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核心理论补讲:故事如何获得新颖性?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我们知道新颖性是故事运作的重要条件。并且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故事买方市场中,新颖性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出来,甚至其会对一个故事是否能够受到观众喜欢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里呢,我所指的故事新颖性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故事的老旧俗套乏味而言的。比如故事主题上,又是老旧的关于善恶斗争的,又比如故事主角又是那种想要拯救众生的圣母婊,又又比如故事剧情上又是要通过一场主角与反派的互殴来决出胜负来结束故事等等。
观众一旦看出一个新创作出来的的故事是他早就曾品尝千百遍的,那么观众还会有胃口吗?观众肯定没有胃口,甚至懒得动筷子。
如果作为创作者的我们想要让观众重新大快朵颐起来,那是一定要推陈出新的,也就是使我们当下新创作的故事获得新颖性。
那么如何才能使故事获得新颖性呢?
这里我想到的比较简便实用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三层思考法:即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至少想到第三个层次或以上。
比如就拿人物设计这个问题来说,人物只能是好的或者只能是坏的,这是第一个层次,也是通俗小说最常用的作法;而人物是好中有坏,或者坏中有好,或者假好真坏,或者假坏真好,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了,已经不太通俗了,有文学性了。
但是这是不够的,并不能使人物真的摆脱老旧俗套与乏味,即获得新颖性。因此我们要再往深了去思考一层,也就是来到第三个层次,比如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善恶,无非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利益。
当然如有必要,那就得来到第四个层次,不过一般我们只要攫取第三个层次的内容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新颖性。
有时反而因你采用第四个层次或以上层次的内容,反而会过犹不及,反而会把故事导入另一个极端:晦涩性,从而使故事显得曲高和寡,因而高处不胜寒。
毕竟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活在’我们自己的‘普通世界’之中,而这个‘普通世界’是具有很大引力惯性的,总是会把我们往普通流俗上靠拢,也因此我们也总是活在‘普通的认知层次与范围’中的。即使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曾经接触过更高层次或更广范围内的内容,但因为那巨大引力惯性的存在,我们也会渐渐回跌滑落回到那个‘普通世界’之中,从而继续活在‘普通的认知层次与范围’之中。
这就像修禅论道的人,如果不时时勤奋努力精进不止,从而使自己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中,那也是迟早会退化成庸俗之辈的。
既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并不会因偶尔接触到超越自身层次的东西,就真的提高自身的认知层次与范围,而是会滑落回到那‘普通的认知层次与范围’之中,那么这对于我们营造故事新颖性就是有利的。这也从侧面提醒我们这世界本来就没有什么真正新颖的东西,而我们之所以感到新颖,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初次接触或者遗忘滑落的缘故。
但是呢,通常情况下,我们提供给观众超越其一个层次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观众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保有一些这第二个层次内容的些许记忆的。他们初接触第二层次的内容的确一开始会感到惊奇,但如若他们回过味来,就会觉得这也挺普通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如此而已。
因此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要给观众超其两个层次的内容,即第三层次的内容,这样才能确保故事获得新颖性,这样才能避免老旧俗套乏味以及晦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