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逻辑课
一
“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墨经》
逻辑第一题,“你不懂的事情,你怎么知道它对,还是不对呢?”
如果你不懂逻辑,怎么知道这里讲的是不是对的呢?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虽然我们的大多数空闲时间都是无谓地浪费了,但也没必要在一个毫无用处的文章上再多消耗。
是不是“对”,你未必知道。是不是值得再看下去,这才是你现在要做出决定的。
根据“所见”,通过“所思”而有“所得”,最终辅助行动,这就是“逻辑”在发挥作用。
如果上面这些话,说中了你的心思,你会不会觉得,这“很有道理”?这“逻辑”,应该是对的了?
通常来说,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离“上当”,“受骗”,“被蒙蔽”不远了。
所有谎言,都是从你认为的“真话”开始的。如果从一开始你就发现有假,你还会上当吗?也许会,但终究也不会多。
基础逻辑第一课,“怀疑”。
二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逻辑第二题,“我不懂的事,我怎么知道,它是对的呢?”
与第一题好像一样?不。第一题中是“你”,第二题中是“我”。
“你不是我”。
这并不是一句废话。它是一个否定句。否定句是一个判断。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判断是对的。我们无法“怀疑”这个判断。怎么做到的?
再看这两句话。
“我是我。”
“我不是我”。
如果单独拿出来一句,可能我们还没什么感觉。把这两句放在一起,我们立刻知道,这两句绝对不可能是同一个意思。因为我们学过,“是”与“不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含义。
再回头看。“你不是我”,我们能够立刻知道它是正确的,也同样是因为我们学过,“你”和“我”这两个词代表两个不同的含义。
由此,即使一件事情我们并不懂,但只要找到这个事情中存在的不同含义,再通过有效的思考,也可以知道它是不是对的。
基础逻辑第二课,“思考”。
三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逻辑第三题,“如果一个事情,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哪一个才是对的?”
普罗泰戈拉收了一名学生叫欧提勒士。普罗泰戈拉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信心十足。于是两人签了这样一份合同。欧提勒士在入学时交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在他毕业后,根据第一场官司的结果而定。如果欧提勒士赢了,他交另一半学费。如果输了,他不用交另一半学费。
欧提勒士毕业了,但他总不帮人打官司,普罗泰戈拉就总得不到那另一半学费。
普罗泰戈拉是哲学家,讨薪也讲究“以理服人”。普罗泰戈拉对欧提勒士说,“如果你不给我另一半学费,我就会去告你。如果你赢了,按照合同的规定,你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你输了,按照法庭的裁决,你还是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所以,小子,还钱吧。”
普罗泰戈拉确实是个好老师,欧提勒士也不愧是个好学生。他对普罗泰戈拉说,“如果你告我,我输了,按照合同,我不应该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赢了,按照法院裁决,我也不应该给你另一半学费。所以,老师,您走好。”
这就是著名的“半费之讼”。它难倒了许多大哲学家,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在古希腊,合同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如果在现代,合同小于法律效力,这个难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这个难题的根源就是“双标”。
基础逻辑第三课,“建立唯一标准”。
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
唯一标准建立后,就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一切相关事物,得出相当于标准的一个判断,而这个判断将是“必然正确”的。
基础逻辑第四课,“比较”。
学会这四个基础逻辑后,我们就可以进行逻辑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