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儒家学说的发展——孟子

2022-12-23 22:19 作者:袁史部落  | 我要投稿

1、孟子简介:名轲,字子舆,邹国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奠基人,孟子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2、主要思想:

(1)政治观:仁政学说(核心);民贵君轻;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三件宝。

    仁政:①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②理论基础:性本善;

③发展(君民关系):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途径:A尊王贱霸,实行王道;  B民贵君轻;

⑤仁政与“仁”(“仁者爱人”)的关系:继承与发展,“仁”是道德规范,仁政是政治学说。将孔子的“仁”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

⑥实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⑦评价:A积极:缓和阶级矛盾;“仁政”思想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心,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B消极:并非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伦理观:A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认为人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唯心主义思想);主张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B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

(3)人格观:A主张“养浩然之气”;

B外化表现: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C渗透到日常生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影响

(1)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一书在唐代以后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位列“四书之一”;

(3)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4)“仁政”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性善论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5)在当时形势下,单靠仁政是不能实现国家统一的。

特别提醒: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儒家学说的发展——孟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