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力舰为何普遍追求30节的高航速?

2021-02-02 23:59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军舰的航速有多重要?从“撞沉吉野”这个被念念不忘120多年的呼号中就可以初步地体会出来。现代水下考古已经基本证明,致远舰爆炸沉没并非是被鱼雷命中。实际主要原因是追击时,被吉野的尾炮持续击中后,舰体发生了下沉并且侧倾,而当时的致远舰已经拼命把锅炉烧到了极限,处于锅炉温度的严重超标状态。而中炮侧倾后的温度严重超标的锅炉,被外界的冷海水一激,立即引发了锅炉的大爆炸,导致全舰结构破坏迅速沉没。现在还可以在海水下找到致远舰锅炉的顶部结构,距离沉没的主舰体有上百米的距离,这直接印证了致远舰沉没的主要原因就是锅炉爆炸。当然锅炉爆炸的前提是想撞沉吉野,把马力开到了超标的程度,但问题是致远舰和吉野舰都是英国阿姆斯壮船厂的出品。甚至是同一个图纸和舰型的先后版本,


也就说吉野就是致远在10年以后的升级版。而这种升级,很大程度上首先是航速的升级。吉野可以正常跑到20节,极限可到22节。而致远拼了命也跑不进18节,因此追上去撞沉设备正常下的吉野,这个大前提都不存在。最终致远舰为此付出了爆炸沉没的沉重代价。而除了致远,整个北洋其他主力舰的航速普遍更慢,定远和镇远舰的最高航速都不到15节。而对手却把吉野等多艘新舰专门编组成了本队之外的游击舰队。从双方刚刚交锋就将北洋的队形切割包围。因此航速的差异,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最终战果的迥异。实际上大东沟海战是全球历史上的第一次蒸汽铁甲舰的大规模厮杀。因此战后被全球主要海军强国充分研究。除了认识到厚重装甲的作用外,也意识到航速的重要性。而要同时既要坚甲巨炮,


又要25节以上的高航速,是非常昂贵的要求。因此此后的各国主力舰,就直接划分为战列舰和巡洋舰。战列舰以厚甲和重炮为主,航速一般不快;而巡洋舰则大大降低装甲厚度和主炮的数量和口径,但是一定要追求接近30节的蒸汽高航速。期间也有想两者都占的战列巡洋舰出现,结果后来的实战证明。大舰队决战中第一波被轰爆的对象,往往就是战列巡洋舰。还不如老老实实堆厚甲和扩大主炮口径更靠谱。当然一战以后,也有航速接近30节的新式战列舰出现,这种类型就很厉害了。因为既能打,防护强而且还跑得快,比这类新主力舰装甲和火力弱的其他舰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只能在遭遇时赶快撒丫子跑路一个选择。还经常出现认错了型号而盲目逃窜的战例。因此在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西方的主要主力舰都是普遍追求30节甚至30节以上的高航速的。


而到了二战以后,不论水下还是水上,高航速仍然是普遍的追求。在冷战高峰年代。最快的水面驱逐舰可以飙车到38节以上。而水下甚至出现了可以跑到40节的超级潜艇。冷战时代建造的航母普遍可以跑到32节以上,而两栖攻击舰也普遍最高可以到25节。但是冷战后建造的西方航母,最高航速也不过30节;两攻甚至普遍降速到22节,核潜艇也不再有超过35节的。这在一定程度算是一种趋势退化。


主力舰为何普遍追求30节的高航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