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3.12.3 流通费用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流通费用[i]
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过程要求支付一定的耗费。这些耗费统称为流通费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流通费用分为纯粹流通费用和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是同商品的买卖、即同商品变为货币和货币变为商品有关的费用。它包括商业工人的工资、广告费、簿记费、通讯费以及商业办事处的经费等等。这些费用都属于非生产性的开支,它不增加商品的价值。
商业资本家为了支付纯粹流通费用,就必须垫支一定数量的资本。这种资本同样也必须为他提供一定数量的利润。但这些利润不是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而是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转化来的。至于用在纯粹流通费用上的资本本身,则是用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来补偿的。因此,对商业资本家来说,他支付纯粹流通费用是既不减少利润,也没有任何损失。当然,如果某一资本家支出了大大超过一般水平的纯粹流通费用,则会影响到自己所得利润的减少。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和经济危机等,商品的销售日益感到困难,使得纯粹流通费用大量增加,也就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提高。例如,原来只值五分钱的麻油,战前在美国卖到六十分,这是因为广告式的包装就耗费了五十五分。而由纯粹流通费用所引起的商品价格的提高,实际上是对劳动人民收入的一种额外扣除,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包括商品的运输、加工、包装、保管等费用。在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为了最后完成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并使它进入消费,上述这些费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不同于纯粹流通费用,它是与生产费用没有什么区别的,因此它能够增加商品的价值。例如,运输工具磨损的价值和工厂中机器的价值一样,可以转移到产品中去;运输工人也和工厂中的工人一样,能够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上述各项费用也往往变成为非生产性的开支。例如,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危机以及资本家的投机活动,都使商品大批积压起来,从而使保管费用大大增加。资本家为求高价出卖商品,往往对商品进行不合理的远途运输或往返运输,结果使运输费用提高。为了易于推销商品,还给商品加上特殊的广告式的包装,使包装费超出了正常的需要。所有这些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所引起的、不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维持商品正常流通所必需的费用,因此并不能成为生产性的开支,从而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
流通费用的不断增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寄生性的不断加强和劳动人民负担的日益沉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流通费用是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社会必要的劳动耗费。它以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所占的比重为最大。由于社会主义商业是有计划的,能够最有效地组织商品流转,并且由于劳动人民购买力不断提高,使商品能够顺利销售,所以社会主义商业的流通费用比资本主义商业的流通费用要低得多,并且社会主义商业组织不断地采取各种办法来减低这种费用,以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购买力。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