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定海招安
定海海不平
凡是知道孙悟空的人,就没有不知道他用的是如意金箍棒。
如意金箍棒是什么,是定海神针,定的是性海,是心猿的性海。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故云性海。
玄奘《大唐西域记》序言中记载:“言寻真相,见不见于空有之间;博考精微。闻不闻于生灭之际。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
唐,白居易有诗句:“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
性海,这里简单说来,就是意识,包括潜意识,甚至于更深层次;亦或说,意识乃至潜意识,都是由真如之理性变幻出来的。性渊意海,如果能够生“定”,则能生“金刚般若”。
《楞严经》有云: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里的“定”,不是指静止不动,而是:如如不动。
“定”海神针,当然能生“金”箍棒,不但随心随意变换大小,更是无坚不摧,威力无穷。这就是由“定”所显的金刚般若智慧的象征,有了“定”,自然能够抵御一切妖魔鬼怪。“定”,才是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利器。
有了金箍棒的孙悟空,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美猴王;心若能定,可抵千军万马,能破种种心魔。
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是指的呼吸。
《黄帝内经》有云: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人一万三千五百息,是五十营,滴水记时一百刻,是人体呼吸脉搏的一个大周期。这里需要解释下,有说法认为这是一天一夜,而经过现在医学验证,人一天的呼吸大约为两万四千次。所以,“一万三千五百息”,指的是一昼或一夜,并非是一昼夜。
这里呼吸不是指气量,肚量;而是禅定修行的法门,修息法。就是指,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数呼吸,整个心念都在呼吸上,念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杂念妄想都住了,进而破除妄念修得清净境界,明心见性。这是佛教常见的一种修行禅定的方法,又名坐禅,基础法门为: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
简单说来,呼吸关乎坐禅修定,而禅定是通往智慧大门的钥匙。
不止佛教,道教《金丹四百字》有云:大则一日结一万三千五百息之胎。呼吸之法,也是道教修炼内丹,体内运行周天的重要参数和指标。除了佛道两家,其他各种门派,修行四禅八定以及修行呼吸法门的也不在少数。
总之,如意金箍棒是佛道两家所同推的修行之法,得道之门;自然能无坚不摧,降妖除魔。
得了金箍棒的加持,孙悟空非但并没有安定下来,反而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先是从龙王处“拿了”披挂,又在地府勾了生死簿。可见金箍棒这个修行法门只是增加了悟空的武力值,并没有对他心性产生多少影响。
既然呼吸关乎参禅的基础法门,为何悟空得了金箍棒反而没“定”住?再者,既然是佛教的修行法门,为何后文书中提到,金箍棒是太上老君打造的呢?
第一个问题,因为坐禅成不了佛,这涉及禅宗的大问题,在之后的章节会慢慢展开;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乎佛道两教的斗争。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不服,不但通过夏夷之论,用民族主义打压佛教,还编篡了一本《老子化胡经》。此书出自东晋时期,到唐朝又增加了不少卷集。经中记载老子与弟子尹喜到西域及天竺,化身为佛创立佛法。
在《封神演义》中,道教混鲲祖师的徒弟接引道人,后来转生到了西方成为了乔达摩悉达多,就是释迦摩尼佛,这也算是老子化胡的演绎。
不管呼吸修炼法门是佛还是道,在这里只增武力,却无碍心性,定海神针定不住孙悟空的性渊意海。
招安天不安
孙悟空抢了龙宫,闹了地府,马上就被告了。玉帝朝堂中自石猴出世后,第二次讨论悟空。
千里眼、顺风耳道:“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当时不以为然,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也。”石猴一出生,天庭就知道了;但他何时成仙,天庭却反而不知道了,可见菩提祖师做事机密。
太白长庚星俯伏启奏道:“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
刚开始讨论,太白金星马上站出来提议招安,并侧面印证悟空已经修成仙道。
悟空被带到天庭,做了弼马温。关于弼马温有很多分析,特别是官职高低等等。弼马温者, 避马瘟也。古代认为马圈里养猴,能避免马生瘟疫。什么意思?就是在这群神仙眼里,你孙悟空再怎么修得仙体,不就是个妖猴嘛!
这体现天庭对悟空的态度。
孙悟空初入社会,当然不明白这里面的弯弯道道,还是如同当年那个乖乖石猴般认真工作,好好放马,书中他下属这样说道:“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
在这里,悟空的那帮下属们非但并没有给他说破弼马温的真相,反而说他官职“未入流”。就如同一个下属给自己领导说:“领导,你这个职位算个球啊。”
悟空一颗并不“定”的心,如何能经得住旁人如此挑唆,从耳中掏出金箍棒就反出了天庭。
回到花果山,有两个独角鬼王前来投靠,它们给悟空进献了“赭黄袍一件”,并提议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
孙悟空“心”动了,大叫三声:好,好,好!
而那边,悟空的下属转身就将他告了。可见无论龙王、阎王、天庭仙官,对待悟空的态度都很一致:当面恭维,背后告状。悟空完全被蒙在鼓里,连连吃亏,甚至到后来取经路上烦恼唐僧,还去找龙王喝酒解闷。而这位被悟空抢了宝贝,还告过他的老龙王,依旧笑呵呵地陪酒聊天,气氛那是相当融洽。
天庭派兵前来,悟空连败巨灵神,哪吒三太子。玉帝听闻悟空要做齐天大圣后道:“这妖猴何敢这般狂妄!着众将即刻诛之。”此时,又是太白金星站出来提议招安,
金星道:“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
就是:他闹,就给他个封号,收了他的邪心。这里通过太白金星的话,侧面表明:悟空受到下属挑唆鬼王鼓动,已有些邪心。
玉帝再次听从了太白金星的建议,“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
“安静”,“宁神”二司,实则想要收一收悟空的邪心。
不仅如此,“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悟空得了这些名头上的好处,这才“送星官回转本宫,他才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
悟空“心”不满,意不平;在金星的不断提议下,玉帝各种满足他的要求,让他“遂心满意”,希望通过这些来收悟空的心。
结果呢,悟空是“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
一颗心依旧跳来跳去,活脱脱一只大好灵猴。
为了避免这妖猴惹出事端,玉帝随即又让他去管理蟠桃园。不是之前说没有空余职位了嘛,看来这职位完全是看玉帝心情的。
猴子喜欢吃桃,到这里为止,在玉帝眼里,悟空还是妖猴;态度比之弼马温好些,却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让妖猴去看蟠桃,如同肉包子打狗。
看管蟠桃,真的不是个坑嘛。
即便这不是坑,那蟠桃胜会就真是个坑了。
先看蟠桃会的宾客单: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最尊贵的客人是五方五老,包括:佛祖、观音、崇恩圣帝、北极玄灵、黄角大仙。其中西是佛祖,南是观音,五方五老中佛教占了两位。而前文提到过,悟空东游西逛,与五方五老以兄弟相称。结合后文来看,这些大佬们一个个慈眉善目,其实心里明白的很。
单子一路看下来,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都请了,“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也通知了。既然如此,那“齐天大圣府”算个啥,猴棚吧。
孙悟空往日里,东游西逛,喓五喝六,跟各路神仙称兄道弟,到头来,谁都没把他放在眼里,或者说他在大家眼里就是妖猴,玉帝收养的流浪小动物。
他心大大不平,随即大闹蟠桃会,兜率宫偷盗金丹,再次反下天庭。
偷丹这里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先看太上老君,“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燃灯古佛,那是如来师父辈的,老君与燃灯一起讲道,可见老君虽不在五方五老之内,其地位等同燃灯古佛,是一个更为超然的存在。
悟空来到太上老君的丹房,在这里有句话,“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
悟空在菩提处学的是道家丹鼎派功法的内丹之术,如今内丹圆满修成仙体,识破“内外相同”之理,指的内丹外丹相同,既然能够修炼内丹,那边也能起鼎炉炼制金丹。兜率宫里,悟空也算是进了自家派门的炼丹房了,对其中一切自然是了如执掌,偷丹那是手到擒来。
这么一闹,马上天庭发兵花果山,双方摆开阵势好一场大战,结果“那独角鬼王与七十二洞妖怪,尽被众天神捉拿去了。”
之前进献黄袍,鼓动悟空自封齐天大圣的独角鬼王,完成了它的使命,就此谢幕。
到此为止,玉帝一步步满足悟空的要求,又一次次羞辱他,说是要安他的心,结果这孙悟空的心火,被越拱越旺,步步紧逼层层递进,这一场大闹天宫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