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残泐已甚的《张迁碑》,该如何辨别其字形的正误∣重上从言


一、重

二、上

三、从
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随行也”。翻译做今天的话说,就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着。
如果这是“从”字的元义,那么在今天传世的有关“从”字的古字形中,我认为最早的造字形态很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这个字形其实跟我们今天写简体的“从”是一回事儿,也就是把两个“人”并在一块儿。
后来,或许是为了突出“随行”的“行”这个语素,于是又在上面这个古字形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义符,即在两个“人”的下面分别加上两个“止”(“止”最初是“脚”的象形符号),于是“从”字变成了这样:

从汉字的字形演进历史来看,提高速写速度始终是推动字形演进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上面这个“从”字,书写它时候要连写两个义符“止”,嫌太繁琐。
于是乎,这个字形在后来又被进行了省并,将其中一“止”略去,字形遂变为这样:

在中国的早期古文字中,“止”与“辵”这两个义符的表意是相近的。故而从“止”的“从”字也可以变为从“辵”,写成这样:

要注意的是,“从”字改从“辵”之后,“辵”这个义符中的“止”是可以挪动位置的,即把它写在双“人”之下,于是“从”的字形又变为这样:

这个字形,也就是我们在《张迁碑》中看到的那个“从”字隶变前的模样。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上图中圈出的两笔,它都不是类似于“竖”的直线而是曲线。
这个笔画在后世隶定的过程中,会变化成隶书的左竖的写法,也就是它要向左出波。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出土的秦楚简牍书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个特征:

(左边一字出自睡虎地秦简,右边一字出自包山楚简。注意圈出的两笔,都是隶书的左竖的写法。)
参照上面这两个字的写法,《张迁碑》中的“从”字该这样写:

然而奇怪的是,《张迁碑》中先后出现了三个“从”字,另外两个却不是这样写的:


只看拓片上的字形,似乎这两个“从”字的左边都写成了类似楷体的“氵”的模样。
和前一个字形相比,这两个字形最大的不同,是之前被我们屡屡圈出的那一笔没有向左出波。究竟这是不是《张迁碑》作者的原笔呢?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不是。把“彳”刻得像“氵”,不应该是《张迁碑》书丹时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张迁碑》由汉隶向魏碑演进的所谓“证据”。
它大概率是由于刻石工匠拙劣的刀工将书丹的笔迹刻走样造成的。
我们来看《张迁碑》中其他出现“彳”的字:

除了三个“从”字外,《张迁碑》中其他含有义符“彳”的字包括两“行”字、一“征”字和一“御”字。我们看这四个字的写法,被圈出来的那一笔,无一例外,全部采用了向左出波的左竖的写法。
由此可见《张迁碑》原作者的书写习惯同我们在其他古文字资料中观察到的“从”字隶变的趋势是完全吻合的。
至于那两个带“氵”的奇奇怪怪的“从”字形,我想,可能是原碑书丹的时候,向左出波的那一笔写得比较含蓄,因而被粗心的石匠“省略”造成的。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从”字:

四、言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