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都这么优秀了,为什么却总有人讨厌她?理由让人无法反驳!
众所周知,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的李子柒最近又“火”了。
这一次,是因为她跟自己身后的资本公然“叫板”,坚决维护自己的品牌权益。
毫不例外,这一次依旧是既有人支持她、也有人抨击她,又或者是对她冷嘲热讽。理由是:没有资本的扶持,哪来今天的李子柒。
且不论资本对于李子柒究竟有没有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单就李子柒的个人能力而言,毫无疑问是令人服气的。
试问,不论男女,如今有多少人吃得了像她那样的苦、可以做到像她那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呢?
更何况,在生存能力方面,李子柒的确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既能挑又能扛,既能抡锄头、也能裁衣裳,既能烹美食、也能怡情调,既能上厅堂、又能下厨房,既能低到泥巴里、也能上到诗情画意之间······并且在视频制作水准方面,她也丝毫不逊于任何专业人士。
这样一个人,被许多人夸奖和称赞了,难道不应该吗?为什么总会有人跳出来阴阳怪气地贬损和挑刺儿呢?
其实这主要是两种隐秘心理在作祟。
第一种很常见,也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酸柠檬”心理。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人若是太过出色、太过优秀,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然是太过碍眼的。一方面是妒忌,另一方面则是恐惧——担心别人的光芒让自己看上去太过无能。
这样的心理大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点,故而也并不是不可以理解。但“可以有”,并不代表可以理直气壮,更不意味着可以据此作为攻击别人的充足理由。
最好的出路其实是,去发现和找到自己的价值,又或者,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倘若都觉得艰难,坦然承认自己没有那么优秀、也不必非要那么优秀又何尝不是一种无伤大雅的选择?又何必一定要去污损别人的价值呢?
第二种心理则不太容易为常人所觉察,那就是:我们喜欢神话,但我们并不喜欢某个人“被神话”。
而那些被一夸再夸的人,却恰恰有被过度神话的嫌疑。
神话之所以让人喜欢、让人神往,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它是虚构出来的、让我们开心的东西。可一旦有人楞把一个大活人整成了神话,那味道显然就变了。
我们都知道神话是假的,可这时却有人指着一个大活人非要我们相信: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神话。这不摆明糊弄三岁小孩么?
而我们之所以讨厌关于人的神话,本质上正是因为这种“神话”分明是对我们智力的愚弄。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再怎么完美,至于被捧上天、跟神相提并论么?这自然会让人近乎本能地产生某些抵触情绪,心说:“他真有你们说的那么好?我才不信呢!”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和驱使下,我们自然会乐此不疲地去寻找和搜集各种关于他人“没那么好”的“证据”,哪怕是无中生有、强词夺理也在所不惜。反正我们就是要证明:他们所谓的“神话”并不成立,别想糊弄我!
显然,这就是一种有意的较劲。理由只是不想屈服、不想被愚弄。于是当然也就根本没想去探究关于那个“神话”的具体真相。
前不久就偶然看到某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件趣事。他说自己以前上学的时候很不喜欢鲁迅,因为这人被大家说得太“神”了,所以一直没什么好感。直到近几年偶然沉下心去深究了一番,才发现“神人”的魅力果然势不可挡、名不虚传。
无独有偶,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也曾公然表示,自己生平最讨厌的唯一一个作家就是鲁迅,认为他不过是被时代和大环境“捧”出来的一个神话,因此很是不屑。于是那个时候的他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去了解鲁迅。
直到36岁那年,他第一次认真看了《狂人日记》,觉得这个作家“有点厉害”。再看了《孔乙己》,便忍不住直呼“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紧接着第二天,他就立马跑去书店买了一本《鲁迅全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人“被神话”而拒绝了解真相、拒绝承认人家的确具有真实的闪光点,从而也丧失了从这个人身上“汲取营养”的机会。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的损失。
更何况很多时候,“被神话”其实并不是出于当事人本人的意愿,又何必定要迁怒于无辜之人呢?
如果说一味“神话”别人是一种傲慢,那么因为“被神话”而一味否定他人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傲慢,且外加狭隘和偏见呢?
也许魔法的确可以打败魔法,但傲慢却未必可以打败傲慢,只不过白白伤及无辜罢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