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取向家庭治疗||情绪取向关系治疗(六)
家庭治疗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问题的持续因为整个系统运转失常。例如,退缩的父母会引发孩子寻求关注的问题行为,如果不干预退缩、不回应的父母,对孩子的单独干预最后也是无效的。在家庭里,父母常常困于两难之间,一方面焦虑地保护和关注孩子,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能承担责任并成长起来。当父母与孩子联结消失,父母也常常会通过应激性的指责和控制消除痛苦。此外,父母联盟与夫妻联结之中也会出现压力性分歧。而想要改善僵化的个人现实和回应方式,就需要不断地对当下的互动模式进行确认。
除开父母给孩子的回应,每位父母也得去处理自己的依恋模式带来的影响。父母也会因此而深感挫败,所以情绪取向家庭治疗假设父母需要支持,需要结合自己的养育者身份去识别、调节情绪,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EFFT治疗不是单纯地教授父母认知技巧,而是建立新的修正性体验和新视角,引发对孩子不同的回应。
6.1教养联盟
EFFT很关注教养联盟,即父母是否能合作育儿。所以在EFFT中,处理夫妻关系问题的目的是让夫妻形成稳定安全的联结,增加共同教养孩子的有效性。McCoy等(2019)的研究指出,相比于孩子和父母的冲突,孩子对父母冲突的敏感程度、对父母冲突的自责程度、父母之间的疏离程度可以更好地预测儿童适应不良。儿童不会适应父母的冲突,而是会越来越敏感。年幼的孩子会通过外显的行为如暴力行为来表达父母冲突引发的痛苦,而青少年更可能通过内隐症状如抑郁来表达。所以,EFFT强调,想要让儿童有最好的发展,首先要塑造一堆投入、合作的父母,而不是塑造孩子。
6.2家庭评估
EFFT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评估家庭问题:
(1)探索家庭互动的结构,如谁支持谁,谁和谁结盟,谁会对痛苦做回应。
(2)寻找家庭成员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如当妻子愤怒时,丈夫和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这样的反应会对彼此造成什么影响。
(3)倾听家庭的故事,如家庭成员主要的历史事件、近期的危机事件,家庭成员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
(4)探寻家庭的可亲近性、回应性和情绪卷入。如谁会向谁求助、谁会提供帮助;面对孩子的痛苦时,为何没法回应;父母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
6.3干预阶段
EFFT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调节处理父母的情绪,使他们有心理能量共情孩子。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完美父母”的期望加在他们身上,关系总是处于不断适应、犯错和修复的过程里,只要保持总体基调安全,这些错误便不会成为孩子灾难化的被抛弃的讯号。在这个阶段,需要将个体性、反应性和表层情绪纳入到互动的框架中(将双方的反应放置到互动中去理解),接触并分享深层的情绪。
(2)重构依恋。在安全的氛围中形成父母与孩子的积极联结体验,用共情的方式描述孩子对依恋的更深、更明确的表达,让照顾者用真实的、关爱的方式回应孩子。在这个阶段,也会帮助孩子理解父母不安全的反应背后的深层情绪,如为什么母亲会一直唠叨。治疗过程中,不断建构并正常化孩子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处理之前未得到回应所带来的依恋需求的创伤。其实相比于接纳持续伤害自己多年的伴侣,接纳急切地想回应和保护自己的父母更容易。
(3)巩固改变。和家庭成员一起叙述一个裂痕与裂痕修复的故事,以及对未来的远近描绘。
在EFFT中,鼓励父母重新定义关系,为孩子提供安全联结,帮助父母找到情绪平衡点,克服他们自己的伤痛(如对失败的恐惧),看到孩子的脆弱;帮助父母成为有回应的依恋对象;帮助孩子调整依恋需求,让其能够寻求并感受到父母提供的关爱。EFFT帮助父母调节、处理负面情绪,正常化“人们都在学习成为父母的路上”这一事实,让父母确信学习会发生在不断被激怒时,发生在被“想要成为完美父母”的责任损耗时,发生在我们意识到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事先绘制好的相处路线图时。
来源: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Susan M. Johnson著【加】
蔺秀云,袁泉,谭玉鑫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