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交互作品集中体现个人的设计思维——伦敦传媒学院交互设计经验谈

本期UXD申请经验谈要给大家带来的是申请到LCC 伦敦传媒学院Interaction Dseign Communication 专业研究生的—YUYING HAN。

YUYING HAN
申请背景:
深圳大学
广告设计本科
IELTS:7.0
GPA:85.3/100
申请成绩:
LCC伦敦传媒学院(最终去向)
MA Interaction Dseign Communication
利兹大学
MA Design
布鲁内尔大学
Msc Digital Service Design
拉夫堡大学
MA User Experience Design
约克大学
Msc Human-Centred Interactive
爱丁堡大学
MA Design Informatics
香港理工大学
MA Interaction Design
01
/关于自己/
我的本科读的是深圳大学的广告设计专业,我是在大三的时候开始决定未来的学习方向是交互设计的,之后有在腾讯、迈瑞医疗这些地方进行实习,实习的时候会更加体会到公司中的交互设计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也对我的作品集做的更专业有帮助,最终的申请结果是收到了伦艺、拉夫堡、爱丁堡、利兹、布鲁内尔以及香港理工大学6所学校的交互设计专业offer。
我最终选择了伦艺的Interaction Design Communication。
02
/为何选择交互设计/
我很喜欢有意思的,新的东西。最开始萌生想要学习交互设计的想法其实是来源于一次讲座,主讲人是Google的一名交互设计师,他的演讲内容是在AR下的新型交互方式,也就是当人们从手机、电脑等二维显示世界切换到未来的三维模式下,应该定义一种怎样的操作方式,才能让他们更快的学习与掌握设备。

Google VR 我当时就觉得非常激动,讲座结束以后又搜索了很多他在Google的AR实验室里的项目视频。那次是我第一次听到“交互设计”这个词,当时就立马将它和“酷”和“好玩”联系在一起了。之后也看了很多的资料去了解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我最喜欢的一个解释是来自唐纳德•诺曼的“中介”,意思是交互就像是人类与外界的一切发生关系之间的连接物,但是现在在学术领域研究的比较多的还是人类与机器发生关系,那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标准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机交互。在越多的了解之后我就越觉得这个专业会是未来的趋势,因为现在的产品肯定会需要做的越来越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习惯。这个学科带着一点对未来的探索,同时本身也会去尝试实现各种各样的新想法,我觉得很有趣,这就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

03
/申请过程中的时间安排/
我是从2018年的三月份开始,头脑中萌生了想要出国学习的想法,考雅思考试+申请过程总共花费了9个月的时间,在2019的年初陆续的收到了offer。
04
/关于时间安排的建议/
我的雅思准备时间是一个月,一次考过了7分。在决定要考雅思之后我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报了为期一个月的大班课程、二是报名了考试的场次。在做完这两件事情之后我的紧迫感立马提升了非常多。在申请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安排大块的时间去做完整的事情。比如在考雅思的时候,我会安排每天大概有白天完整的8个小时去准备我的英语。然后在晚上睡前做一些作品集的修改工作,因为只有晚上的碎片化时间,那肯定不会去做调研、分析这样的工作,安排一些比较不占用时间却不会占用你的精力的事情是最好的,比如:进行语音的转录工作,文本的翻译工作等等。在实习时,我也会尽可能的在工作之余的吃饭,走路的时间向我的同事们询问关于我作品集和申请的事情,在不工作的时候也需要保持思考,当你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就可以在工作的时候高效的投入工作。
05
/平时的爱好/
我很喜欢出去旅行,也不是那种在景点打卡式的旅行,我喜欢去到一个地方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来来往往的人,有时候跟朋友出去吃饭也会跟他们一起分析隔壁桌的几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
我觉得人的表现是很有意思的,有的时候他们自己感受不到的情感你却可以在第三者的角度分析的出来。这也和交互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不谋而合,其实好的设计师都是需要不断的去观察和分析人类的行为,之后才能为他们做出真正被需要的设计。

06
/关于作品集/
我的作品集一共有5个项目,其中包含了:
🔴 为盲人出行便利的可穿戴腰带、
🔴 双人协同游戏式的睡眠督促app概念设
计、
🔴 有关人类沟通和表达方式的艺术、
🔴 装置设计声音与味觉转换的探索类app
概念设计、
🔴 腾讯服务网页概念设计、
这里面每个项目涉及到的领域和具体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起始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我自己本人在生活中看到或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将他们记录下来,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思考后得出的解决方案或表达方式。

07
/我最喜欢的项目/
这里面的作品有一个是我用的时间最久,做的最困难,却也最喜欢的项目。它叫做BLINK,是将Blind和Link结合的一个自创词汇。
最初的想法是来源于一次对于盲道的观察:随着共享自行车的出现,盲道的占用和堆放比例增长了非常多。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人们不在意盲道,不理解盲道,甚至有的人不知道这个是盲道。于是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能够代替盲道这种硬性的无障碍设施,用更好的方法让盲人放心的出行。

08
/设计的过程/
在开始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我着手于调研盲人出行最大的困扰到底是什么。我也在这个时候遇到了这个项目里最难的问题就是——我很了解这个世界的样子,但是我并不清楚在盲人眼中所了解的世界是不是跟我是一样的,没有办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这样的经历。为此,我也尝试使用了很多的方法去解决:

STEP1 大量的访谈
采访盲人的过程会比采访普通人艰难的多,他们大多数会比较敏感,不愿意接受访谈,就算是愿意接受的,也有很多回答不会去按照内心的真实想法来说,这个时候单次访谈内容的可参考性就会降低,只能通过扩大样本量来解决。为此我尝试过跑遍了所有地图上能搜索到的盲人按摩店、特殊学校以及慈善的公益组织活动,只为了找到更多愿意接受访谈的对象。

STEP 2 跟踪观察
在完成了访谈调研之后我在想:如果能真正的看到到他们的出行过程、出行方式、花费时间等内容就更好了。而要获取到这样的信息只能通过观察,于是我有一段时间找了一家盲人按摩的店铺,进行了他们不知情情况下的蹲点——蹲在门口等着他们下班,在他们上班之前来到店铺周围,记录下他们上下班的出行轨迹与时间。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之访谈的内容,我对于他们的出行方式也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STEP 3 亲自体验
除了以上的两个方式之外,我还在想,如果能真的蒙住眼睛尝试一段时间,会不会更加了解他们的想法呢?为此我去了一个名为“黑暗中对话”的盲人环境模拟场馆,和朋友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模拟,在黑暗无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一根导盲棍来判断方向、障碍物。在这样的体验之后,才能对于他们在出行时所需要面对的心理感受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经历了耗时非常长并且信息量很大的调研之后,这个项目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渐渐地清晰了起来:过马路是盲人出行中所遇到的最危险的情况。那么怎样的产品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又能够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出行习惯呢?这样的一个产品又应该和人体发生怎样的交互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的用自己、朋友、路人等等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比如通过声音让他们跟踪方位、通过拍打头部让他们感知方向、通过戳腹部来让他们感知位置、通过鞋底的指示、通过震动等等等等。
最终这个项目的作品是一根可多方位震动的腰带,因为腰带不仅可以环绕式的进行方位的指认,也可以比较安全且美观的穿戴在使用者的身上。
09
/作品集制作的小技巧/
其实反观我做作品集的整个过程,其实会发现排版阶段才是最最反复、最最折磨的。因为一个好的排版,能不能让老师们看着清晰,舒服,就会是你最终能否获得offer的敲门砖。那我就分享给大家一些关于排版的小技巧好了。

▪️永远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排版逻辑
很多人会觉得,我作品都做好了就在那呢,你看就行了,所以把自己的sketch work 一扫描,扔上去,美化一下,就解决了。但!真的不是这样的!!在排版中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永远把你自己想象成读者——如果你是看作品集的教授,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排版,才能最快的了解到这个作品的内容,它的背景、它想要表达的问题,制作的方式和你在这其中体现的能力呢?答案是,这个排版一定是具有故事性的。作品集的排版需要你把你的内容用一个好的故事写出来,让看的人能够看的进去,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在作者和读者的身份之间来回的切换去审视你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多给周围的人看看他们是否能真的看的进去你的内容。

用图片来表达过程会比用文字表达好的多
▪️学会把内容写成点
我在开始在排版的时候,也试过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用一大段的文字来进行解释,觉得好像不用那么多的字就解释不清楚了,就会对不起自己的作品。但我却在拿着我觉得非常满意的作品集给师兄师姐们看的时候收到了这样的答复:“你这段文字到底想表达什么,我一看到这么多的字就像跳过了,我只想看图”。于是我开始思考,其实观看你作品集的教授们并不会非常耐心的阅读你字字斟酌好的文字,他们想知道的只是在短时间内快速的知道重点和结果。那么这个时候,学会将你的内容写成point的形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作品集的文本并不是流水账而是你归纳总结深思熟虑之后总结的要点:保证你的重点是词组而不是句子,保证你的句子能够在20个词以内表达清楚你想表达的意思。

清晰的分成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它的summary
▪️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
表格、柱状图、树状图、流程图、手绘…形式的存在和内容一样的重要,你的形式必须是独一无二的配合着你的内容,能够辅助内容让人更加快速清晰的被理解。要学会运用形式的前提是你必须要了解有哪些形式,这个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优秀的作品集案例来解决,在案例中你可以看到别人都用了哪些很好的形式,哪些你也可以进行运用,哪些你可以稍作调整后运用。另外,尝试在一份作品集中使用多样的形式来表现你的内容,这样也能让阅读你作品集的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的学生,而不给人留下一个“套模版”的印象。

多种可以运用的表示形式
4. 美观并不是第一位的!!
很多人,尤其是学艺术的学生,会将排版等同于版面设计,费劲心思的将版面设计的非常好看,非常有个性,但是却在追求美的路上渐行渐远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逻辑和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记住!!你的版面永远都是为了内容存在的,不要在作品集里放上一些与作品无关的视觉装饰,这会让读者的注意力被白白的分散了。
10
/你觉得英国的交互设计与别的国家的有什么不同吗/
对,有不同的。这个我在最初做选校的时候也有进行过了解,如果是要申请英国的艺术类院校,你的作品集绝对不能太商业,他们喜欢去看一些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作品集中体现你的critical thinking和design thinking。很多中国的留学生一开始会不太理解这个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体系就是把正确的思路写下来,如果思路是错误的即使结果是对的也不可以。但他们其实反而比较鼓励你将错误的思考写下来,因为那些都是你的思考过程,你犯了错误,然后做了些什么,最终走到了正确的结果,这样的思考才是有你的个性的,他们喜欢看这些东西。
11
/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
1. 听建议也看官网
在最初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可以给到建议,如果是直系的师兄师姐的建议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如果找不到远在他乡的师兄师姐们,学会看官网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技能,因为官网上的东西往往都是最权威并且最丰富的。大多数的学校会把自己的师资、课程内容、课业安排、就业方向等等都写在官网上。只要多上去看看,不光能了解很多专业词汇,也能最准确的判断出自己想要的学校和专业。

2. 用目的导向来思考
其实有很多的学弟学妹会问我这样的问题:“我真的很想好好来做作品集,但是有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觉得错过很可惜,同时我学校还有课程要上,还要考雅思,我觉得会忙不过来,要不要gap一年明年再申请呢?”。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问他们,是不是非常确定自己的目标是要去留学深造,还是会有别的想法。因为目的导向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是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分别进行了一次雅思考试和两份实习,但在决定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的想法和目的其实都是出于这样做能帮助我申请到好的学校。当你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的时候,你就能很容易的判断出哪些事情是紧急的哪些事情不是,这样能保证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在帮助你实现最终的那个大目标。
12
/未来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感知系统交互】
我未来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比较偏向于利用人体的感知系统来进行交互的尝试,其实我作品集中也有放一个这个方向的项目,它是研究如何利用人体的听觉系统来对味觉产生影响,类似像“通感”这样的说法。可以讲一个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案例:这是之前在纽约展览的一个大型交互设计装置,名叫“Rain Room”,它的体验过程是在这个环境中,你看到头顶正在落下倾盆大雨,但当你真的走进这个环境中,你会发现身体上完全没有被雨淋湿,所谓的“雨”只是逼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在引导你的大脑做出幻想,而他们又和真实的触觉感受相违和。

(Rain Room)
还有一个是我自己放在作品集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名字叫Sound Flavoring声音调味剂。比如说一个极其嗜糖的人,他需要通过戒糖来维持身体的健康,这时候其实是可以通过给他播放几种声音的结合,当他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就会在味觉上产生甜的感觉,只要配合着这个声音吃饭,就可以完成从声音中获取糖分,而不需要真实的摄入糖,从而达到戒糖的效果。

13
/我的的学校和未来的老师/
我是在UAL的LCC进行学习,UAL其实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是顶尖的艺术院校之一,然后LCC其实是其中比较偏向于传播、传媒、和人交流的一个学院。我未来的老师因为我只是有跟我的面试老师有聊过,他的研究方向会比较偏向于声音的交互研究,他很喜欢做在场景中随着人体的行为能够与观众互动和创造的声音设计,这个可能也会和我自己想要进行的研究方向比较符合。
关于我们
UXD尤克斯国际艺术中心是一家专注于交互 / 工业 / 产品/ 服务设计专业的顶级设计学院。除了一对一设计课、基础技能课程、小组课题、设计评图、联合教学外,我们提供不定主题的公开课和内部小组课,教学计划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基础软件技能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讲座、申请必备知识解析等。
声 明:
以上作品为YUYING HAN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未经本人以及UXD许可
不得转载、盗用或作其他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