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城的传说之九:六月十六拜亲朋,响器棚下说缘由
上一期咱们说到了箜篌城附近的木匠坟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凄婉,但是他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在箜篌城附近还流传着不少令人不可思议的习俗,今天咱就介绍一下六月十六拜亲朋和响器棚的故事

六月十六拜亲朋:师延在箜篌城生活的时间已经无证可考,但是,在箜篌城附近的仍然有不少与师延有关的习俗保留下来。你比如六月十六走亲戚这个习俗。在箜篌城附近的村庄,每到农历的六月十六这一天,都有晚辈拿些礼物拜访长辈的习俗。这个风俗的形成是与箜篌鼻祖师延有关,据传说,农历的六月十六是师延去世的忌日,当初每年到这一天,当地民众都要到师延的墓前去祭拜,后来就演变为拜访长辈、走访亲友的风俗。

唢呐队要搭“响器棚”遮羞棚:在箜篌城一带还有这样一种习惯,谁家有红白喜事,请来唢呐队,唢呐队的人必定要求主人搭一个简陋的“棚子”,而且“棚子”上面必须盖一些东西遮掩,哪怕是几根秫秸就成,他的作用不是遮风避雨,而是要遮羞。这种简易的棚子在当地,被人称之为“响器棚”,据箜篌城的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郭晓山介绍,这种棚的作用是不叫从天空看到棚子里的人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吹响器的也是靠乐器吃饭,师延是弹奏乐器的鼻祖,吹响器的乐队来到师延的家门口进行演出,用现在的话说,这无疑是木工到鲁班门口耍大锛,有一点不自量力,是来献丑了,要搭建一个棚子“遮丑”。以免师延的怪罪
(胡云峰,郭晓山文图)
作者简介:
郭晓山,1963年生,1982年开始,担任箜篌城遗址义务保护员。其间搜集和整理流传民间的箜篌城的神话传说。
2015年6月,编辑的《箜篌城的传说》部分章节被《大河报》转载。现在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箜篌城的传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者简介:胡云峰,河南中牟人,生于1956年。主任编辑职称。获得新闻在岗三十年证章,在上级发稿两千多篇,有一百多篇作品获奖,出版有新闻作品集《潮声》。参与编辑过《中牟风采》等十余部书籍,现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渡的传说》和《小胡武进士的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