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第二届青年画家奖项得主

2021-11-30 23:25 作者:翕兮文化  | 我要投稿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第二届青年画家扶植计划暨绘画新锐展”项目自2021年3月启动,经过为期6个月的作品征集以及初评和复评环节,从全国投稿的5237件参评作品中评选出152件作品入选,并从中遴选出“靳尚谊·青年艺术奖”作品4幅,“优秀奖”作品20幅。


入围作品基本代表了当下青年艺术家的绘画创作状态和面貌,展示出了个人与现实社会、自我认知、文化历史、周遭境遇等之间的复杂关系。




新锐展“靳尚谊·青年艺术奖”得主


中国画组

尚东旭

Shang Dongxu

1987年生于河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获奖作品)尚东旭,《中国味道》,230cm×178cm,纸本设色,2019年


感谢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给予我这个奖项,这将成为我前进路上的动力。怀旧的我时常会想起儿时美好的回忆,印象最深的是庙会上卖糖葫芦的老伯,那一串串又大又红的糖葫芦象征着幸福团圆的生活,日子红红火火,糖葫芦酸中有甜,甜中有甜,人生百味亦是如此。那一抹红又象征着中国红,喜庆,醒目。于是就萌发了创作一幅记录一代人舌尖回忆的作品,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幅作品承载着我为之付出的汗水及收获,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师友们,我将再接再厉创作更好的作品回馈社会,为我们的美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尚东旭,《和平颂》,235cm×120cm,纸本设色,2020年






赵天叶

Zhao Tianye

1986年生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花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工作于杭州国画院,国家二级美术师。


(获奖作品)赵天叶,《丹心虚节》,242cm×122cm,纸本水墨,2019年


作品自题诗:“帘卷秋风烛影深,纸高八尺势千寻。临池浩浩开怀抱,照眼青青适子衿。淇苑琅玕新映月,淑妃泪滴旧沉吟。且将寄托成画图,写出丹砂一片心。”我素来爱竹,也爱写竹,长期研究竹文化及其画法。中国人写竹是对君子清秀素雅、朴实无华、虚怀若谷等品格的赞颂,一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便诉说得淋漓尽致。而中国画是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通过笔墨将审美意象表达出来的过程,简单写几株竹是“身与竹化”“心照万物”的感悟。当年苏东坡因手边无墨而以朱砂写竹,便有人质疑:“世间只有绿竹,何来朱竹?”东坡反问:“世间又何曾有过墨竹?”自此,文人间开始流行画朱竹。朱竹由此又多了一份文心和情怀,一片丹心喻托美好明天。




赵天叶,《拨尘见天》,137cm×61cm,纸本设色,2021年



油画组



蔡俊杰

Cai Junjie

1995年生于浙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职业画家。


(获奖作品)蔡俊杰,《尘埃之上的岁月三》,190cm×145cm,布面油画,2020年


在“尘埃之上的岁月”这一系列中,我描绘了一位老者从往昔的艰难岁月不断生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件作品是该系列的第三件作品,是其中在整体感受上表现的最为欢愉的一件作品。整个画面氛围安静、质朴、从容,象征着在尘世生活的美好升华,以及对于往昔艰难岁月的最终总结。我们都曾迷惘于现实,摸索着自身的存在与他者世界的关系,上下思索着应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我们偶尔会被混沌的风沙遮住双眼,但有时种子深深地埋于地下,看似一片混沌黑暗,可只要谦卑地往下扎根、向上寻光,那么待清风徐来、春雨下润,它终能从那尘埃破土出一些新的生命,坚韧地生长。我并不妄想通过画面就给出解决苦难的方法,但希望将一缕清风传递给观者,这是“尘埃”系列所想讲述的故事。


蔡俊杰,《仰》,180cm×114cm,布面油画 ,2021年






璐汗

Lu Han

1983年生于内蒙古。200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院驻留艺术家。


(获奖作品)璐汗,《追忆与凝望——画室中的方丹拉图尔》,120×170cm,布面油画,2016年



我的研究课题主要是19世纪绘画,挖掘这个时期的艺术脉络,通过研究喜欢的画家,不断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年代关系、绘画观,把细碎的知识连贯到一起。这给我带来了不断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一直憧憬的绘画态度。


我的创作方向是描绘19世纪画家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在工作室中的形象。我选择研究的艺术家都是自己所钟爱的,平时反复看过许多他们的画作,作画时心里有一份崇敬与肃穆。为了处理好复杂的画面关系,我做了大量功课。由于年代久远,留下的都是比较模糊的黑白资料,我希望通过色彩把他们的形象激活,让这些画家变得真切,从解读学习以往大师的作品中获得共鸣,在自己的创作中做一些延续。画出内容与技巧高度结合的作品,其难度不言而喻,这期间失败过很多次,所幸总能看到希望。


璐汗,《白银时代 — 安德烈耶夫与列宾》,186cm×183cm,布面油画,2019年




中国画组优秀奖(共10名)


常海亮

1986年生于河北

毕业于邯郸学院

现为职业画家


(获奖作品)常海亮,《我家住在高高山梁上》,200cm×145cm,纸本水墨,2015-2021年


我生于农村,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喜欢农村宁静的天空、植物、土壤,一切都是那么的原生态。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也开始城镇化,鸟儿也变少了。偶然间看到的一组陕北的画面,深深吸引了我,那种朴实、宁静、优美,让我有种想要画出来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幅画。在创作中,我尝试将西方写实油画表现空间的技法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进行融合,通过在构图上把天空的面积缩小,把近景黄土高原地貌的面积增大,使空间更开阔;后面的远山借用了设计、剪纸、版画中的黑白构成元素,平涂山头,呼应画面黑色团块,减弱画面透视空间,体现中国画的平面装饰性效果;背景的暖色则与房子和点缀的人物形成呼应。面对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希望我们永远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康雷

1981年生于湖南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曾就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

中国女子书画会常务理事


(获奖作品)康雷,《鼓楼前的芦笙》,102cm×248cm,纸本水墨,2020年


在我绘画创作题材中,西南大山中的侗寨始终是难以割舍的主题。本次参展作品《鼓楼前的芦笙》场景以侗族群众祭奠仪式为描绘主体,采取了大广角的取景方式,既扩充了景物的容量,又使情绪和氛围表达拥有了足够的空间,画面弥漫着“侗族大歌”的旋律。画面选取了夜晚大家在鼓楼前聚集吹芦笙的场景,攒动的身影,跳动的旋律,在夜色笼罩下与中心的鼓楼和四周的侗寨房屋聚散离合,得以表达侗寨原生态的质朴与神秘的感觉。我喜欢在画面里面制造冲突:焦点与散点的合与破,鼓楼及建筑的正与欹,光影投射的明与暗……这一切需要在绘画语言中解决,从中我体味到绘画的愉悦和美妙。

艺术道路漫漫且修远,我希望可以一直保持丰富和鲜活的心态感知社会和人生,并在不断的实验与超越中实现和完善艺术理想和自我价值。






李江涛

1980年生于山东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获奖作品)李江涛,《复工》,220cm×200cm,纸本水墨,2021年


《复工》表现的是在疫情散去之后,民工积极复工复产的情景,描绘了一队工友昂首阔步踏上工地的瞬间。虽然劳动的繁重与艰辛使他们的面容刻上了与实际年龄不甚相符的沧桑,但复工的愿望得以实现后仍然难掩心中的喜悦。他们全副武装,如同即将投入战斗的勇士;他们是平凡的英雄,在国家建设中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艺术创作的主旨或优美或崇高,而在我看来,崇高带来的感染力往往胜于优美。


《复工》中所表现的建设者属于平凡的小人物,但我选择以正面姿态以及近两米的身高进行刻画,使观众须以仰视的姿态观看作品,从而试图表达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崇高与敬意。此种视角在以往的人物画作品中,多用于表现领袖或刻画英雄人物。毋庸置疑,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就是创造历史的英雄。






利有成

1979年生于广东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现工作于广东省阳东区实验学校


(获奖作品)利有成,《馨香逐晚风》,135cm×180cm,纸本水墨,2018年


作品画面以暖仿古色为基调,表现一群家鹅家鸭在堤基晚归的欢快情景。记得我的导师曾说过“创作中画自己熟悉的题材更容易化境融情”。我在南方农村长大,小时候每天都要去放鹅,对它们的生活习性比较了解。因此我选择这一题材,或许是由于长大后对儿时生活的一种眷恋。在创作过程中,我的心态是比较轻松并充满激情的,画面意境营造上,希望尽可能处理得舒朗明快。几根竖的芦苇巧妙地组织疏密,用笔以表现傍晚秋风起时的劲挺干脆,芦苇花的表现则根据画面墨色灵活变换;地面着墨不多,略以皴擦之笔带过,表现出土坡的质感;主体的鹅特别是领头鹅是重点描刻对象,使用灵动、写意的用笔方式,表现鹅的精神状态。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思考,争取使画面更丰富、深入、有内涵。






鲁加鹏

1993年生于江苏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在读博士

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学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获奖作品)鲁加鹏,《九天揽月》234×159cm,纸本设色,2020年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为了记录下这一伟大时刻,我进行了一次主题创作,其中也有我对精巧科技机械的喜爱和对苍凉冷寂月球地表的迷恋。

画面以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为主体,在构图上,我将二者置于对角线位置,在产生主次、大小、远近对比的同时,为“路径”的经营留下空间,让色彩、质感遥相呼应;在材料上,我选择运用金粉、银粉、金箔,与月球冷寂地表形成反差。月球地表的笔墨处理则较为放纵,多为大面积的干笔皴擦,配合湿润的淡墨烘染,材料上采用了色泽冷峻的松烟墨,以期表现萧条淡泊之意。结构上前景起伏、收缩节奏较大,远处平缓开阔,配合环形山、白色碎石零星点缀其间。真空之下,白石与黑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

《九天揽月》是对嫦娥四号的忠实再现,作为一次尝试,希望借此发现不一样的“山水”。






马得料

1984年生于河南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于杭州市天元公学


(获奖作品)马得料,《初馨》,240cm×180cm,纸本水墨,2019年



我的中国画的创作,坦言之,纯粹是以小我之喜好和追求为出发点而产生的,而“小我”的存在必须以“大我”为根本立足点。虽然中国画的写意传统在一段时间里一直经受各种绘画艺术形式的冲击和考验,但其固有的精神性和创造性反而愈来愈被有识之士所重视、推崇并大力弘扬。

作为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的青年一代,有时面对外面纷繁和飞速发展的世界,不免会陷于彷徨之中。我常常会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笔墨作为中国画语言方式的根本在于追求意象造型之美,同时借书法意识传达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每次作画,运用笔墨追求意象造型、笔墨韵致、空间、造境,以及虚实、黑白干湿浓淡关系的和谐统一时,伴随我的是精神的专注、兴奋、享受,这大概是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即将呈现而期盼的心情。





王宏州

1987年生于辽宁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


(获奖作品)王宏州,《踽踽》,8cm×120cm,绢本水墨,2020年


水墨于我个人而言是不断重塑自我的一个过程,我在创作中关注个人感受,与自我的对视成为我与外界建立屏障的有效途径,创造也许就发生在这些被自我保护起来的秘境里。我试图将“自我”从外界环境中剥离出来,凝固在一个隐匿的非现实场景之中,人物神情游离散漫,沉浸在某种神秘混沌的境遇里,这是外部世界于我的内心投射,不断尝试以达到水墨与自我表达的契合。

生活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多义的,水墨是我观看世界的过滤器,我以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标准来过滤扑面而来的外部信息,通过关注自身来映衬庞杂的现实生活感受,将生活日常碎片式地记录下来。我将每件作品视作社会生活的局部,是一个个被不断堆叠、又不断剔除的图像印记。






王一婧

1990年生于河南

毕业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获奖作品)王一婧《春又生——与崔白对话》,88.6cm×226.7cm,绢本水墨,2018年


此作品创作于我儿子刚出世的第一年,初为人母,第一次感到生命的蓬勃与无常,冥冥中开始重新审阅和思索“生命”。我仿佛是生命的旁观者,以审美的眼光与心胸去构建出属于个人的灵境与乐土。万物流转变迁,枯荣交替各自有各自的生命轨迹,在作品中我试图以枯木重新抽芽、长叶的过程,向观众展示出宇宙间循环往复的自然之“道”,垂暮涅槃亦是新生的开始,在轮回中重生。作品中枝干以内在形式结构关系的和谐为前提,重新组合后构造出新的审美意象,鸟雀则取自崔白的《寒雀图》,布局有意识按画面起承转合的节律美进行安排,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本作品虽以对话之名,实则是对中国文化、中国画传统的回归与致敬,借此表达出顽强的生命和对精神力量的信仰。



王中丹

1984年生于江苏

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

现工作于邳州市邳城中心小学


(获奖作品)王中丹,《风雪千里》,220cm×190cm,纸本水墨,2021年


这是我第一次去部队采风,正赶上部队在训练演习,真正感受了军营生活和军人的情感世界,于是我想以一种激昂高亢的姿态表现军人的风雨历程和千里之外的情怀。在创作之前,我围绕着大场面的构图下了不少功夫,以行驶的火车作为背景,通过强化黑白对比突出主题、稳定画面,以动和静加强画面的节奏感……然而似乎还是不能表达出军人千里之外的情怀,于是又想到冰雪,创作“风雪无阻”的系列画面,终于能够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怀。


在色彩方面我采用了暗色作为背景,以冷暖对比表现画面,同时运用了一些新技法和新材料做辅助,将绘画过程中的传统技法、严谨写实、新材料运用、写意性挥洒、质感表现、大疏大密等绘画技术因素交织在绘画中,力图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张弦

1987年生于北京

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3年结业于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班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兼任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北京市朝阳区美术家协会理事

北京紫苑书院执行导师


(获奖作品)张弦,《天台山十九摄氏度晴》,69cm×136cm,纸本彩墨,2020年


油画组优秀奖(共10名)

淡昊

1995年生于内蒙古

201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获学士学位

2021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为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外聘教师


(获奖作品)淡昊,《坦途》,150cm×150cm,布面油画,2021年


我在绘画中一直追求一种真、善、美的表达,努力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寻找出路。以诚恳的态度去面对自然,用大量的写生来总结创作的经验。我坚信写生是绘画创作的源泉。

油画《坦途》是我研究生毕业创作组画中的一幅作品,画面主要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赛马时的场景。构图方面,我采用了平视的视角表达物象,将人物设计在云的阴影里,使主体人物在环境中更加突出。造型方面,我对画面场景进行了较为概括化的处理,用几何体块的方式塑造云、山、树林等景物,尝试与具象的主体造型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加强画面的绘画语言。色彩方面,我简化了色彩的构成组合,所有颜色的运用都围绕着画面整体绿灰色调进行布局,意在追求一种和谐、永恒的感觉。


李志兵

1983年生于河南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20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研究院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获奖作品)李志兵,《上妆》,180cm×130cm,布面油画,2020年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剧种渐渐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要让大众重新认识优秀的戏曲文化,需要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样式展现给大众,作为一名油画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以一种新的视觉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活跃在农村的小剧种演员群体。这件作品画的是北方农村庙会上的戏剧演员在后台化妆的场景,描绘了一名大平调演员正在凝神化妆的瞬间。昏黄的灯光,简陋的化妆台,站立的姿势,专注的眼神,他持笔上妆那一刻深深打动了我。这一刻不像在聚光灯下会有那么多人的瞩目,然而穿着日常的便服,反而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吸引我想要去了解这一群体幕后的真实生活。


李健

1983年生于山东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现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淄博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获奖作品)李健,《兄弟系列(生活空间)》,120cm×200cm,布面油画,2017年


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曾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我觉得这段话就是对我油画创作谆谆教诲和现实指导。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有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润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刘宇

2015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8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获奖作品)刘宇,《安居》,100cm×150cm,布面油画,2020年


莫迪里阿尼曾说:“人有两只眼睛,一只观察周围的世界,一只凝视自己的内心”我所追求的正是感知的自然与情感的统一,通过适当的表现方式达到与心灵精神的高度契合。

作品《安居》画的是北海城郊区的一处普通场景。这是一个安详的中午,色彩鲜亮明快,建筑之间的错落关系带有天然的形式美感,一切都是那么安静祥和。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我却喜欢从生活中最普通的景致里寻找素材,那种极为常见但又常常被人忽视的美好是我想表现的。随着我对绘画理解的提升,愈发肯定:在深刻了解客观物象后,通过感受的加工安排再生出来的形态才是最感人的,伴随心性的自然流露把控整体画面,这个过程一定是理性和感性相互交织得出的。这也许就是绘画的魅力与灵魂所在。绘画有很多可能性,其中的奥秘在等待我去探索,感恩生活。



陆瑶

1991年生于山东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


(获奖作品)陆瑶,《空》,100cm×40cm,布面丙烯,2020年


面对“今天为什么还要画画”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找不到一个特别能让人信服的答案。但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爱画画”。画画过程中,无论写生、临摹、还是创作,最重要的是在其中体验到快乐和收获的喜悦。笔尖触碰画布的触感、或粘稠或流淌的颜料、精致的描摹……这一切都令人神往。


我的作品都是从日常事物中写生而来的。写生的过程步步是创造,感受既单纯又丰富。《空》来自我对工作室一角的写生。午后的阳光洒满空旷的房间,地板上变幻莫测的色彩,不同倾向的白墙,各种走向的线……每一处都让我着迷。我认为绘画应该是朴素的,凡事都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领会,天空未必就是蓝色的,花儿也未必就是红的。在这件作品中,我试图用最朴素的绘画语言传达内心世界的安静,用色彩有声有色铺排开室内小景,拓展出丰富宽阔的精神天地。



马青山

1982年生于吉林

毕业于吉林省延边艺术学院油画系

现为职业画家,生活工作于北京


(获奖作品)马青山,《筑梦空间-No.2》,100cm×100cm,布面油画,2021年


创作《筑梦空间-NO.12》,无疑是我与贾柯梅蒂的一次艰难对话,因为整个创作过程我都执着地试图走进他深邃的内心,这也是我对大师的致敬。


我着迷于表现贾柯梅蒂的工作室,因为那简陋逼窄的房间里弥漫着主人旺盛的生命气息,承载着他独特的精神世界。相对于自然主义的客观再现,贾柯梅蒂的夸张表现更加主动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的灵魂和那个时代紊乱的精神命脉。尽管他已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以近乎苦行僧般的清贫,为追求理想不断推倒重来的执着成为艺术家的典范。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真诚,耐得住寂寞,勇于创新,刻骨铭心的去关注社会和人类本身,坚持用自己蕴含理性意识的眼睛去辩析真实的世界、发出自已的声音,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拥抱未来的明智选择。这也是我们年轻艺术家构筑梦想空间时应该牢牢记取的艺术真谛!



宋荣耀

1988年生于山东

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于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获奖作品)宋荣耀,《冬日夕阳》,120cm×180cm,布面油画,2020年


一直以来,西部是我的向往、我的情结。我向往西部的辽阔与纯净,西部能给人遐想也能给人震撼,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启迪走向平静,也能让人昂扬斗志,激发创作欲望。这次的参展作品正是对西部地区风土人情的表现。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追求艺术风格的同时,需要对所积累的素材和感受进行加工提炼,既要充分展现大自然的原始原貌,也要主观能动的进行适当的创新;不仅要注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更要强调意境与神韵。通过点线面的运用,在构图、光线、体积、色彩、形状、节奏、韵律等诸多方面做出尝试,传达出强烈的视觉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那片热土的深情,展现艺术的本质精神。


王雪

1988年生于河北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获奖作品)王雪,《卫士》,60cm×120cm,布面油画,2021年


我的创作不刻意寻找题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触动我的事物或情景,并在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里适时嵌入恰当的象征和隐喻。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院子。记忆中小时候走夜路,脚步声所及之处的院墙里总是伴随着几声犬吠。从村南头走到北头,一路上犬吠声此起彼伏,让儿时的我既害怕又莫名感到安全。


《卫士》这幅作品,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北方农村再平凡不过的场景。斑驳的围墙下,铁笼里外有几只凶悍的大狗,忠诚、警觉……不算太高的围墙上,置满了锋利的玻璃和酒瓶碎片,让院子显得神秘而又有一种不可靠近的距离感。墙角下的几只大狗的头都转向了画面的一侧,似乎凝视着画面外某处传来的异动,他们如同卫士一样警觉,没有一只懈怠。迎着画面走来,画外人与画中犬的对视,仿佛远行的我和家乡遥相眺望。



王瑀

1994年生于江西

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获奖作品)王瑀,《物语2》,120cm×100cm,布面油画,2020年



对我来说有两种本质上全然不同的空间:一种是可辨的、编码化的文本空间,另一种是变形的无意识力量的流形空间。流形空间的时间是事件的时间,一种不受制于过去、现在、未来等时序区分约束的时间。流形本身是不可再现的,唯有流形的行动轨迹才得以现身而为我创作作品的功用,以此来揭示流形的效果,并因此在客观的编码化世界和主观的幻想世界之间开启一个交互世界。这个交互世界本身是有自我创生的能产自然以及能动的动态邻域。当我在创作作品时,在艺术作品之间游弄的崩形的毁坏力直接逼近眼前,并因此接合知觉的邻域,同时间也表露无意识的运行。当我的作品能吸引观看者的眼与身体时,我的作品处于感性的领域,更确切的说是感官的领域。我的作品让你感受到的语言便是物语。



吴志军

1992年生于广西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

现工作于广西艺术学院


(获奖作品)吴志军,《四十出头·十》,140cm×200cm,布面油画,2018-2021年



人物一直是我涉猎很少的题材,我一直想尝试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一个偶然的晚上,我在我本科老师的工作室里看他画画,忽然有所感触:不如就画何老师作画的场景!老师在忙碌的教学之余始终坚持画画,经常和几个朋友聚在工作室谈论艺术,时常朋友犹在,他已提笔创作,这般场景,充分展现了他在追求自己理想时的努力与对待绘画的专注,同时其中夹杂着人到中年的困境与多彩。因老师的年龄四十有一二,所以我把这个系列命名为《四十出头》。这批作品是拍照片后画的,没有画速写和草图,直接在画布上进行提炼和整合,渴求创作时最短兵相接的鲜活与冲动。在人物形象的雕琢上我花了比较多的功夫,尽量画出每个对象的感觉,特别是那种中年男人的特征。场景的疏密和黑白都重新作了处理和组织。桌面上杂乱的茶具,既丰富了画面,也体现了这一代人的生活状态。




关于展览


第二届青年画家扶植计划

暨绘画新锐展

2021.11.21-2021.12.5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博物馆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文化艺术新街1704号)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第二届青年画家奖项得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