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倒戈将军冯玉祥在广州拍摄的照片,踩水车的清朝人

1925年在北京街头的独轮车夫,独轮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平民百姓使用的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这种独轮车在北方地区经常被人们当做毛驴一样使用。
因为它只有一个轮子,所以被称为独轮车,除了这个称呼外,它还有两个名字,就是手推车与鸡公车,鸡公车的称呼在西南地区使用得比较多。
古代的地面不像现在还有沥青与水泥,那个时候到处都是泥巴路,路面上会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所以使用这种交通工具是非常方便的。

1930年北京街头拍摄的照片,一位走在丧葬队伍前方的执事,在古代官员出行,或者是民间办喜事和丧事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人出行。
他们手持仪仗在前方为官员开路,或者是在丧葬队伍上手持礼器,因为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就统一称呼他们为执事。

在一家卖香烟的店铺门口拍摄的照片,这家店铺为了吸引顾客,在店门口摆放好了桌子和凳子,一位老大爷正闲着没事在这里抽烟晒太阳,看他的穿着应该是一位有钱的地主,或者是家里做生意的商人。

从大街上路过的中年妇女,她背后的竹篓内装满了废纸,她捡这些废纸应该是拿去卖的,她的上衣还打着一大块补丁,如果她的家境足够富裕的话,她也不至于背那么大一筐废纸走在大街上了。

这是位于河北正定的天主教堂,1858年一位从法国来的传教士向当时的清政府租借了这块地方,他拿到这块地后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教堂。

1933年在河北正定城墙边拍摄的照片,一群当地人正在这里晒太阳,后面的城墙已经破败不堪。

在天宁寺凌霄塔前洗衣服的妇女们,这座宝塔是在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建设的,当时这里有很大的一座寺院,因为多次地质灾害的影响,到民国初年的时候,整座寺院就只剩下了这座宝塔。

1889年在福建地区拍摄的照片,几名当地的青壮年正在利用水车灌溉农田,他们只要踩动脚底的齿轮,就可以将后面河流的水抽到上面的水沟中,在那个没有电力的时代,这种水车真的也算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明朝洪武年间,人们在福州古城北面的屏山山顶上修建了这座高31米的镇海楼,这座楼曾经是福州古城的第一高楼,站在上面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停泊在福州港口内的渔船,一艘大船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推翻在了水面,这些渔民世代以打渔为生。

民国时期在广州街头拍摄的照片,一辆比较拉风的汽车正行驶过来,汽车上坐着的好像是几名女学生,她们的手上还拿着什么标语。
在那个时候能买得起汽车的家庭也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了,周围站满了围观的群众,应该是在搞什么集会。

站在前面的就是有着倒戈将军之称的冯玉祥将军,这张照片是在广州拍摄的,他左手边的妇女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刘德贞,前面两个小孩是刘德贞所生的儿子冯洪国和冯洪志。
冯洪国后来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他还与抗日英雄张自忠、吉鸿昌一起在战场上与日军战斗过。
冯洪志后来成为了国际著名的核子物理学家,美国许多大型核电站与核潜艇的重要设备的设计工作他都参与过。不得不说冯玉祥这两个儿子都挺厉害的。

民国时期的黄包车,一名贵妇人正坐在车上,当天的太阳非常大,车夫给车顶上加装了车棚。

一位走在街头的中年男子,不幸的是他的双眼失明了,他只能依靠手中的小竹竿探路前行,在他的胸前是一把雨伞,身后是一把乐器,看他的穿着打扮还不错,应该他的乐器表演很受欢迎,为他带来了足够多的收入。

在一座高楼上方拍摄的照片,镜头远处是一座宝塔,高楼下方是一排排漂亮的瓦房,这种建筑风格有点像江南地区的建筑,如果是苏州地区的话,那这些房子中间应该还有许多水道。

在一条小河边拍摄的照片,这位渔民的船上还加了顶棚,可能他晚上也是住在船上面的,不得不说这个水面真的是清澈见底,这么好的水质让人看了就能爱上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