:属于我们英国工厂主的会说话的牛马还想跑,就算你们饿得奄奄一息,孩子嗷嗷待哺,那也不能走!
让我们看看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表,他们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说的。
4.波特尔先生首先强调了英国工厂主们,作为所谓的“纳税大户”,作为“养活”英国统治者的直接出资人,他们的天然权利。他说:“他(指英国工厂主们)就有权要求听取他的意见,也许有权提出抗议。”
虽然波特尔先生说得唯唯诺诺,实际上他是在提醒统治者们,不要忘了是谁给你们纳税,不要忘了伺候你们的“衣食父母”(他当然觉得是工厂主们)!
他就差明着威胁:如果没有我们的纳税,你们就等着停摆吧。
5.波特尔接下来强调了棉纺织业,作为英国的支柱产业是多么的重要。他说是英国的棉纺织业使英国的农民公就业,如果没有他们英国棉纺织主,英国的国民经济将会垮台。顺便他强调了,现在的棉荒只是暂时的(这点他倒是说得没错,可是这两三年的“暂时”对英国工人来说怎么度过!)
6.他接着说出了英国工厂主的心声,他说在棉荒期间,“这种机器”(他是指英国工人!)值得费力去维护吗?想抛弃这种机器不是最大的愚蠢吗?
波特尔先生是想说:英国政府你们应该花点小钱给他们点儿社会保障,让这些英国工人半死不活地过下去,而决不能让他们润到国外。
嗯,波特尔先生再次肯定了他的想法,“我认为是这样的”。
7.波特尔嘴上说得倒是客气,“工人不是财产,不是兰开夏郡和雇主们的财产”;然而下一句却马上暴露了英国工人隶属于资产阶级的事实,他说“他们(指工人)是二者(指资产阶级)的力量”——总而言之是隶属于“二者”的。
波特尔先生他马上为统治者们强调了这些“机器”、“财产”(他是说的英国工人)的重要性。他说:机器(这是指真正的机器)12个月就要被替换掉,而工人作为“有智慧和受过训练的力量,不是在一代之内就能替换的”。
8.我们回忆一下,在《机器和大工业》章里,我们的英国工厂主们的嘴脸是怎样的,在那里他们为了压低英国工人工资,为了贬低工人的劳动而信誓旦旦地声称:
“工厂工人们应当牢牢记住,他们的劳动实际上是一种极低级的熟练劳动;没有一种劳动比它更容易学会,按质量来说比它报酬更高;没有一种劳动能通过对最无经验的人进行短期训练而在这样短的时间这样大量地得到。在生产事务中,主人(当然是指工厂主)的机器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比工人的劳动和技巧所起的作用重要得多,因为工人的劳动和技巧6个月就可以教完,任何一个雇农(可以理解为英国农民公)6个月就可以学会。”
我们的英国资本家们,真是在哪个山头唱那支山歌呀,哪怕这两只山歌正好互相打架!
9.波特尔还不忘装一下楚楚可怜,他说,如果英国工人迁往国外,“那资本家怎么办呢?”他倒是说了大实话,没有英国工人,英国的资本家真的不知道再寄生在谁身上了!
10.波特尔紧接着强调了资产阶级和上院贵族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他说如果工人都跑了都润了,你们地主怎么收地租,你们小房东房子怎么收房租,你们小店主的东西卖给谁?所以虽然平时我们寄生阶级之间也因为分赃不均吵吵闹闹,但是到了跟英国工人对立的时候,兄弟们可得互相支持啊。
11.他随后代表工厂主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当然是把工人留在国内,可怎么让这些工人活下去呢?当然是国家拨款,总不能让我们资本家掏钱吧。用国家贷款(注意这些贷款工人未来还要偿还!)一边给他们发放最低生活保障,一边强制他们进行劳动(还真是一举两得)!
波特尔先生还不忘冠冕堂皇地说这是为了英国工人,为了保持英国工人的道德标准!他是指有了这笔贷款,英国工人才不用去坑蒙拐骗偷,他们的女儿妻子才不用在晚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太好了!如果用了波特尔先生的提议,英国工人终于可以挣扎地活下去了。
12.波特尔在最后一句话里——在情到浓处时——终于毫不遮掩地说出了他到底是为谁考虑的,“对土地所有者或雇主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坏的事情吗?”这就是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拉我们工厂主一把,那就是拉你们英国政府自己一把呀。
13.《泰晤士报》的回复,体现了土地所有者们,上院贵族的想法。英国统治阶级当然也把自己说成是为英国工人利益而考虑的。它大声驳斥波特尔先生,怎么能把“劳动力同煤、铁、棉花一样看待”呢?
可是他们实际怎么想的呢?“人这种机器(他们也是指英国工人)能自己放出争气,发生爆炸,在我们大城市里疯狂地胡闹。”这是在怕英国工人开运动会啊。
《泰晤士报》明确地说:“国家必须用暴力压制他们的不满,用救济维持他们的生存;素有这一切都是考虑到有朝一日棉纺织企业主可能再需要他们。”
在当时英国政府看来,这是赔本买卖:要我们出钱把这个大定时炸弹留在我自己身边?你们英国工厂主把我们当傻子呢!你们英国工厂主能不能招到工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反正你们的地租是要交的。
14.这当然只是气话,虽然寄生阶级内部绝不是铁板一块,但他们实际上都认为“工人是工厂的活动的附属物”。在发了牢骚以后,最终英国政府还是决定不给工人拨出一个铜板的经费。英国工人被关进贫民习艺所,成为隶属于“兰开夏郡纺织企业主的力量”。
15.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本身的进行中,再生产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这样,它就再生产出博学工人的条件,并使之永久化。”英国工人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前,已经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了,因为哪怕生产过程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生产结果全部归英国资本家所有。
16.英国工人只是看起来为自己活,看起来是有自主意识的,实际上工人的隶属地位,正是由于他不断地一月一月地卖身,不断变换自己的雇主,不断地失业再就业,不断变动的工资所保证,并由上述现象所掩盖。
17.总而言之,在姿势生产关系中,英国工人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M部分,不仅生产他们自己的工资,不仅生产了整个社会财富,而且还生产了雇佣劳动关系本身。
在视频的最后,我们还展示了陈征老师的一段话,请同志们同学们自己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