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哲学的总体构想)1
康德哲学的总体构想:批判哲学和人类学视角
1,批判哲学
我们上篇说道,经验论和唯理论对康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验论,特别是休谟对康德的影响,用康德的话来说,休谟惊醒了他独断的迷梦。康德原来是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的,和所有大陆理性派一样,他也相信有些东西是我们凭借理性是可以直接确定的。比如像物质世界的存在和灵魂实体的存在,以及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存在,世界上就有很多事情解释不通了。为了解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整个宇宙乃至世界观的问题,我们必须设定一些不言而喻的前提。这看起来好像是理性的,但是休谟彻底的怀疑论发现这一切都站不住脚。休谟就坚持,我只有感觉到的我才相信,你说的什么上帝啊,灵魂啊,因果关系啊什么的,你感觉到了吗?你没有经验,你不能指给我看,我就不相信,我就怀疑你在讲空话。所以休谟是彻底的怀疑论。
彻底的怀疑论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没有人会相信它,因为我们在生活的时候就一定会预设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证明和怀疑的。比如说,你饿了,想去找个面包吃,你不会说我去找个石头吃,为什么你找面包而不找石头吃呢?因为面包能吃饱,石头不仅吃不饱还会吃坏肚子,这个规律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休谟就认为,这种规律只是一种习惯,你怎么知道石头不能吃呢?你吃过石头吗?当然你要是真的吃了一块石头,很难受,休谟会告诉你,那只是你没有习惯,等你习惯了就好了,或者说,这次吃石头难受只是偶然,你下次吃,很可能就不难受了,你为什么不试一下?所以在休谟看来,没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一切都是偶然的,没有什么因果性,实体性这种东西,这只不过是习惯而已。习惯是人生的指南,我们就是靠习惯才能在世界上生活的,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你能否给这些习惯提供一种必然可靠的理论依据?休谟认为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按照习惯去做,至于有没有什么必然性的根据,我们只能怀疑,我们称之为规律和必然性的东西,只不过是很大的或然性而已,一种可能性很大的情况而已。我吃了面包,很大可能我会饱,我吃石头,很大可能我会肚子疼,但也只是很大可能,不是绝对的。你说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休谟是不承认的。
当然休谟自己都承认,他这一套东西就是理论上说说而已,现实生活中,他绝对不会去吃石头,在现实生活中,他也知道人格是统一的,我做事犯罪得自己负责,他也相信上帝,认为人如果不相信上帝,就会做很多坏事,所以人们应该相信上帝。但是这些只是实践上的需要,不是理论的依据。后来的实用主义就建立在这一点上面。
经过休谟的怀疑论的冲击,后来康德一想,休谟说的对啊,我长期以来坚持相信的那些东西,有没有什么根据呢?我是出自理性派,但是理性派的很多东西都是独断设定好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一怀疑,发现找不到根据了。休谟就是这样认为的,找不到根据就是找不到根据啊,找不到根据那就只能存疑了,休谟认为很多人不老实,明明没有根据,就是不愿意去找根据,眼睛一闭,就认为自己证明了。他这么一喊,就把康德惊醒了,就是自然科学里面我们通常认为是必然的,到底有没有客观规律,还是只是出于我们的一种主观需要罢了?
当然康德又不能接受休谟的这一种彻底的怀疑,康德作为一个科学家,他认为自然科学,数学,还是不容怀疑的。那么,既然不容怀疑,又遭到了休谟的挑战,又一定要回应,那就必须给自然科学去找到可靠的依据,一种客观必然性。康德认为,不能一条路走下去了,要把唯理论和经验论双方的合理的地方结合起来,休谟有他的道理,但是不能否认唯理派的出发点,他们的前提,感性和理性,各有各的必要性。康德的批判,不是批评,谴责,他这个批判,Kritik这个词,有跳出来,在旁边进行讨论和考察的意思,我们要拉开一段距离,来考察我们所采用的的理性工具的可靠性以及可用范围。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可以方向大胆的使用我们的理性了。启蒙运动以来推崇理性是不错的,但是这种理性主义缺乏一种批判和考察,缺乏对它前提的一种检验。这就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的毛病,休谟的经验论也是理性主义的,他要求一切都要有根据,没有根据的他就不信,这也是一种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