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代剧不仅“服道化”要符合标签,人物塑造也不能跳出年代的特点

2023-04-04 08:34 作者:府右街二子  | 我要投稿

一个演员演技好不好,看他能否把花红叶绿演活;也看他有没有本事,让观众跟着他一起疼,而且是那种要命的牙疼式的疼。

                                                                                                            ——追剧爱好者

《他是谁》一开播,就引起大家的观剧热情,不仅仅是因为有张译丁勇岱等老戏骨,而是剧中的那个年代引起人们的共鸣,还有凶残的“白银案”。观剧人群的年龄结构,我估计506070后为主流,8090后次之,00后寥寥。

言归正传,先聊聊正主卫国平。别的地方就不多说了,因为可以“容忍”,但在聂小雨连人带车坠江后,他有两个方面跳出了“画面”。

一是沿江寻找聂小雨, “人为”的“铁汉柔情”在找人的距离上,被“出格”的细节给出卖了。

车子被打捞上来后,里面没有聂小雨的尸体,存在逃生或被人救起的可能性。于是就有了卫国平背着双肩背(那时候真没这玩意,类似的一款叫马桶包),几天几夜沿江寻找聂小雨的“痴情汉”人设。

痴情不痴情,这个有一万种不同的看法,仅从剧情看,卫国平和痴情不搭噶(上海话不搭界的意思)。

这个还在其次,重点是“寻未婚妻”的距离和空间有了“穿越感”。

警察更应该清楚的一个常识,既发生聂小雨人车坠江事件后,向沿江下游通报协查这是常识性的官方机制,凭你两条腿能走多远?你不上班或是有日行八百里的能耐,局长和宋处能在下班天黑后,在江边说找到你就找到你?除非卫国平就在聂小雨人车坠江附近转圈。

第二个“出格”的画面是,卫国平是个好警察错不了,但也未必非得是完美的“工作者”,“故意”的色彩太浓厚,令人意难平。

比如卫国平被纪委“正名”是个经得住考验的好同志那天,局长请大家去他家里家宴,庆祝卫国平复职。镜头一转,屋里就卫国平和宋处两个人,宋处说时间差不多了,该去了。结果卫国平一脸茫然问,去干什么?

真心话,有责任心和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很多,但没几个废寝忘食到这个地步的。这是体现责任感吗?不不,这是典型“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而这样的“缺陷”,整部剧里有很多。比如“站住”,成了聂小雨和他约定的“暗语”——喜欢。

这不“出格”吗?哪个女孩和人恋爱时,会用这样的“暗语”来倾听来自对方对自己的喜欢?又不是特别关系的秘书和老板分场合对暗号。

又比如那些小混混,那个年代,他们真敢那么蔑视挤兑卫国平或宋处、二叔那样的便衣警察?就算讲纪律,那种情形下的卫国平或者二叔,用“形意掌”(耳刮子)、 “踢球式”或者比较直接的“小红拳”、“踹狗式”小小调教一下目中无人的小混混,也不是啥稀罕事。这是其一。

其二,还是去局长家吃饭这事,卫国平凝思于聂小雨“不见其影”的蹊跷上,说(大意):小雨还没找到,哪有心情去吃饭?宋处恼火说,找不到聂小雨难道你就不破案子了?

因此引发宋处和暗恋卫国平的顾开岩一番“争吵”。

这很过分了,局长是你师傅没错,但也不至于卑微到你一个刑警队长说放鸽子就放鸽子吧?

有一个算一个,全国人民警察队伍里,刑警队长好意思给局长这个级别的大领导放鸽子的人,真的有吗?

还有,如果长时间凝思就能破案,那还要那么多队友干嘛。警察破案,讲究的是“集思广益”,但在《他是谁》里,整个三队,卫国平是“智多星”,所有关键节点,都在某个瞬间启发他的新思路。其他人则以调查和找碎片证据为主。

卫国平复职之前被抓的几个“嫌疑人”,包括后来又进入他视线的“老实人”蒋广善,几乎所有的“案情分析会”上,不是卫国平头头是道的在分析,就是他又有了“出其不意”的想法,二哥等人只会聆听和接受任务。

再一点,把卫国平的人设铺的太完美了。警察也讲人情,剧里的宋处,二哥,顾开岩,包括局长和聂家兄妹,在剧里能让卫国平不嬉皮笑脸的人几乎没有。唯二让他不敢“放肆”的人,就两个,一个是他在电机厂时的师傅,一个是政委。

这部剧看到现在,总感觉卫国平一直在破案, “割喉案”、“碎尸案”、“纵火案”,还有“涉黑案”、“强奸案”等等,而且,还定制了只要进入角色,就是“全力以赴”、“六亲不认”的职业人设。

卫国平是个好警察,但不至于非得如此“完美”吧?



年代剧不仅“服道化”要符合标签,人物塑造也不能跳出年代的特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