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者》手记:经验与独一无二的每个自己

从高中开始,断断续续有写手记。有关创作内容或彼时感悟,记在纸上或简书、Evernote、友益文书等不同载体。有些是思考的断章,个别直接来自与朋友对话时自己的回复。有码字的阶段记录频率稍高。截至目前没再系统、完整翻看一遍以往文字,其中多数想法,已成为自身意识与思想的基石,润物无声。另一些则相对冷门,偶尔翻看个别句子还恍如隔世,诧异当时自己竟有过如此想法。最悲剧的是大学初期部分手记,原稿甚至已遗失在某个自习室。
这里摘录今天的手记中关于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稚嫩的自己部分,充分认识其独特性与不可逆,或许能更公平对待过往多半不够成熟的自己(未来几天或整理一篇与某位朋友关于能量与本源的凌晨对话,也可能不发)。
04-10 经验与独一无二的每个自己

经验,多有效率高低之分,个别有对错之分。有一点似乎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学习、生活、思考者彼时彼刻的认知与对应状态。若那状态是未加掩饰、真实的,或多或少会有价值。收获或弯路,坚持或放弃,激进或守旧,创见或模仿,喜悦或挫折,深或浅,客观或偏激。有种较常见的争论就发生在不同程度(技能、经历、思想深度、立场等)发言者之间——对彼此言论嗤之以鼻。它往往令双方都不好受,但实际却是容易理解的。理解完,或有利于平静、无情应对。

经验,多有效率高低之分,个别有对错之分。有一点似乎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学习、生活、思考者彼时彼刻的认知与对应状态。若那状态是未加掩饰、真实的,或多或少会有价值。收获或弯路,坚持或放弃,激进或守旧,创见或模仿,喜悦或挫折,深或浅,客观或偏激。有种较常见的争论就发生在不同程度(技能、经历、思想深度、立场等)发言者之间——对彼此言论嗤之以鼻。它往往令双方都不好受,但实际却是容易理解的。理解完,或有利于平静、无情应对。
就《自救者》而言,如果去年六月动笔就一口气写完而非搁置一段,无疑对应的是当时情绪、心境、节奏与感悟,与现在或未来完成有别。两者各有好处,前者或更一气呵成、情绪更连贯,也更容易完成;后者多了时空沉淀,综合了半年多来内心的持续变化、相当于有了原本故事结束后的延伸体验。见识、学识、思辨、挣扎、自救实践增加,内容可能加深,情节与部分章节的结构设置也可能出现不同方案。基于以上几点,笔风或有微调,影响作品氛围、风格(如叙事时克制的力度变化,如多次复核下主题与情节的平衡)。风险是时间拉长、根据手稿与笔记回溯过往思绪与灵感,终归会有遗漏或细节失真。随积累的心得、材料与情节分支增加,最终采用的只是核心、少数,且实际筛选耗时。同时,小说完成的可能性降低。毕竟在写完以前,自己的生命随时戛然而止,而生命终结,未完成的篇章自然也就终止了。这本身也是一个小经验,一个警示。

附前几日手记(轻微阉割版):
04-09
0、《自救者》在第一部分《风暴瓶》中就抛出,辛野认为只有自救才能彻底解决多数人的抑郁症困扰,走出这片阴霾;首先抛出这点,这个小说的核心。接下来,所有注意力,都从这点出发,故事和情节、氛围围绕自救之道的破解与试验:为什么自救是走出抑郁的关键→ 去寻找“如何自救”→ 潜在的自救的方法→方法:直面绝境不逃避、承认无力感、承认荒诞、痛苦底色和毁灭终局、积极有为(不是全阶段、但不可或缺)→ 方法论指引的试验与实践(丰子宇试图通过这套方法论去引导……后来他发现这本身就蕴含了一个悖论,明明相信自救是关键,试验还是有太多他救的元素,人生模拟器等应用更多为了验证潜在路径的启发能力、指引能力、对照能力而非更轻模式的辅助……这是丰子宇后期的困惑来源,自杀前他反应过来了……李然继承这点,后续稀释者组织的行动更多放在辅助抑郁者的自救,而非过多插手,意识读取、输入的人生模拟器也应该是自救辅助的工具,且往这个方向优化)

1、墙内沼泽与墙外沼泽:漩涡与沼泽有两种,一种是“墙内沼泽”,主要为某些情况下(含隐性的自主意识、倾向或受部分外部作用影响)自我施加与封闭的,自我施压为主;另一种来自外部直接压迫:自我选择延伸路径中出现或单纯外部施加的,代价沼泽、陷阱沼泽、恶意沼泽;这两者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这也是《自救者》至1/3或一半处 丰子宇总结的。第二种沼泽外力或可协助走出,但第一种或由第二种引发的第一种,仍旧需要自我救赎。

2、自救者……自杀式疗愈还是想拿外界手段去医治内心、抑郁、绝境;这与自己的判断不符;深入区别二者,一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本人才能走出,外界、包括政府与世界组织能起一些辅助作用。
同样的,区别新冠肺炎一类传染性疾病和抑郁症;自己的判断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结还是需要自救,自我和解、解决。
《自救者》中明显一点,部分抑郁症患者病因或困惑来自那个越来越不适应的新世界。节奏加快,善恶等价值道德观念变化,科技与国际局势发展,人们能对未来和当下看得更清楚一些(如航天的受挫,老龄化,环境恶化,技术革新与伦理问题、失业率上升……),怀疑质疑和深思;自我封闭和压抑增加,一些绝望的想法和暗示产生。问题就来源于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本身很难药到病除让人走出抑郁。
04-07
作为一个不向往涅槃的人,领悟的节点对自己有帮助、但个别终归是道理。比如真实与无情,前者是继续生存的核心,后者可开解一些前者造成的烦恼,不难做到。而人事不同,选择的屏蔽力度也有区别,无意达成共识的自己会因求同存异的和谐而保持沉默,也曾因直言不讳导致他人错愕。认知、体会执行与阶段性拿捏程度的不同,造成人的部分独特性。

行文的节奏,频密、厚实或稀疏;语言奔放或克制;自己多数时候倾向于紧密厚实、克制;
叙事结构与视角,大概三种,一种相对集中、有未探查视角,较容易产生代入感,适合相对有创意的叙述结构,转折或多层梦境;二则相对打开一些,仍能代入,但视野相对开一些,有稍大发挥空间,但不容易统一;三为彻底开放“战争迷雾”的视角,所有人与事的关系摆在眼前,在一定的人物、环境基础上再去发展演绎,适合更宏大叙事,但难度较高;
自救者或许会选第二种,至少趋近。个别区间适用第一种,趋于简洁直接。

人类的工业与科学,混沌到清晰再到混沌,标准化大生产逐渐占据核心位置(个性化生产保留、同步发展);社会能量的大爆发往往来自个性化的改进,然后大规模的试验、试制、应用,如20世纪的集装箱,标准化运输单元。集中、统一、发力;秦始皇废分封制改郡县制、开始中央集权帝国的过程也有些类似。

适用于一些关于价值观、敏感点方面的避雷与沟通:你改变不了一些人脑海中最根深蒂固的认知、生活中的切身体验。你也无需去改变,当你知道说出一些真实感想、类似谏言时有两种效果。一是对方冷静思考,再考虑其中道理,接受对的拒绝不足的;二是不接受且引起抵触情绪乃至愤怒及其他更进一步反应。
结果显而易见。而对自己,也有几种不同选择。事实上多数情况自己都能理解,也能换位思考,可以共情。一种是视而不见,即便有想法也不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继续求同存异交流或交往。不少时候自己用过这种,因为实在部分情况没必要耗费精力说了指出了徒废口舌;第二种是遵从自己内心,说或交流,但同样涉及对方的敏感点和抵触情绪,一定要说,提前也能知道后果;第三种,不再明说,在双方关系到达一定深度与熟悉度后,提到了相关话题再稍微带到。不是不行,麻烦,需要考虑兼顾太多,累。
多数时候,保持第一种吧;个别适用第二种的,各方面信息会足够明显,慎重抉择。比起第一种,自己内心更倾向于选择后两种。虽然这会暴露不少自己的“缺点”、“局限”。但来到这个世界,没必要所有事情都遵从主流、不敢表达自己见解没性格没种。加之,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在部分时候还是有道理的。
真实,克制(在这件事上优先权超过大胆),慎重。如果犯了错或“错”,记住它。不同时期再考虑这点,与选择的复核和调整。
归根结底,无情一些,别影响心情。
04-06
今天再次意识到一些事,之前有考虑过的,但有时会不那么严格控制自己。就是偶尔朋友挺随意地跟我探讨一个事或者问题,我如果花时间会很认真对待,但对方可能只是随口提了一嘴,反而浪费自己时间精力。而自己,因为一些原因,反而因此在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人或事上懈怠了,这不太好。

“自然一点挺好的,当你的审美最看重真实和本真的时候。当然,医美没什么不好,一些人也是为了取悦自己或他人,我尊重类似选择。但我认为一个人的内心美,善良,有思想,比鼻子挺起来那么一个角度(2°或10°或垫高半公分)重要得多,也自然得多”

电影,看看就好,跟小说一样。重要,但没那么重要,个别说得有道理,但也不是印成铅字或名人、大师讲的就是真理。有自己体验和认知,就不断测试、实践、完善它。无知者无畏是部分人情况,确实存在,因为不了解没思考就不焦虑不恐惧,挺好。敏感的思考的人多数比较痛苦,但这其中也会有收获,思辨的看清现实事实的痛苦和傻白甜的快乐我选前者,以现在体会,当认知丰富到一定程度,会有另一种更真实而非傻白甜式掩耳盗铃的踏实乃至幸福。如果都能意识到,剩下就是个人选择了

回复XXX:
你也有过另外一些选择机会。人的困惑或烦恼,有时或许只是因为无法同时把能走的路都走了,而无论好坏都只能走一条。当我看清楚这些以后,已经不因为类似问题烦恼了。
很多时候,也不需要别人来感受。你有没有过那种体验,别人跟你说加油或其他鼓励关心的话,你会感谢,但个别时候你很平静,甚至没有一丝波澜。没必要把外部看得那么重要,有时候无情些问题确实简单了。至于什么时候有情一点,另一个问题。本质上也不难回答。开心点,人生苦短,不是虚无,但是可以给自己排解一些人人永远无法摆脱的痛苦底色。不是否认,只是不让自己憋屈.
……
这还没到情感控制的收放自如,但这种小洒脱,也算我上面说的——比傻白甜式快乐真实的生活状态,至少身心更自由更解放些,不是么?
2020-04-01
看重能量的规模、同时不应忽视丰富度(单一种类的规模超出有时确实能量更大,却不一定就是绝对最强?这个问题应该分开看,以另一指标描述,这种单一指标最强并非能量最大,而能量最大一定是最强的?只是能量最强最大不一定代表正义性和不败)与成长性(变化地看);
客观、全面与主观、片面的区别:
一些人过于看重历史上的点以及点周围人的作用,将当时未发生的某种假设看成唯一变量而忽视当时客观规律、条件、大势。
有些情况(如类似论持久战、蒋百里国防论,石原莞尔久战论等不同提法、策略),若有A,B,C三种方案,最终按C方案实施了,无论A,B实际效果如何,都可能有拥趸支持。且不被影响,坚信自己是对的,而实际上,此三种方式一般是可以分出高低的,只是因为AB未实行且不再有实行的环境和机会,就变成学术观点式的保留意见,ABC三方案均被迫“学术平等”了……这种情况不算太多,但确实存在。
与上面单论一人一点的观点类似。
这里,可以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描述的唯心论、机械论情况做一总结:
问题的提起(八)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 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 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 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 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 当作全体看。 但是人们的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 这是难于纠正的; 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 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 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 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 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 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