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改变现状的耐心吗?
本文聊的观点是刚需,核心观点来自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打磨的概念是刚需,刚需是价值观,是决定你学会一项技能的先决条件。
有时,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没有办法,没有选择,我只能这样。但实际上没有选择或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文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耐心,耐心就是黄金,甚至比黄金更值钱。记得学经济学时,有学到一对个概念叫耐用品和易耗品。
很多东西都是耐用品,比如说一颗苹果树、一首歌、一幅画,一个文凭,我们需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感受它的价值。
而有些东西是易耗品,比如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一杯奶酪。我们对待耐用品和易耗品的态度,有一个关键的区别是耐心,你是不是有耐心去创造一个耐用品,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的感受它的价值。
在不同时间场景下,人的耐心是不一样的。对此,有个概念叫贴现率,人们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如果你需要对方推迟消费,就要给出补偿。
这个补偿就是利息,我们对未来的耐心程度决定了利率,你对未来预期更好,还是更糟,直接决定了利率的高低。
耐心还与个人对未来前景的想象力有关。你越能真实的想到未来赚钱、好生活的场景,越倾向于现在储蓄,为未来投资。
也有的人很偏好现货,觉得现在拿到就是比未来拿到更好。偏好现货和偏好期货的人,会在不耐中,产生交易。

耐心是根据情况的,我需要耐心吗?非常需要。我需要让自己更多的感受到未来的价值,想象到未来美好的场景,这样的我,更倾向于为未来多投资。
另一个是现状。现状是往日的积累。现状不好,90%的概率是因为我过往积累不够。那现在有两个选择,在舒适区忍受不那么舒适的现在;或接受现状,难受的开始积累。
我会选择那个,还用说吗?肯定是开始积累。有时会急切的想要改变现状,现状越差,越没积累,越着急。
我有着急吗?有。有时还可着急,可着急,可想立马改变现状,但现实往往跟我想的不一样。只好现在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观察一下生活中身边的人,甚至自己,就会发现: 很多的时候,人们选择舒服的、容易的,而不是正确的,为什么?
可能因为我在舒适区,舒适区并不等于舒适,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
所以走出舒适区,并不是换个环境,出去旅行一下,就会变得更好。而是调整我的应对方式。如果没有调整应对方式,可能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看过很多风景之后还是原来的我。

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言行上的,对具体行为的应对,另一种是心理上的,对自己内心情绪的应对。
当我感到不耐烦,着急,我会怎么做?首先可能写文章,把自己的现状写出来。其次可能会运动,我觉得我身体里的不适会随着呼吸,随着运动排出体外。
夜幕降临,当我躺在床上,深呼吸放松下来,能清晰的感受到,身体的压力随着呼吸离开,会得到很好的休息和睡眠。
我还可能会弹琴。随着指尖拨动琴弦,振动的声音从强到弱逐渐消失,好像我的不愉快,也在随着音乐的消失而消失一样。
对此,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假如你住在寺庙附近,听到寺庙的钟声,从最响到最弱,耳朵跟随着钟声直到消失,循环几次,心不知不觉就宁静下来了。
看看你自己的经历,那个最令你难过的错误选择发生在什么时候?后来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摇摇头,有没有听到大海的声音?”(这是我最近听到的最好玩的一句俏皮话……)
最令我难过的错误选择,发生在少年时,不上学,后来感觉跟别人有很大的差距,很用力的想赶上,但结果都不理想,好像错过了那次机会,以后再也回不到美好的场景。

我有时也会感觉,那时的自己好像脑子进水了。可能摇摇头,就能听到大海的声音。现状已经这样了,我需要做的是接受现状,然后思考如何避免再做出类似愚蠢的决定?更准确说是遗憾终身的决定。
因为我经常看到自己之前做的决定,都觉得很愚蠢。比如一个糟糕的发型,一套不合适的衣服。但这个决定都没有这个错误决定影响大。那该怎么避免呢?
突然意识到,本质上我没有办法决定这件事情的影响,是否遗憾终身。这让人感觉有点失落,好像在某地有某些东西正在失控。
但我可以尽力而为,做出符合内心的选择,这样即使遗憾了也不后悔。怎么避免做出糟糕决策呢?也许这可以作为明天的主题。
为什么是明天呢?因为我感觉这个题目太大,需要搜集的资料很多。我今天的写作时间已经到了,我不想写了。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