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爹的「别人说」!

◼️ “我朋友说,考研要从大二就开始准备,我现在开始是不是太迟了”/“我问了学姐,她说新传考研很难上岸,说我现在的知识水平根本没有办法考得过别人”/“同年级的是好朋友要保研了,他一直都蛮努力的,我感觉我都比不上别人”/“我们学院有个老师,她也考了同等学力好几年的研究生,一直没考上,他让我别考新传了”/“舍友每天学习到晚上一点,我也需要像她这样才能考上吗”/“家里有个阿姨说考上研了也没有出路,不如早点出来实习”/“我很怕和朋友聊天,他们很多都比我优秀太多了”/“昨天和高中同学出去吃火锅,她们本科都是新传,现在都准备保研,但我是跨考,她们说没什么机会”/“我该不该继续”
◼️ 他们说,她们说:说这一切太难了,我是为你好;说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说不如选个容易的学校,随便考考;说考研不如出来工作;说新传上岸难、跨考难;说傻子才学新传;说不如去考公;说起码准备两年,现在都迟了;说书早就看了好几遍了,笔记都做了三大本;说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说我的机构全都是400+上线的;说已经准备开始写题了
◼️ 我说,悄悄地、怀疑地、自卑地、怯懦地说:
◼️ “你跟我说的每句话,都搞得我好焦虑”。

◼️
03/11/Sat.
零基础去兴趣小组
你只会出丑好吧
@TuTouSuo™️
二零零七年的时候,小学五年级,学校开始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兴趣辅导课,每周三、周五下午的四点到五年允许每个人参加各自喜欢的小组,包括体育、书法、国画、英语、啦啦操等等,前提是由老师来各个班级里登记参与的人数,名额先到先得。
时间久远,我几乎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情况如何,但却始终保有着一个格外清晰的画面,像是在脑海中重复回忆、描绘、品味了上百次那样,不断琢磨着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穿着蓝白的格子衬衫的书法老师来到班上的时候,身旁的朋友都将手高高地伸起,唯独我,扭捏地、沉默地安静着,就连他直接点到我名字的时候,都选择了回避。
即使我真的很喜欢书法课,即使我已经想过无数次自己拿起毛笔时的样子,但我还是没有举手。
直到人数一个个地被填满,我的嘴巴都再没有发出过声音。
而之后的一整个学期里,每次我路过书法教室,走向旁边的英语课时,都反复在想一件事:
“为什么当初我会选择拒绝,哪怕是老师已经主动点了我的名字”。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某一次无聊的课件谈话里,我的朋友,一位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书法的朋友跟我说:
“书法这件事很难,从选笔到墨水的调配,再到宣纸的厚度,都有要求,如果是零基础,到了课堂上只会出丑。”
就这样一句话,就让从未接触过书法的我畏难起来,即使我连一节课都没有参加过,即使那位老师就是每周天给我补习数学的、熟悉的人,我都选择沉默,选择错过这样一个自己本来很喜欢的活动。
两个星期后,当和我一样从未练习过书法的同桌拿着老师帮忙准备好的笔和纸要去上课时,我终于鼓起勇气问出了过去十几天里始终难以释怀的那句话:
“所以学书法难吗?”,我说。
“不难吧,老师都是一个个教的,我觉得蛮有意思的。”
说罢,她就朝教室门口走去,迎着其他与她一同抱着笔墨纸砚的同学,向着我最喜欢的地方走去。
也是那天,我旷掉了无聊的英语课程,再也没有参加过兴趣小组。
®️
◼️ 让他们说他们的
◼️ 反正我得做我自己
以上这个故事必须和最近我接收到的各类关于「别人跟我说」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其内容无非是有人说新传很难考、就业不好,或者是哪位共同认识的好友已经开始复习半年了,谁报的机构400+的上岸人数有多少等等。每次谈到这些,我都会回想起路过书法教室的时候,一群人在里面提着笔练字,墨水的特殊香气和宣纸的木质味道,和晚霞、和脚下的石板路,和学校里那棵古老的、垂下长长须条的榕树一同,将那个春天的傍晚变得温柔起来。
而我却不在这个曾期待、勾画了数百次的场景里。
就是因为别人说。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一个特别需要别人肯定的角色,乃至是生活中很小的某个决定,都会摇摆犹豫,害怕尝试新的东西,依赖着熟悉的一切过活:脚边养了三年的加菲、住了两年有余的房子、用了五年的电脑、循规蹈矩地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如果要做什么改变,需要去完成某些具有挑战意味的活动,第一件事,我会先问最亲近的朋友:
要不要去做。
就像是最开始考研时,哪怕自己心里已经做好了选择,却仍然需要他人的肯定,生怕这个决定是不被认可的,是不切实际、天方夜谭式的想法。
还好,她告诉我的,是「我相信你」。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的朋友给我的是一个否定的、质疑的答案,我还能不能走到现在,会不会有勇气一股作气地、彻底地投入复习。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若干年时间里,我仍然会像反复想起五年级时候的那件事一样,在某个深夜,在某个不如意的瞬间,回忆起这个当时没能遵循内心想法的时刻。
只因为在所有的一切尚未开始前,听了别人的一句话。
所以在这两天,当听到同样的问题时,我知道自己的答案实际上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但一味的鼓励有时也未必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我更希望的,是由自己个人做出的选择:
先去尝试学习,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接触这个学科,去入门、去摸索,逐渐地,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正反馈,自然会不断坚定所做出的决定;如果它错了,这条路越走越坎坷、越走越失去欲望、越痛苦,那就及时止损,及时退出。
但无论怎样,都不要在没有尝试前放弃。因为只有真正投入一件事时,才能够用实际行动填补空虚的内心,去安抚不自觉就蔓延开来的焦虑情绪。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将会如何对这场本来应该开始、想要去做却未能成行的事赋予怎样的想象:
如果当时做了,我会不会…
最怕的不是做了,然后失败;而是没做的事,成为人生失意中不断回想、懊恼、做出假设的对象。
借用网上流行的那句话来说,“管他呢,既然都会后悔,不如先做再说。”
对啊,管他呢,管他们怎么说,
就算是撞上南墙,我也要不撞不回头。
◼️ 遵从我心
◼️ 不问西东
“自助者,天助之”。
这两句话应该算是彼此交织,成为我个人生活中始终能够坚持下来、做出每一次选择的动力。前者是问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未来;后者是明确,所有的生活、所有的可能,都在于努力地、勤奋地行动。
我知道,现在和别人谈理想,多的是现实主义者的嘲讽,他们会笑着写想法太天真,会说没经历过社会磨砺,没见识过北京清晨挤掉鞋的早高峰,没遇到过上海凌晨的江风和孤零零的深巷。
所谓「遵从我心,不问西东」,不过是文艺青年对自我的思想赋魅,不过是幼稚可笑的象牙塔式想法。
但我想,我见过南京四点半亮起鱼肚白的日子,我也伏案于桌前直到城市的霓虹灯一盏盏地熄灭,我站在过厦门零点的街头痛哭流涕,也疲惫到几乎没有意识地昏睡过去。
可我仍然能够去欣赏朝霞出现的瞬间,闻到清晨的露水混着玉兰花的香气;能够躺在印刷工厂破败的房间里插科打诨;能够为地铁里卖花的奶奶、拉二胡的爷爷,驻足几分钟的时间。
理想与现实并不矛盾;
就像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过活。
这辈子,这经常就变的狗屁不通的生活,总要有点能够为之产生欲望、为之奔赴的可能。
如果现在,你问我,眼前的生活、平淡的选择无法勾起你更多向前的动力,但所有人都说,远方的那条路如此难走。
那我就会直截了当地讲:
“去他爹的别人说!”
“你给我听你自己说!”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²
「2023/复试班」
在春日,在新的一年
触碰理想,实现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