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承认吧,你只是“损失厌恶”而已!
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是没点“怪癖”,仿佛出门都不太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而在众多的“怪癖”之中,“社交恐惧”尤其算是最为流行和常见的一种。
所谓“社交恐惧”,顾名思义,就是对社交活动感到恐惧,害怕参加社交活动。
对此大多数人似乎都没有任何异议。
然而正因为如此,这里头的误会才大了去了。
所谓“社交恐惧”,其实未必真的是出于“恐惧”,而更多地是出于“拒绝”。
换句话说,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恐惧”、“害怕”而不去社交,而是我们压根就“不愿意”去社交。
与其说我们是“社交恐惧”,倒不如说是“社交厌恶”——更准确地说,是“损失厌恶”。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得从“社交”本身说起。
1、社交的本质
“社交”即社会交往,简单地说也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上的交流和往来。
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与另一个人产生联系,除非这个人于他而言具有一定的个人价值。
当然,这里的“个人价值”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等同于物质、Money等事物,而是泛指一切对他人有益之物,包括情感、心理、喜好、趣味等方方面面。

正因为涉及的内容如此宽泛、如此包罗万象,故而“个人价值”往往并不存在固定的形态和统一的标准。
每个人的个人价值都因人而异。
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这个人具有美好价值的人,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很可能不名一文。反之,对这个人毫无意义之人,在其他人眼里很可能又会被视若珍宝。
非但如此,一个人的价值还经常受到不同时间、地域、文化等各种影响,并因此显现出巨大的差异。
就像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曹雪芹,在他所处的时代只不过是个贫寒的落魄贵族而已,而在后世人眼里,他却是个当之无愧的大文豪。
就像印度的“粉红帮”,在当地许多人眼里或许不过是群无法无天、“不守规矩”的野蛮女人,而在文明的国度里,却无疑代表了一种勇敢坚强、可歌可泣的女性精神和力量。
但无论如何,无论个人价值是如何多种多样、如何不拘一格,这都丝毫并不影响社交对于“价值交换”的基本需求。
譬如我们常说的“臭味相投”,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一种个人价值的衔接和匹配。
要实现社交,首先必定需要具备一定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不难发现,我们恐惧社交、害怕社交的真正缘由,恰恰与“价值”有关。
而我们所谓的“社恐”,本质上并不是恐惧社交,而是恐惧价值交换的无法顺利实现。
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担心自己不能提供价值作为交换;二是担心他人不能提供价值作为回报。
而这两种情况,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损失厌恶。
2、形象损失厌恶
以前人们见了面总爱热情寒暄:“吃饭了吗”、“干啥去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上去比如今亲切、融洽许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以前的社交就不存在或者不讲究价值交换了呢?
其实不然。
任何时候,社交“价值交换”的属性始终都在发生作用,只不过那个时候还属于一种相对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大家时间充裕、岁月静好,自然没有人特别警醒和在意。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认知层次的普遍提升,时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大提升。
人们对于有限时间的“价值”产出越发重视,同时“价值”意识亦开始普遍觉醒,于是对于需要消耗时间、实现价值交换的社交活动也愈发重视和谨慎,不再像过去那样漫不尽心、慵懒随意。
一旦要开展某项社交活动,或是去结交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我们往往会率先在脑海里或者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个人价值做出一个大致的评估。
我们会预先判断:自己是否能够为我们想要结交的人提供他所需要的个人价值,以便进一步判断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社交行动。
然而光是自我评估和判断这一步,很多时候就足以耗尽我们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全部勇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自我评估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消耗心神精力并且风险极大的事情。
你不得不像对待一个俘虏或者一个标本那样对自己极尽挑剔之能事,你必须真诚、严格地审问自己,以便得出一个真实公正的自我价值形象。
如果评估结果不尽如人意,与你平常自我认知中的自己存在较大差距,无疑会狠狠地挫伤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你大失锐气。
而就算你侥幸“拷问”出了一个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自我价值形象,接下来的一步也同样会让你踟蹰抓狂。
因为接下来你还需要拿着你好不容易“拷问”出来的自我价值形象去匹配你想要结交的人的价值需求。
你得暗自揣测,你自己的价值和优点,对于对方来说是否有用、是否能让对方满意。
倘若不能,那你所做的一切都意味着前功尽弃。
倘若能,你仍然还需要等待实际交往结果的检验。
而无论哪一种,你无疑都将面临自我形象受损的巨大风险。
一方面,自我评估容易令你深陷于自我怀疑、自我打击;另一方面,价值匹配失败可能遭致对方的漠视或者鄙夷——如此自取其辱、自讨没趣,何苦来呢?
倒不如放弃社交,自己一个人自由自在、孤芳自赏,岂不乐得逍遥清静?
于是这样一来,很多人将自己迈出社交的第一步就封死在了瑟瑟发抖的自我价值形象里。
3、回报损失厌恶
既然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既然我们需要付出自己的个人价值,那么我们自然也就期待着从他人那里获得相应的回报。
问题在于,这种所谓的社交“回报”并不由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更不在我们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
甚至往深了说,它也并不一定存在于我们渴望结交之人的掌控范围之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所谓的“回报”,往往是一种基于我们主观意识的期望,是我们对于他人价值的预估和想象。而这种预估和想象往往并不精确,也不见得多么可靠。
事实上,它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可能性极大。
比如我们平时看一些电视剧,经常听到类似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只恨我自己有眼无珠,没有早点看清你是这样一个人。”
其实这说的就是价值预估偏差导致的价值回报的落差。
如果说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估还算有迹可循,那么对于他人价值的评估则几乎无异于是雾里看花,往往很可能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记得不久前问一个朋友为什么从来不发朋友圈。她的一番话很是让人回味。
她说,其实自己以前也发朋友圈的。但自从有一次发了带家人去五星级酒店吃饭的照片之后,就再也没发过了。
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太好,好不容易这几年才有所改善,加上正好有同事给的酒店优惠券,所以才决定带家人一起去体验一下。而自己拍照片其实也不是为了“晒”,而是觉得这样的时刻对于他们一家来说很珍贵,想要记录一下。
结果没想到照片发出去以后,却出乎意料地让许多人对她产生了误会。他们以为她现在的经济条件很好,所以都有意无意地开始跟她套近乎,包括那些很久不曾联系过的人。
而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就连一个对她家庭情况一向很了解的朋友,也都以为她发了财,故而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想要她也带自己去体验一下高端消费的意思。
她只好委婉解释这里头的来龙去脉,结果却依然惹得朋友不甚高兴。
可见所谓的价值回报,其实很多时候颇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自作多情”,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且就算是我们的确幸运地对结交之人作出了准确的回报评估,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对方一定愿意将这种“回报”向我们悉数兑现。
何况对于我们准备予以交换的个人价值,对方还不一定愿意交换和接纳呢。
如此一来,社交活动中获得预期价值回报的可能性看上去实在微乎其微。
忙活半天,大概率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还愿意瞎忙活呢?
于是乎,很多人就算迈出了社交的第一步,也不由得踟蹰着收了回来。

归根结底,“交换”意味着一种双向的互动,而任何单向的出击则意味着是一种极可能失利的“冒险”。
除非双方能够同时迈出第一步,否则,谁先出动,往往也就意味着谁先选择了“损失”的风险。所谓的“社交恐惧”也由此诞生。
问题在于,既然要社交、要实现价值交换,就必定需要人主动出击,主动发出交换的讯号。
而能够主动发出社交讯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往往也可谓是颇富有勇气之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